粟裕年谱-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月粟裕改任第二十八团第三连党代表。
9月随第二十八团返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2月复任第二十八团第三连连长。粟裕后来回忆说:“我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动,时而任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了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比如连队里新战士和解放过来的战士多了,要加强政治工作,就调我去任连党代表;某个连长军阀习气太重了,要调动他的工作,又让我去任连长。”
1929年22岁
1月14日随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先后参加大庾、大柏地、宁都、长汀等战斗,历时三个月,揭开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后来,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粟裕说:“经过这一段战斗历程,我得到了新的体会。战略转移,就红军来说,既是退却,又是特殊形式的进攻,即从一个方向和区域向另一个更有利的方向和区域去求得发展。”
3月中旬在长汀战斗胜利后,毛泽东、朱德决定,将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和特务营整编为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设两个支队(相当于团)。粟裕任第一纵队第一支队第三连连长。
3月20日毛泽东、朱德根据蒋桂军阀即将爆发战争的有利时机,提出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粟裕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参加攻占宁都、龙岩、永定、上杭等战斗。
4月30日在攻占宁都的战斗中负伤。
6月上旬上杭战斗胜利后,调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党代表。同年11月,改为第二支队政治委员。
6月22日在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以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永定、上杭农村养病,作调查研究,并指导地方工作。粟裕所在部队担任保卫毛泽东的任务。
10月中旬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向广东地区进军。随军参加奇袭梅县战斗。部队在第二次进攻梅县战斗中失利。11月,红四军前委决定撤回赣南、闽西。
这是在南昌起义以后所经历的第三次战略转移。他从几次战略转移的曲折中体会到,出击方向的选择是战略问题。要对敌我形势作正确的分析,要对具体地域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条件作综合分析,尤其要注意选择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环节和注意利用敌人的矛盾。同时出击时机的选择也十分重要。粟裕后来回忆说:“这是我跟随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学习选择战略发展方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收获”。
12月参加12月28日、29日在古田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解决红军建军原则问题的古田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当选为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
1930年23岁
1月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率部转战闽赣粤地区,参加打破国民党军对闽西革命根据地“会剿”的战斗。
2月在富田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直留在颅内未取出。
3月中旬执行红四军前委关于“分兵发动群众,扩大与巩固苏区”的指示,率部转战赣闽粤边界地区,历时三个月。
6月毛泽东在长汀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整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不久改称红军第一军团,并增加第二十军、第二十二军),开始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粟裕任整编后的第十二军第五支队支队长。
7月在毛泽东、朱德以及第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指挥下,率部向南昌进军,参加侦察南昌敌情的行动。
8月奉命率部向湖南进军。8月20日,参加奔袭文家市战斗,取得红一军团建立以来第一个胜仗。8月30日,参加历时16天的围攻长沙战斗。强攻长沙失利后,于9月12日奉命撤出长沙,转向江西寻机歼敌。
10月4日率部参加攻占江西吉安的战斗。
10月中下旬获悉蒋介石已开始准备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多次主持召开总前委和江西行委联席会议,终于说服部分领导干部放弃进攻南昌、九江的主张,开始进行反“围剿”准备。粟裕奉命率部东渡赣江,进入东固地区集结待命。
11月调任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第一○四团团长。
12月上旬调任第六十四师(由第二十二军第六十四师和第六十五师组成)师长,率部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在围歼张辉瓒师的战斗中,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率部包抄敌军后路,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活捉师长张辉瓒。
1931年24岁
1月3日率部参加歼灭谭道源师的战斗,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俘敌3000余人。
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以王明为代表的新的“左”倾冒险主义开始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4月上旬,王明指派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参与中央苏区中央局的领导。
2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组织领导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准备。3月下旬,奉命率部自苏区边缘后撤至龙冈、东固地区集结待机。
4月18日参加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方针策略的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
5月中下旬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七百里驱十五日”,从江西的东固、富田打到福建的建宁,连打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5月17日与第六十四师政治委员高自立联名发出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电,报告第六十四师在板坑与国民党军公秉藩师作战情况。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粟裕最早的文电。
5月19日与高自立联名发出致总司令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电,报告富田战斗后第六十四师行动。
7月至9月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率部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8月7日至11日,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连打莲塘、良村、黄陂三个歼灭战。9月6日至15日,又打老营盘、白云山两仗。粟裕后来回忆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调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
11月25日红军第一方面军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毛泽东说: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决心抽调两个军长、四个师长开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粟裕被调去担任学员连连长。
1932年25岁
3月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编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粟裕仍任第一军团第四军参谋长。
第2章
4月2日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随以第一军团、第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向闽西进军,参加4月10日攻占龙岩、4月19日攻占漳州的战役。
4月21日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东路军师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第二次行动等问题。会后,进行打击入闽粤军的准备,同时分兵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组建革命政权。
6月初至7月上旬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由闽西回师赣南,参加打击侵入赣南的粤军的南雄、水口战役。
8月参加周恩来、毛泽东、朱德指挥的乐安、宜黄战役。
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指示,对毛泽东进行错误的批评指责。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到后方休养。
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参加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举行的建(宁)黎(川)泰(宁)战役。
11月中旬至1933年1月上旬参加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举行的金(溪)资(溪)战役。
12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教导师师长。
1933年26岁
1月红军第一方面军调整编制序列,撤销第四军番号,部队缩编为两个师,直属第一军团指挥;以第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合编为新的第十一军。
2月,粟裕调任第十一军参谋长。
1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秦邦宪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此后,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中央苏区的工作,秦邦宪等实际主持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先后参加黄陂、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胜利完成任务。朱德称此役为“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粟裕后来回忆说:“在这两次战役中,我对运用牵制、策应部队以创造战机,夺取战役的胜利有了直接的体会。”
5月至11月奉命率部在抚河、赣江地区作战,在“左”倾错误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不停顿的进攻”,多次作战失利。在5月的硝石战斗中身负重伤,直至11月伤愈出院。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左臂留下残疾。粟裕后来回忆说:“我在中央红军经历中的又一个重要体会是,从领导层的几次争论中,从正反两方面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长期性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对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的理解。我感觉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在我以后的作战生涯中长期远离中央,所以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性问题格外重视。”
11月任红军第七军团参谋长兼第二十师师长。11日,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浒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