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帝国-第1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可是整个军方众多系统联合搞出来的。
“通讯质量很稳定。”龙耀华对着刘一九说道,然后让技术军官连线机步团指挥部。
“报告首长,蓝军装甲旅机步团正在集结,请指示……”
很快,就传来了机步团团长的声音。
同时,那边的录像也通过卫星信号传递了过来。
不过录像并不是太过清晰,整个人也都是非常模糊的,在进行连线的时候,显示屏上面的画面不断地进行闪烁。
“这通讯信号并不是非常稳定,尤其是图像传输画面不稳定。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传输信号,同时,最好是能够利用我们在装备上面设置的摄像头观察到战场上的情况。”刘一九看了之后,摇了摇头。
如此的通讯指挥系统,虽然对于整个共和国军方来说那是绝对的宝贝,但是对于他来说,那种能够控制整个全国范围甚至全球任何地点的清晰通讯录像,还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这个我们跟航天方面也谈过,他们正在进一步进行改进设计。争取在即将发射的备用卫星网络上面就能够得到改善。等到备用通讯卫星发射升空,检验了效果之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改进工作,从而进行发射全球网络……”李云龙幽幽地说道。
对于蓝军的新玩意儿,老头子已经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了。
究其根本原因,老头子还是老了。
“全球网络的速度不用快,必须拥有稳定的图像画面。目前这样的情况,定位精度只有一百米,对于我们采用卫星制导的导弹来说,并不是非常精确。毕竟很多目标都非常小,固定的目标完全不需要卫星就行修正……”刘一九摇了摇头。“这事情不能催促蓝军,不然将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费浪费。”
“这是自然。”蓝军的新来军官们见到龙耀华对于刘一九如此态度,也是不由咂舌。
进来之后,才听说刘一九在蓝军中的威望。
甚至中基层干部,基本上都是他原本的老部下。
他们就是有些奇怪了,一个搞科研的人,怎么就能够组建出来这样的部队。
“另外,可以跟交通部那边沟通,准备在全国所有公路修通的区域上面安置摄像头。铺设网络,等到有高清摄像头的时候,就进行替换!”刘一九沉着地说道,“天网计划已经启动。”
“现在搞这个,是不是有些太早了一点?等到以后不断地更换摄像头,这将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没事,这些浪费是在一开始的计划范围之内的。”刘一九丝毫都不在意。
交通部会利用这个来拍那些车主的违章,目前国内的交通法规并不是非常严厉,很多司机在肇事之后会逃逸。如果有了网络,对于社会治安也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
刘一九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这个。
“当然,这个主要是在我们周围的区域进行先期的建设。”刘一九补充着说道。
对于天网,他最开始提出了计划,但是具体的细则跟他没有多大的关系。
“民用,才是对于科技有着更加有效的刺激作用。使用规模大了,让人看到这里面的商机,才会拼命地去开发。这些民用产品呢,不能浪费我们军用的科研能力。甚至,我们需要把这些整合起来。另外,我们的单兵通讯系统也可以进行升级了。直接利用卫星网络……”
民用市场上面,bp机早就已经传入了国内,并且有着庞大的潜在市场。
刘一九原本准备弄这个,不过却并没有,通讯部门早就开始着手研究数字信号的移动终端,也就是手机。他需要等到在模拟信号手机大行其道的时候快速推出。
就如同计算机市场一样。
这样一来,就能够快速抢占市场。
虽然这会对中国的国际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不过对于这种市场带来的一些相关的好处,才是不能放弃的。
制定标准!
只有制定了标准,在国际谈判中,才能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进行知识产权体系的建设了。
“我们的天网计划不是仅仅指军用?”龙耀华有些好奇。
“确实是军用,但是我们需要在我们的领土上,任何地方有任何的事情,都能够快速知道。军事基地以及科研单位周围都需要被纳入到这个系统中来。目前靠着保密守则,已经是不够的了。”刘一九并不否认天网是军用的。
他并没有说,真正的天网,其实是准备监听全球的。
美国利用他们的计算机系统以及手机等监听全球,中国为何不能?
所以,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全部免费!
手机跟计算机,这将会让整个世界都无法脱离。
否则,刘一九也不可能现在就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要求航天进行北斗系统的建设。
中国需要这方面的经验,而这方面的经验,只有不断地用钱去砸!
而且,快速地刺激。
“目前启动天网计划,还是有些早啊。监控全球的技术,都不具备。”下来之后,龙耀华有些担忧地对着刘一九说道,“你现在做事情有些急躁了。按照目前的情况,再等十年开始着手这个计划,才最为稳妥。”
“我们还能再等十年吗?只有快速地刺激,技术才能发展更快。”刘一九叹了一口气,他总觉得,时间对于自己来说,越来越紧张了。
第1403章 北斗卫星发射时候的逃逸塔
刘一九在跟蓝军领导开会之后,没有留在基地继续研究他的电磁炮,而是到了航天工业部那边。
很多计划都是需要提速。
目前他们手中握着大笔的经费,这就使得众多项目开始加速变得可能了。
从最开始设计北斗系统一直到实验性质的北斗卫星系统上天,中国用的时间很短,短的就连设计的人都是有些不相信的。
让航天的大佬们没有想到的是,刘一九现在到了这边,要求项目提速,并且展开其他的领域研究,这对于整个航天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小刘同志啊,咱们现在就启动载人航天实验,是不是太早了一些?我们的的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还不足,目前能够送到轨道上面的重量太轻了,你是知道的,还有很多的技术都是没有进行验证的。”钱学森也不知道刘一九为什么会这次来了突然就要求启动载人航天实验的计划,“按照之前的计划一步步地走,这不是很好吗?”
“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着疑惑,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载人航天实验。我也不会冒进地要求我们现在就展开载人航天实验,但是我们的准备工作必须得启动了。设计建立用于太空环境模拟的真空实验室,并且培训航天飞行员,同时,相关的设计项目都必须启动。我们在技术没有验证完全可靠的时候,肯定不会用宇航员的生命去冒险。”
没错,刘一九这次到航天,不是为了北斗系统,而是为了让航天现在就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实验。
载人航天,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技术,要想把一名宇航员送到外太空,中国现有的技术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如何在把宇航员送到外太空之后,成功地把宇航员给收回来,让他们能够安全返回地球。
“小刘,目前我们的控制技术还不够,虽然在长征三号乙型火箭上面验证了不少,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研究,让技术获得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更强的控制技术……”
“这一点,我清楚。不过我们应该开始着手准备了。”刘一九显然是清楚的,“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着很多的担忧,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实在是太多。在没有立项之前,这些技术的研究,将会是非常缓慢的。如果立项了,就不一样了,专门的研究人才,专项经费,一切,都不受到别的项目的影响与干涉。我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项目的成果,更是需要这些项目的研究领域对于周边技术的刺激作用。”
刘一九说的这些,其他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航天载人工程,在中国,其实应该从70年就开始了。当时项目代号为714工程,第一艘飞船命名为“曙光号”。不过因为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差,以及经费问题,周总理在关于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问题上专门讲了几项原则,不与苏美大国开展“太空竞赛”,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发展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于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在发展了五年之后,下马了。
这是大动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下马的顶级高端项目。
搞了五年的时间,这个项目基本上也没有获得什么进展。
而在86年3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传说中的863计划在老爷子等人的推动下启动。
863计划中,七大高新技术领域中,第二项就是航天技术。其主题就是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
当然,在这之前,九院就已经推动了这个项目,只不过当初没有国家的政策,各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整合起来。
虽然,863计划已经提出要发展载人航天事业,但是这个项目一直在进行论证,按照原本的历史,一直到到92年才会完全确立中国载人航天实验真正启动的921工程。
刘一九等不了那个时候了。
“各位,我知道在这方面大家都是尽力了,不过我们目前有了经费,不能再去等国家的政策,国家的财政拨款。虽然,我知道高层对于这种高科技项目也是非常支持,甚至下的魄力以及决心都是非常大的,不过我希望,我们能够先去进行这样的计划!”刘一九看着眼前的航天大佬们。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863计划,跟刘一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是因为他们九院涉及了几乎整个计划七大领域里面的每一个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这七大领域,全部都是九院的核心技术领域,并且都是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