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56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56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幅度下降。由于国内的社会压力,捷议会于1928年3 月13日通过了限制外国人在捷
从事某些职业的法令。1931年的法令大大缩减了俄国大学生的助学金。1934年,捷
政府与苏联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它对俄国侨民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1935年开始重
新登记俄国侨民。由于上述经济和政治原因,许多俄国侨民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再
度踏上流浪的路途但是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前后,在捷的俄国侨民生活水平大幅度
下降。由于国内的社会压力,捷议会于1928年3 月13日通过了限制外国人在捷从事
某些职业的法令。1931年的法令大大缩减了俄国大学生的助学金。1934年,捷政府
与苏联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它对俄国侨民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1935年开始重新登
记俄国侨民。由于上述经济和政治原因,许多俄国侨民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再度踏
上流浪的路途。

             三、思念和依恋祖国

    侨居巴黎的著名哲学家布尔加科夫在1938年发表的题为《我的祖国》的文章中
深情地写道:“祖国是每一个人神圣的秘密,就像他的降生一样。他借助这种神秘
莫测和不可捉摸的联系,通过母亲的怀抱而与自己的祖先结合在一起,并被纳人整
个人类之树他通过祖国而与大地母亲和上帝创造的万物联系起来。……我愈是年长
愈是见多识广,就愈能看清祖国的意义。我不仅生在那里,而且生于一粒种子,有
我自己的本性,所以我日后曲折坎坷的一生,都是这个根上长出的一连串枝芽。一
切,我的一切,都是来自那里,死是重返那里——生死同门。我的故乡利夫内这个
名字,对我来说是神圣的。它是奥廖尔省的一座小城(若是现在看到它,我恐怕会
高兴死),坐落在索斯纳河高地上,它一点儿也不美,甚至可以说丑陋;它灰蒙蒙
的,不仅没有穿金戴银,而且衣着寒酸,甚至可以说褴楼。但它不缺乏我们俄罗斯
中部几乎任何地方都有的东西:春夏秋冬、日落日出、河流树木之美。到处都是那
么宁静、朴实、平淡无奇,清谧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我一生中最爱恋、最崇敬
的东酉,就是不吹不擂、光明正大质朴和真实,就是纯洁的美丽和高贵。这是我从
故乡得到的全部的感受,……现在,当我写这些东西时,当我收集自己的情感和自
己对她的爱时,我的心中响起了这种永恒的声音。确实可以,而且应当给予祖国以
永恒的爱。”在这些侨民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中,已将祖国与自己个人的命运相连。
即使是背井离乡,亡命他国,但他们对祖国仍然是无怨无悔,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仍
不放弃返回祖国怀抱的努力。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密切
关注苏联的命运,他坚信苏联必胜。1921—1922年,俄国的伏尔加河流域、乌克兰、
北高加索和中俄罗斯因粮食短缺而发生大饥荒时,捷克斯洛伐克的俄国侨民从他们
并不多的食物和日常用品中捐出一部分寄回俄国。1933年,苏联南部再发饥荒,捷
克斯洛伐克的侨民报纸表示:“在捷克的俄国劳动基督徒呼吁捷政府给饥饿的小乌
克兰和北高加索以国际援助”。

    1921年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终于决定废止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改
行新经济政策,以利用一切方式和资源,包括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这在一些流亡
国外的政治反对派看来,既是苏维埃政权行将垮台的象征,又是俄国社会发展的
“路标”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征兆。因此,在侨民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苏维埃政权的态
度发生了变化。

    1921年7 月,在布拉格、巴黎、柏林和哈尔滨等地相继出现了一些俄侨政治团
体,代表人物是国际法专家尤·维·克柳奇尼科夫、政论家和法学家尼·维呜斯特
里亚洛夫等。他们认为苏维埃政权停止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表明
苏维埃政权已经开始向资产阶级制度转变,因此他们表示愿意与苏维埃政权合作,
并试图加速苏维埃政权的转变。他们出版《路标转换》杂志和文集,宣传自己的思
想,因此被时人称为“路标转换派”。“路标转换派”的出现在俄国侨民中引起一
场轩然大波,这些人曾经是苏维埃政权最激烈的反对者,他们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是巨大的。《路标转换》文集在侨民中不胜而走,文集作者被邀请参加在巴黎、柏
林、布拉格举行的辩论会。他们强调应该“根据对革命的新的感受”,重新评价十
月革命的影响,重新考虑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重新确定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

    但是列宁认为,“路标转换派”的出现是表明侨民的思想路标发生了转变,侨
民内部发生了分化,因此苏维埃政权应该支持“路标转换派”,并利用一切方式扩
大“路标转换”运动的影响。当克柳奇尼科夫表示愿意参加苏联代表团参加 1922 
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时,列宁立即这份电报上批注“非常重要!应该支持。”
1922年8 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那个被称为‘路标
转换’的思想流派到现在还能起到客观的进步作用。它联合了和井将联合那些准备
与苏维埃政权‘和解’和为了复兴俄罗斯而准备与苏维埃政权一起共事的那些侨民
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对俄国侨民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
题:是联合纳粹德国反对苏联,还是联合苏联反对纳粹德国?邓尼金和克伦斯基等
人主张借助纳粹德国的力量彻底打败苏联,希望在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和社会
主义制度也被消灭。捷克斯洛伐克的乌克兰侨民的民族主义组织“民族劳动联盟山”
支持苏联在战争中失败的主张,他们还向纳粹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但到1936年春
被捷政府明令禁止。但是大部分的侨民还是站在爱国主义的角度看待纳粹德国对苏
联的进攻的。绝大俄国侨民表示不愿意看到苏联所代表的俄罗斯失败,因为那将是
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毁灭。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和东欧和法国后,俄国侨民中的
绝大多数人,无论是已经取得侨居国的国籍的人,还是仍然保留着南希护照的人,
都不与德国纳粹合作。许多侨民在这时候把自己的爱国热情贡献给祖国,为苏联政
府捐钱捐物,有数万人返回苏联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也有一些侨民英勇地参加侨
居国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在这种极其特殊的背景下,促进了俄国侨民与苏联政府、
国内人民的关系的接近。

    俄国侨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和关系是复杂的和矛盾的。绝大多数侨民尽管反
对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但是非常热爱祖国,迷恋它的文化、语言和历
史。在他们的意识中,苏维埃政权与祖国的概念有时是可以区分得开的,有时两者
的界限就比较模糊。

        四、“我们不是被流放,我们是自愿派出”

    俄国侨民不管身居何处,他们的信念是:“我们不是被流放,我们是自愿派出。
‘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保护和传播俄罗斯文化的使者。

    早在1938年德国哲学家舒伯特就曾说过:“俄国侨民运动是跨世纪意义的事件。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看到这一点,即它对东西方交流,继而对于西方的精神命运的意
义是显著的,自1453年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来,受过古典教育的俄国人涌入了
欧洲。……300 万属于精神上先进阶层的东方人涌入欧洲人中,并带给他们至今欧
洲不知道和无法得到的文化。这个事件将导致的后果将要经历数十年后才能明显地
体现出来。”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一旦离开了本国土壤就将逐渐枯萎以至消亡,俄国侨民从
他们踏上异国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30年代,布拉格侨民报纸
呼吁:“记住,你是难民,难民相互间不是外人,坚持住。寄托希望吧,去听慈善
音乐会,跳舞吧,思考吧,开会吧,但是不要忘记,你是俄罗斯人,你不可能有别
的国籍,除了俄国国籍。”尽管他们憎恨苏维埃政权,但他们不怨恨祖国及其文化。
他们在难以想像的生存环境中和所在国的主流文化强大压力下,艰苦不懈地的创办
科学研究机构、各类学校、各类俄文报刊名类艺术团体、东正教堂,努力保存俄罗
斯语言文字、学术传统、宗教信仰,努力使侨民的下一代不忘记祖国的文化。

    尽管这一时期俄国侨民流亡国外多是由于政治原因,但是他们在国外从事较多
的却不是政治活动,因为侨居国的法律一般都禁止侨民从事反苏的政治运动,因此
除了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之外,侨民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他
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身发展和继承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1921年在布拉格召
开的第一次俄侨学者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学术组织联合章程,其中规定了俄侨学者的
主要任务之一是关心俄侨学生的教育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俄国侨民中的医生、律师、作家、大中学教师、工程师予
以特殊的资助,使他们尽量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捷政府帮助建立了图书馆、
出版社、中学和大学、疗养院。因此布拉格很快地就成为俄国侨民的第一个和最大
的文化、教育和学术中心。

    1921年3 月17日在布拉格成立了“俄国地方自治和城市活动家联盟”,它是一
个文化和侨民自助组织。出版机关报《俄罗斯意志》。该组织的基本职责主要分为
二个方面,即一方面向俄国侨民提供物质救助,提供职业介绍、医学、法律援助。
另一方面是努力提高侨民的文化水平,以使侨民找到好的工作,并且使侨民保持与
祖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