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粟裕年谱 >

第12章

粟裕年谱-第12章

小说: 粟裕年谱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月19日发出致陈毅、饶漱石、赖传珠电,建议:一、在苏中区建立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体制;二、为准备战略反攻,抽出主力训练。7月29日,再次就组织形式问题提出补充建议,求得“统一党政军领导,确实做到一元化”。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7月29日、8月3日复电表示原则同意,“但不主张区党委与师合并、地委与旅合并,合并办法等于取消地方党及行政机关,是不对的”,对实行一元化领导暂宜慎重。

  7月20日发出致陈毅、饶漱石、赖传珠电(暂缺)。7月25日,叶飞致电陈毅、饶漱石、赖传珠:“粟师长二十日电之意见,我同意。”

  7月26日发出致新四军军部电,报告苏南太湖以东反“清乡”斗争情况。

  7月29日发出致电:为调转进攻三分区之敌而采取的作战部署。

  8月2日第十六旅致粟裕、叶飞电,报告恢复横山地区情况。

  8月9日为配合第三分区的反“清剿”斗争,决定举行石港攻坚战,指挥第三旅两个团攻克石港日伪军据点,全歼守敌500余人,并击退各路增援之敌,缴获轻重机枪6挺、长短枪345支。
 



第8章


  8月15日在《抗敌报》第29期发表《增强党性与整顿三风应该与部队中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文,指出:“目前整风的状况,最大的毛病是学习文件与实际脱节,专讲一些文件上的词句与原则,而与实际问题完全不接触或者只讲些琐碎事,降低了原则。这就使整风工作得不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要“使增强党性、整顿三风与实际联系起来”,“特别要以干部为主要对象,首先纠正干部的不良倾向与思想行为,使其真正能以身作则,成为好的榜样,才能影响下级,影响全体,使大家有所效法”。

  同日电令第十六旅:应用各种办法歼灭回窜江南的“忠救军”或驱逐其出境。9月7日,再令加强对镇(江)丹(阳)武(进)地区的控制,不让已南移的“忠救军”立足。

  8月19日发出致新四军首长电,报告苏中第三分区反“清剿”情况。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要求各个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特别指出:“在游击区因为它的特殊性,领导的一元化不仅是在相互关系上应有所确定,而且在党、政、军、民的机构上,在必要时亦须一元化。党委、政府、民众团体的机关,可与军队指挥机关、政治机关合并。党、政、民干部在军队或游击队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如正副军事指挥员、政委及政治部各种工作),战时参加军队与游击队工作。战斗空隙时则仍实行原来的党、政、军、民职务(如党委书记、县长、工会主席)”。

  同日苏中区党委在如皋县南坎镇召开扩大会议,对反“清乡”斗争和秋收中的群众工作、建党工作作具体部署。

  9月3日复谭启龙、何克希9月1日电,同意他们提出的对付窜入浙东地区的“忠救军”的第一方案,即“力争该部魏、孙两大队中立,乘其袁部尚未到达时,集中力量将袁部解决,再与魏、孙分别统战,巩固三北地区,再行南进”,指出:“唯须估计到自己力量,应在绝对有把握时才可行之”。12月下旬,浙东新四军部队发起对“忠救军”的反击作战,将其基本消灭。

  9月10日连发两电给第十六旅,提出恢复澄锡虞(江阴、无锡、常熟)地区工作和对付国民党军的方针,指出:在日军放弃浙赣线、国民党军北上反攻的情况下,“你们如主动向溧武路以南之顽忠救军进攻,不论在军事、政治上均不利。因此,你们不可轻举。只有在顽向你们进攻,而情况十分明了,胜利极有把握的原则下,才集中兵力予以歼灭性打击”。“总以保存、聚集有生力量与坚持原地斗争为一切工作之中心”,“不能违反战役、战斗上以多胜少和速战速决的原则”。

  9月上旬根据苏中军政党委员会扩大会议关于主力部队地方化的决定,组织领导第一师和苏中军区部队统一整编,四个旅各保留一个经过充实加强的主力团,作为苏中军区掌握的机动兵团;其余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地方军;保留保障海上交通和开展沿海工作的海防团;组建担任领导机关警卫和培养干部的教导团。从而使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的战斗力都得到提高,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进一步改善。

  9月16日中共中央华中局通报:伪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杨仲华停职查办。

  指出:“杨仲华事件是最好利用机会,不可错过”。指示各部队各地区利用日伪军和伪军内部矛盾,乘机进行瓦解和争取伪军的工作。苏中区党委即派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夏征农去泰州与杨仲华谈判,并达成军事上互不侵犯、政治上不破坏抗日政权、经济上盐棉税收合作等协议。事后,粟裕将谈判结果报告华中局饶漱石、陈毅、曾山。

  9月19日发出对苏中区第一分区反“清剿”斗争的指示。

  9月25日获悉日伪军400余人奔袭正在二镇休整的第一师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立即作出作战部署,并亲自指挥第一师第三旅一个团在二镇以南的谢家渡打了一个伏击战,歼灭日军南浦旅团第五十二大队中佐大队长保田以下110余人,生俘日军3人。此战胜利,迫使日伪军第一次“清剿”仓皇收兵。战后,指示把保田中佐的尸体整理好,送到日军据点麒麟镇,并附信一封,警告日军不要再屠杀中国人民,否则难逃保田的下场。三天以后,日军南浦旅团长回信,扬言与新四军决战,但不得不承认:“贵军战后归还战骸,宽厚仁德,诚贵军政略之胜利”。

  9月30日指令第十八旅两个团越过京沪铁路南下。

  10月10日与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联名发出《领导群众性对日伪斗争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电,针对8、9两月第三分区的群众性武装斗争高潮,提出领导群众性对日伪斗争的方针政策,指出:“这一运动要成为巩固的群众运动,党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亲自参加自卫会直接领导斗争,以加强其领导,使我党能决定群众进退,防止自流现象,以免遭受损失”。“包围据点是冒险进攻的行动,如非群众自发,又非策略需要,应该避免。但对下乡日伪军应发挥民力坚决打击之”。“这种全面性的自卫运动,应普及到全苏中”。

  10月19日与谭震林、叶飞、钟期光联名发出致第十六旅、第十八旅电:

  第五十一团南下,划归第十六旅建制。

  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中局电示:“华中局内定之苏中区党委名单为:粟裕,(陈)丕显,管文蔚,周季方”,“待中央批准后再正式通知你们”。12月2日,中共中央华中局致各师、各区党委电宣布“苏中区党委以粟裕、陈丕显、管文蔚、周季方四人为委员,粟任书记,陈副之”。

  同日苏中区党委发出《关于敌伪排斥法币及我根据地发行抗币的决定》,除揭露汪精卫伪政府宣布停止使用国民政府货币的阴谋外,决定发行苏中根据地货币,作为根据地唯一通行货币。

  10月25日与谭震林复第十六旅10月24日所报对付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及“忠救军”的决策电,指出:目前不宜在两溧(指溧水、溧阳)地区与顽作战。

  10月下旬主持在南坎镇召开的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并在11月11日的闭幕会议上作《半年来工作总结及目前工作意见》的报告。陈丕显作《开展三冬(冬防、冬学、冬耕)运动》报告。管文蔚作《苏中精兵简政的方针与实施步骤》报告。谭震林作为华中局代表参加会议,并作《目前形势与任务》报告。会议对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检查,作出了具体部署,确定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主观力量,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处处打击敌伪军,同时在不利条件下适当进行各种不同的辅助斗争,以达到武装公开坚持之目的”。

  粟裕在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要估计以后斗争会更尖锐,将要遭受更多的困难和可能更大的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略指导上要非常谨慎小心。而且敌人可能抢在同盟国反攻以前来解决中国问题,把中国作为他的赌本,因此敌人必将更加强对敌后的控制,这就是接近胜利时的困难”。“我们要提高党性锻炼,加强全党团结,在党中央及华中局领导下,坚持苏中斗争,准备反攻的各种力量,以争取反攻中的伟大胜利,并取得反攻胜利后民主进步势力的绝对优势,保障战后顺利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决定,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撤销苏中区各级军政党委员会,成立苏中区各级党委,作为各级最高领导机构。

  11月5日与谭震林、钟期光联名发出致新四军军部电,报告第一师精简整编情况,说:“为执行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一师及十八旅除编四个主力团外,其余均增强地方军,以便培养出许多新的兵团而坚持原地斗争”。

  11月12日中共苏中区委通过关于出版《苏中报》、《党风》的决定,作为苏中区党委的机关报刊。为加强对党报的领导,成立党报委员会,以粟裕为书记兼社长。

  11月14日发出致第一师各旅、苏中区各分区电,指示:“为使各地方兵团迅速发展成为主力兵团,各级司令部工作力量除加强对主力有计划的整补外,同时着重于地方兵团之整训与作战指导”。为此调整司令部的组织体制。

  11月18日在第一师干部会议上作《坚持苏中斗争和准备反攻问题》的报告。

  同日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报送《苏中区反“清剿”斗争总结》,报告从1942年6月到11月粉碎日伪军三次“清剿”的情况和经验教训。

  11月25日作关于当前工作任务的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