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博穆博果尔-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砸院蟮纳罡砹艘环指卸鳌4幽且豢炭迹鹑缈汲ご螅既ブ鞫耙院笊钪幸玫降亩鳎纳钪胁辉僦挥型胬只缎Γ嗔艘恍┰鹑蔚5薄�
那位侧福晋董鄂氏乌云珠一向是家族里的隐形人,宛如从未见过。当然,她偶尔还是听说过一星半点的有关她的消息,据说那位未出五服的鄂硕堂伯南下时讨了一房汉人小妾,疼入心坎,还因此与自家夫人闹得不可开交。而那位宠妾所遗下的女儿乌云珠因不受嫡母待见,从未被带出来见过客,族中几乎无人能识,那时,谁也不会料到日后她将让所有董鄂家的格格们蒙羞。乌云珠沉寂了多时,再一次爆发时却把无辜的宛如拖入深渊。
顺治十三年,又一次大选。而这一年,宛如虚岁已经十五岁,自然也在应选之列。她始终记得自己的目标是落选,她刻意打扮得粗笨,表现得懦弱,她巴不得在第一关就被刷下去。可事实却没如她预想得那样,她居然一路走到了最后,居然还被封了“贞嫔”。
怎么会这样?表哥的痛苦,姨母的失望,父母的不舍,自己的疑惑,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君命大于天,从此宛如成了“贞嫔”,一个挡箭牌,一个笑话,一个悲剧。
“贞”,坚定有节操之意,在董鄂氏乌云珠身居庵堂却依然迷得皇上失了分寸,四九城内沸沸扬扬之际,另一个董鄂家的女儿封号居然是“贞”,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更不用提这位贞嫔当众被皇太后拉过来诉说了一段 “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的所谓佳话时,贞嫔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彻底的悲剧。
董鄂氏才进宫就为嫔,还得了太后的青睐,即便皇上待之平平,也没有降低后宫众人的妒火,反而更多了一些打击讽刺的话题。一时间,对于两个董鄂氏的怒火都向实岁未满十四的宛如扑面而来。太后的所谓青睐在发现这个挡箭牌毫无用处,而皇上更坚定了让董鄂氏进宫后变成了无视,皇上的偶尔恩宠也因为宫外的另一个董鄂氏的存在而荡然无存,可后宫的讽刺打压却一浪更比一浪高,宛如无所适从,她只有一个字:忍。
董鄂氏乌云珠进宫了,宛如真的松了一口气,因为所有的矛头都转向了乌云珠。在经过了这两个多月的痛苦生活后,这种被人遗忘的日子是多么的平静,她只希望这种日子能更长久一些。
当然,乌云珠也曾来找过她,话中的意思是希望姐妹联手,宛如只回了一句话:“不要再来找我。”姐妹?她乌云珠是什么姐妹?宛如没做过什么恶事,但她也不是什么烂好人,这样一个背夫偷奸,庵堂宣淫的人她绝对不承认是她的姐妹。要不是因为她,她就不用进宫,她现在已经嫁给了表哥,过得幸福自在的日子,对于这样一个罪魁祸首,她恨不得她能更惨一些,又岂会帮她?
后来,乌云珠火速升至皇贵妃,这回她以一种降尊纡贵的口气要照顾她这个族妹,宛如的态度依然同以前一样,两人最好老死不相往来。可那位皇贵妃却自说自话,时不时当众表现出对她的关爱之态,还把皇上往她这边引了几次,于是众人的怨恨再一次向着宛如涌来。宛如已经只剩下了悲凉与麻木,除了忍受,她还能怎样。
“主子,装病吧。”乌兰看着黑眼圈无比明显身形瘦了一圈的贞嫔心疼地说道。
“不,还是真病吧。”
在冷水中泡过澡后,贞嫔如愿的着凉了,她开始缠绵病榻,慢慢地淡出了众人的视线。
冷宫一样平静的生活在十七年再次被打破,皇上出家了。
后宫中因着皇贵妃的死而开始心存希望的女人们都快崩溃了,她们开始寻找发泄的出口,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宫妃们出现在了贞嫔的小院里。她们都忘了眼前这个女子已经因病休养了三年,早已与后宫的是是非非无关了,她们只记得这个女子姓董鄂,曾与她那个族姐交好,而且这个女子又不像宁妃那样还有一个阿哥撑腰,她无权无势无倚仗无宠爱,正好拿来泄愤。
当然这些高贵的妃子们还不会亲自动手教训贞嫔,侮辱谩骂已是极限,但她们可以让人教训贞嫔身边的人,陪伴贞嫔多年的乌兰一次又一次被掌掴,直至脸肿成了猪头,接下来上的就是板子,婉如越维护乌兰遭的罪就越多。
婉如绝望了,她第一次想到了死。侮辱谩骂这些都无所谓,现在连身边唯一的人也保不住,她还活着干什么。自进宫后,她再也没见过家里人,身边只有乌兰一直陪着她,现在,连乌兰也走了,她再没有活着的理由。
而且,连她一个深宫妇人都知道皇上为何出家,满朝上下又有谁不知。董鄂氏乌云珠可真是个祸害,连死了也还要拖整个董鄂家下水。如果皇上真出了事,所有的怒火都会冲董鄂家而去,那到时她的阿玛、她的额娘、她的兄弟、她的姐妹都会遭殃的。
反正自己也不想活了,还不如最后为家族贡献一点力量。她要等,等到一个最适当的时机。
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亥时,在顺治驾崩后不到半个时辰,贞嫔董鄂氏婉如吞金自尽,享年十九岁。后被追封为贞妃。
因顾忌慈宁宫皇太后的身体,连顺治驾崩之事都是过了两三天后才缓缓告诉她的,更不用提一个小小的贞妃殉葬之事了。
所以当一年后能再次坐起的太皇太后,在把董鄂氏乌云珠挫骨扬灰还不解恨的情况下,准备对董鄂家动手时,才愕然地得知了贞妃的事。
董鄂氏乌云珠毒害先皇一事不好张扬,但董鄂氏婉如为皇上殉葬的大义之举却被广为称颂,董鄂家女眷因乌云珠而蒙尘的名声终于得以洗清。
太皇太后犹豫了许久,终于放弃了祸延董鄂家的念头。她下了一道懿旨,把有关董鄂氏乌云珠的所有记载一律抹杀掉,她要让后世再也不知道她的福临曾迷恋过这样一个不堪的女子。
于是,几代过后,在提及世祖顺治时,有人会谈起一个对他情深义重殉情而死的董鄂氏,和一个为他生下皇二子的董鄂氏,而第三个董鄂氏却无人知晓。
五十四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康熙除服。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八岁的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读书?习武?还是别的?
十六日,答案出来了。都太监吴良辅以贪腐之名被诛杀。临死之时;吴良辅依然不清楚自己被诛的真正原因,因为实在是太突然了;他明明前一日还在景仁宫与新任太后在一起;太后答应了保他安全与富贵。
或许世上还有两个人清楚其中的原因,一个是下令的小皇帝,而另一个则是皇帝的生母——景仁宫太后。
康熙从没告诉过任何人,在他四岁的时候;他于睡梦中迷迷糊糊看见生母与一个太监亲热,而自那之后;那名太监就对他格外照顾,当时他不懂,但后来他慢慢懂了。如今他岂能容一个可能败坏他生母声誉的隐患还存留于世,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下手了。
景仁宫太后心里也有一些了悟,昨日玄烨来她宫里请安时,她就发现玄烨看吴良辅的眼神格外阴冷,一点也不象一个八岁孩子。她没有作声,玄烨是她的儿子,她愿意为玄烨作任何事,也不会反对玄烨的任何举动,更何况她自己也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只是下不去这个手罢了。
一个太监的生死自然没人关注,大家反而更关注小皇帝此举的意义。相对于一个无节制宠信太监的福临,一个重申太临不许干政的玄烨自然更得人心。更重要的是,众臣们早就对福临的包裹着“仁慈”外衣的懦弱很是腻歪,而玄烨的杀伐决断干脆利落更让人眼前一亮,大家都相信假以时日这个小皇帝一定会成长为让人敬仰的圣君的。
成为摄政王有什么改变?博果尔对此双手一摊,忙,很忙,累,很累。
博果尔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摄政,所以他是在仓促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位的。
不同于早已担任议政王多年政务熟练的岳乐,博果尔不但年纪尚轻,而且无半寸军功,只凭着一腔忠心被指为摄政王,难免引来众多不满。博果尔自己也有些手忙脚乱,以前博果尔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中献策并不多,一来是为了明哲保身,二来他确实也不太懂。但现在不行了,两个摄政王,四个辅臣,每天都要一起对繁重的国事进行处理,再无可以推诿的理由,反而因为博果尔的年轻无功绩,他更加要努力工作,才不会让人背后笑话。
但事情却没有就此明朗起来,第一个给他惹麻烦的是他的异母兄长:察哈尔亲王阿布鼐,在所有的蒙古贵族们悉数进京为顺治奔丧时,他却依然呆在察哈尔,无动于衷。因着众所周知的原因,每一个人都在等着看摄政襄亲王的表现。博果尔气恼之至,阿布鼐这是冒天下之大不违,愚蠢地把自己树立成一个靶子,他提议立即派人去把察哈尔宣旨,数其罪,罢其爵,再将他带回监禁。这当然是不可行的,不说察哈尔会不会接旨,会不会因此而生反叛之心,以阿布鼐的一贯习性,他即便接了旨也不会执行,何况马喀塔公主还在世,也不能不给她面子。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博果尔虽然因为这个表态在朝廷上立住了脚,在家里却很受了皇贵太妃一顿怒骂。博果尔很无奈,他知道皇贵太妃的意思,两兄弟他如果再不帮阿布鼐说话,还有谁会帮,可他处在这个位置,有些事不得不做,而且这绝对不是阿布鼐的最后一次犯浑,终有一日,他定会落到像博果尔所说的那种下场。贵太妃听了也颓然了,两个儿子如果发生争执,她到底应该偏向谁?
立住脚并不代表着说话算数,努力也不代表着能一步到位。本来,摄政即替君执政,代行皇权,摄政王能独自处理军国大政,并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谕旨,体现自己的意愿。但在经过了多尔衮的挟权自重后,朝中众人均对新任的摄政王岳乐与博果尔侧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