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风暴之迷-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个人品质和政治品质以及他的自负。列宁在1922年后写的信绝大部分都是在谈这
些问题,即怎样使党的领导核心团结起来,阻止分裂的威胁。
1923年俄共(布)第12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病中的列宁无法参加这次大会,
列宁决定把他想要说的话带到会上。
从1922年12月下旬到1923年1 月上旬,列宁在清醒的时刻口授了《致代表大会
的信》,这些长短不一的信被后人称之为列宁的政治遗嘱。
在1922年12月23日的信中,列宁表示:“我建议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
甚至一百人。我想,假使事情的发展不是对我们十分有利(我们是不能作这样指望
的),假使我们没有实行这种改革,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就会遭到很大危险。”
“……至于第一点,即增加中央委员的人数。我想,为了提高中央威信,为了
认真改善我们的机构,为了防止中央一小部分的冲突对全党的前途产生过分大的影
响,这样做是必要的。
我想,我们党完全可以要求工人阶级有50至100 个中央委员,工人阶级也可以
不太费力地拿出这样多的人来。“
“这种改革会大大增强我们党的巩固性,并使它容易在敌对国家中间进行斗争。
在我看来,这种斗争在最近几年内一定会大大尖锐化。我想,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我们党的稳定性将增强千倍。”
在以二年12月25日的信中,列宁表示:“我上面说到的中央委员会的稳定性,
是指防止分裂的措施。”而“稳定性的问题基本在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这样的中央
委员。在我看来,分裂的危险,一大半是由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而这种分裂是
可以避免的,在我看来,避免分裂的办法之一,应该是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50至
100 人”。
列宁认为:“斯大林同志当上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
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另一方面,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
民委员部问题上对中央进行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卓越的才能,也许他还是
现在中央中最能干的人,但是他过分自负,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现时
中央两位卓越领袖的这两种品质会无意中造成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
那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
列宁强调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十月事件“当然不是偶然的”。对于布哈林,
列宁的评价是:“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理论家,他也应当被认为是全
党所喜欢的人物,但是要把他的理论观点算作完全马克思主义的月p 是很值得怀疑
的,因为在他的理论观点里面有一种繁琐哲学的东西(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并
且我想,他从来不完全了解辩证法)。”“皮达可夫——他无疑是有坚强意志和卓
越才能的人,但是太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在严重的政治问题上是不
能依赖他的。”
在1922年12月26日的补充信中,列宁表示:“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扣人甚至
100 人,在我看来,可以达到两重甚至三重目的。中央委员愈多,受到中央工作锻
炼的人就愈多,因某种不谨慎而造成分裂的危险就愈小。吸收很多工人参加中央委
员会,会帮助工人改善我们糟透了的机构。我们的机构实质上是从旧制度继承下来
的,因为这在样短的时期内,特别是在战争、饥饿等等条件下,要改造它是完全不
可能的。……”
9 天后,即1923年1 月4 日,列宁又向秘书口授了记录,作为对1922年12月24
日信的重要补充。列宁在长期的考虑和犹豫后最终下定决心,那就是撤换斯大林。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
容忍的,但是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
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各方面同斯大林
一样,只是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
等。这种情况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
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小事。”
列宁让秘书将《致代表大会的信》复制5 份,1 份留给列宁本人,3 份给克鲁
普斯卡娅,1 份给列宁秘书处。列宁指示将这些材料保存在用火漆印封好的信封里,
信封上面注明,拆启这些信封的人只有是列宁本人,在他逝世后,只有克鲁普斯卡
娅有权拆封。列宁特别向值班秘书强调:“昨天(12月23日)和今天(12月24日)
口授的内容是绝对保密的。”
列宁遗嘱在苏联是绝密的,即使是在党内也只有少数人知道其全部内容。1936
年,波里斯、苏瓦林在法国、马克斯·伊斯特曼在美国,把这份遗嘱公诸与世,引
起了各国的关注。苏联的宣传工具曾驳斥这是“帝国主义者别有用心的打算”,所
谓列宁遗嘱纯属伪造。
1924年1 月21日晚6 时,列宁的病情再度恶化,当晚6 时50分,列宁因脑溢血
与世长辞了。1 月22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了列宁逝世的
消息。l 月23日,列宁的灵枢由哥尔克村运到莫斯科,停放在工会大厦圆柱大厅里。
在4 天中,从1 月23日至27日,数万名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工作人员、西方国
家的代表,冒着严寒,到圆柱大厅向苏维埃的领袖告别。列宁去世的当天,中央委
员会政治局就做出决定:永久保存列宁的遗体,以激励全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
1924年1 月24日,《真理报》发表了布哈林的文章,题目为《失去父亲的孤儿
》,布哈林深情地写道:“列宁同志首先是一位领袖……这样的领袖在人类历史上
数百年才出现一个……在历史上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如此为他的战友所爱戴的领袖。”
斯大林在当天同样也发表了深情的演讲,他向列宁的遗体表示:“列宁同志,我们
谨向你宣誓:我们一定不遗余力来光荣地执行你的这个遗嘱。”
在高加索养病的托洛茨基未能赶回来参加列宁的葬礼,他在一封电报中同样表
达了一种强烈的崇敬之情:“党失去了父亲,工人阶级失去了父亲,这就是我们的
导师和领袖逝世消息所激起的感情。”
1 月27日上午9 时,列宁的灵枢从工会大厦抬到红场。当时下午4 时,列宁的
灵枢在哀乐声中,在数千工厂的汽笛声和礼炮声中移入了克里姆林宫广场前的陵墓。
负责陵墓设计的是苏联著名建筑师体谢夫。这一时刻里,国际无产阶级宣布停止一
切工作5 分钟,向苏联的领袖致哀。在以后短短的4 个月里,苏联有24万多人加入
了联共(布)。
晚年思想是一种世界历史上,国际政治学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这里
所说的晚年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领导人身体上的晚年,一层是它的政治生命和
思想生命的晚年。有时两者相重合,有时并不重合,如叶利钦晚年思想,一般是指
1996年第二任后思想。从字面上讲,晚年往往是末期,是领导人肉体生命和政治生
命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是领导人思想最成熟时期,往往是领导人在政治弥留
期里,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对自己以前的政治思想、执政主张,对以前的
成功和失误所做的一些主动的和深层的反思和批判。思考的结果一般是对前段成绩
的肯定,对以前的政策性失误的否定,并且试图为以后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以
教导和昭示后人、继承者,它往往又被称为政治遗嘱。
列宁的晚年思想是在充分总结苏维埃早期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苏
维埃政权未来发展、党的组织建设、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具
有实事求是的特点,其核心是倡导改革与创新。
列宁的晚年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纵观苏维埃早期建设的历史,的
确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提法和作法,有列宁等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化的认识,也有马
克思主义理论中有未经实践检验的东西。列宁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
断修正革命理论和方针,从而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后,学者们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开始以更加历史。更加客观的态度
来对待列宁。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他所领导的“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
中最重要的一页。在列宁所处的时代,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制度的反
动和腐朽性暴露得最充分,一方面是千百万人的贫困,另一方面是无止境的剥削欲
望。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和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国家之间经常发生
冲突并导致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动用了资本主义所有先进技术发明的
武器,来反对人类本身,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所要取
代的正是这种腐朽的制度。这些学者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
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这段历史。
三、“第二代领袖”光环下的斯大林
在苏联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笔下,斯大林是历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之一。“我国
历史上,没有比斯大林更矛盾的人物了。他一个人所受到的赞扬和指责都足够整整
一个罗马军团的历史人物来承担。……关于他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将会长期争论下
去,伴随着各种各样渲染过的修饰语:既有信仰,也有仇恨;既有痛苦,也有永恒
的困惑。不管怎样,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