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复兴之路 >

第268章

复兴之路-第268章

小说: 复兴之路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饕刹恳慌参眩蠹凭突岵槌鲆淮蠖盐侍猓笨魇瞧毡榈模庋氯ィ径急惶涂樟耍趺戳说茫浚 �

    马光明悚然而惊。如果陶唐真这样考核,中干们,特别是经营单位的中层正职们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要建立这样的考核体系,光靠发规部一家是不行的。我想成立一个领导组,公司领导、董事和监事,发规、财务、监督、党群、总经办等部门要加入进来,让发规部牵头,尽快拿一个方案出来,在扩大的董事会上通一下,然后上职代会通过,让职工们都来监督考核中层。没错,我就是要让中干们不那么舒服,只有他们不舒服,职工才会舒服。”

    “我基本同意。加强对中层队伍的考核管理是对的。但职代会就不要上了吧?最多在组长会上通一下就可以了……”赵庆民总是感觉到陶唐喜欢用老百姓来做文章,而他是不赞成的。现在不是过去了,发动老百姓容易,收摊子就难了。

    “是个好思路!”马光明赞成,“但我有个建议,既然让群众来测评中干,能不能把公司领导也加进去?现在确实有一些中干不那么听话,或者说他们看人下菜碟,陶总您的话他们不敢不听,我们这帮人说话有时候就不那么好使了,执行力自然打了折扣……”

    “可以,上下联动也好。”陶唐点点头,“上会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意见提出来。最后就是退出机制了,这个必须有,越早越主动。”

    “但今年就不要推出了吧?”赵庆民说,“不然人家会骂你不教而诛。”

    陶唐笑笑,“无所谓。坐了这把椅子,想不挨骂只能说明幼稚。立法在前的原则当然是对的。但有几个不那么得力的还是要让让位子,特别是考虑到设立事业部形式的机构更是如此,不然即使把分公司立起来,内部肯定会争斗不休。资历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很多老家伙所凭借的,差不多就剩了资历了……负面的东西太多!”

    这句话有点重。马光明感觉到陶唐有影射赵庆民的含义了,于是插话道,“陶总,刚才在酒桌上您说了车辆配件分公司的事儿,我赞成,但其他的呢?也要马上成立吗?”

    于是,话题转到了更为敏感的机构问题。

    “这件事分歧还比较大。赵书记出于稳妥考虑,主张分步走,我呢,还是想一步到位。改革是什么?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嘛。韩总认为应当尽快推出,而李总坚决反对,不能说没有道理,还是我刚才说的,只能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了。来厂八个来月,总体上感觉到我们计划经济的痕迹太重了些,分厂是利润中心,却远离市场,一切听命于营销部。如果我们产品单一,这种体制未尝不可,但我们的产品序列至少有三大类,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我一直认为,生产单位不能闭门生产,科研单位也不能关门搞科研,都要零距离接触市场才行。现在的体制,把科研、生产和销售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个环节,弊端极多!老马,你是管生产的,你自己说,你考虑市场吗?考虑用户吗?”

    “订单即市场。没错吧?”赵庆民插了一句。

    “当然。营销部下的订单就是市场……”马光明点点头,“我们生产系统,主要任务就是两个,一是保证订单的完成,二是保证质量。”

    “看看,你们把成本、价格等因素都丢掉了嘛。且不说别的,对于用户对产品品质的反映,你们主要是听营销部的,对吧?这就是大问题!生产者如果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对于质量管控和改进的压力就会缩小。其实这还不是最大的弊端,最大的弊端是成本管控!半年来,通过推行精益管理,公司总成本压缩了一大块,保证了今年利润指标的完成,但是,成本的压缩主要不在生产口,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机关的可控费用。但成本构成中,生产成本是最大的一块,各分厂却对此没有多少积极性,这是体制造成的,不能全怪生产分厂的厂长们。只有划小核算,让车间直接承担成本的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弊端。现在大家都在盼着涨工资,将来,可以把工资升降放在基层,有能力的就长,没条件的就别长,各凭本事好了……”

    这是马光明第一次听陶唐讲述成立几个职权很重分公司的理由。之前,负责机构设置和职责的发展规划部曾给公司领导们送过一份注明“保密,请勿外传”的关于机构改革的征求意见稿。算是揭开了序幕。没人会在意标在文件封面上的那六个字,秘密从来就是用来传递的,只有公开于全部的东西反而没人注意了。

    当晚,蒋延生就找上门来,问他对机构改革的看法。蒋延生直言不讳,“设立配件、变速箱、农机以及矿机四大分公司有利有弊,据说刘书林那边早已吵成了一团,就差发动人手去请愿了……对于生产系统,无疑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分公司成立后生产怎么管,吕绮搞的那个东西又没说清楚,很困惑,想听听你的意见……”

    马光明没有问蒋延生从哪里看到了那份材料。或许是陶唐给他的,下面都在囔蒋延生要接替自己的工作,自从自己被陶唐抽出来“专顾”搬迁,传言就格外的多。连续倒掉三个公司领导,补充是肯定的了,谁也不愿意外面派人来,呼声最高的是蒋延生和刘书林,据说李珞一直在为刘书林呐喊,这一次发规部受意弄出的机构改革方案,恰恰触动了蒋延生和刘书林这两位候补人选的痛点……

    他没有直接回复蒋延生对于机构改革的意见,说自己尚未研究,没有形成成熟的看法。但吕绮弄出的方案无疑是有来头的,如果上会研究,一定要跳出生产口看问题,别给上面留下本位主义严重的印象。

    蒋延生跟自己合作了多年,总体是愉快的。蒋尊重自己,能力也够,勉强也可以算作韩马线上的大将,他是支持蒋延生上位的,所以很诚恳地提醒这位老部下。

    但马光明和韩志勇的沟通就深入多了。收到文件的次日,马光明去了趟韩志勇家,两人同在一栋楼,彼此串门的时候却极少。

    “我支持这个方案,”在韩志勇古色古香的书房里,韩志勇开门见山,“这是一个好方案。无论是精简机关还是压缩生产部门,都符合潮流,我完全赞成。”

    “但是,这样一来,原来的格局可就全部打破了……”

    “妙就妙在这里。损失最大的不是我们,而是李珞,还有邱林。最近邱林有倒向李珞的趋势,你一定看出来了。四大分公司一成立,首先需要变革的就是营销,李珞差不多要失业了,哈哈。很想听听这位仁兄会怎么说……这是我给吕绮的回复,你看看吧……”说罢,韩志勇把手写的两页稿纸从抽屉里拿出来递给了马光明。

    马光明看了一遍,韩志勇分析了机构改革的利弊,认为利远远大于弊,非常好。建议将一部分财务和人事权下放给分公司,“使其成为初步具备**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刚才陶唐的话等于肯定了韩志勇的思路,这一点俩人算是想到一块儿了……如果陶唐说服赵庆民和郭涛,再得到韩系的支持,在班子会上通过机构改革的方案会很顺利,马光明坚信。

    “我认为基本可行……”一直到现在,马光明都没有书面回复吕绮。早已超过了发规部给的时间了,但吕绮并未催促。

    “赵书记认为一下子推出来风险很大,建议先把配件分公司建立起来作为试点。老马,你是负责这一块的,明年搬迁启动,首先就要保证这一块的市场份额不丢……人选很重要,你认为谁合适?”陶唐抛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

 第233章机构和人事六

    这个问题问住了马光明。按照陶唐的设想(这番谈话更证实了陶唐的设想),新成立的分公司将拥有相当大的独立经营权,分公司一把手的变得重要起来。马光明的“夹袋”里倒是有好几个人选,但不好马上拿出来,一来没有考虑成熟,二来现在提出来有相当大的风险。

    风险来自哪里?首先是来自班子的反对。经验早已表明,凡是“我们”拥护的东西,“敌人”必定反对。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将给敌人以“反对”的充分准备时间。其次是人选尚不成熟,他“夹袋”里的干部都来自于生产口,一般而言,人选应当出自车辆配件几个分厂的一把手,但那几个人却都不太合适。

    于是,马光明在沉思片刻后说,“陶总,这个问题太突然了,我真没想过。”

    陶唐哈哈一笑,“老马,不是没想过,是没想好吧?”

    “真没想过……”

    “老马,我要当着书记的面批评你几句了。如果我说的不对,你可以反过来批评我。”

    “您说……我一定虚心接受。”马光明干笑两声。

    “你这个同志啊,能力是不错的。不然我和书记也不会抽出你做搬迁这个大项目的大管家了。但你有私心,而且很重。表现在哪里?就是派性思想严重。你总是和韩志勇无原则地搞在一起,这就很不好。我不是反对交朋友,领导干部也不是不能交朋友,但把工作和私交搞在一起就不好了。老马你别以为大家看不到,谁也不是傻子。这样搞下去,吃亏的是你,是韩志勇同志!这些话,我还会对韩志勇同志讲的。因为今天机缘巧合,先和你谈谈,你接受不接受?”

    马光明没想到陶唐直接点出了他和韩志勇结盟搞派性,心里颇为震惊。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一些事说开就不好玩了。他当然不能承认,“陶总,我承认和韩总比较谈得来,但我不承认我们搞派性……”这事决不能承认的,承认了就会有一大串的麻烦事等着自己,关键是小辫子就把人牢牢地揪住了。

    “不承认也不要紧,今天我们讲的,我不会对其他同志说。我相信赵书记也不会乱传我们三个人的谈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