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

第196章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第196章

小说: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王爷,来人身上没有任何信物,我们也搞不清是什么人。但是凭我们的直觉来看对方肯定是官军,而且还是康熙那头的。”马宝回答道。 
  “据我估计,十有八九是朱国治一党干的!”曹士杰补充道。 
  四周的众将佐听了这话,就如同火上浇油一般,心中的无名之火一下都爆发出来。 
  “杀了朱国治!” 
  “宰了狗巡抚!” 
  “活捉钦差,为死去的弟兄报仇!” 
  一时间呼声震天,似晴天霹雳一般。 
  待喊罢多时,吴三桂提高嗓音喊叫:“弟兄们,许他对我不仁,就许我对他不义,时至今日,我也是被迫无奈,不过咱们有帐不怕算,待祭奠完先帝后,我定给弟兄们一个交待!” 
  众将土齐呼:“王爷圣明!” 
  说罢,众将士又都整队,祭陵大队浩浩荡荡出了山谷,一转弯便来到永历陵前。 
  临近陵前时,吴三桂在马上早已捶胸顿足,放声大哭起来。众将士也放声痛哭,一片悲恸。 
  待吴三桂带着众将住来到陵前时,已经泣不成声。 
  哭罢多时,他躬身陵前,向地上洒酒三杯上香三柱,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哭道: 
  “先帝长眠,何其痛哉!臣等苟活于人世,不能为先帝复仇,不能复兴大明,愧为汉朝臣民哪……” 
  一片哭声之中,马宝哭喊:“恳请王爷兴兵复明!” 
  一片哭喊:“恳请王爷兴兵复明!” 
  山鸣谷应,气氛悲壮。 
  方献廷哭道:“将士齐心,哀兵必胜!望平西伯率兵复明!” 
  “平西伯”一出口,将士们轰然响应:“恳请平西伯起兵!” 
  ——这是吴三桂的明朝旧爵,此时却起到一种神奇的激发聚众与怀旧复仇的作用。 
  吴三桂缓缓转过身来,面对全体将士,面色变得冷峻异常,沉稳说到: 
  “既然大家同心复明,我们今日就在先帝陵前明誓起兵,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反清复明!”雷鸣般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着。 
  “摆酒——!”司仪吏大喊。 
  地面上,每人面前摆开一大碗,酒在异常激昂的气氛中摆就。 
  由吴三桂开始,用腰间短刀划开手臂,将鲜血滴了酒中…… 
  半个时辰后,每人却端起了一碗殷红血般的烈酒。 
  吴三桂双手捧碗,面向永历帝的陵墓道: 
  “先帝惨死,三桂有愧!今日我关宁铁骑献血为誓!反清复明,慷慨赴死,誓死不移!” 
  众将士同喊道:“反清复明,慷慨赴死,誓死不移!” 
  吴三桂昂首一口气干了血洒,众将士也都一干为净,再看吴三桂烈酒激情,脸色涨红,伸手拔出宝剑,单手举剑直向天空,并将大碗“啪”地摔得粉碎。 
  “众将士听令!明日大校场祭旗誓师!” 
  “在场所有将士一齐“呼啦”一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道:“谨遵将令!” 
                  
造反虎头关
  在回王府的路上,吴三桂心里一直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一则是他明日就要誓师了,心里难免激动不已;二则是今日祭陵路上发生的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为何我的行动朱国治会了解的如此清楚,莫非我的身边有他的眼线不成?嗯,一定是我的军中有奸细,不然士荣往广西路上遇刺之事又如何解释呢?吴三桂翻来覆去地想着,以前发生的这些事情,越发觉得朱国治的奸细就在自己的身边,是谁呢?他却无从知道。 
  其实吴三桂猜得一点不假,在吴三桂身边果然有朱国治的眼线,此人正是吴三桂驾前参将马强。原来自从康熙准备撤藩开始,云南巡抚朱国治便接到朝廷密旨,要他仔细监视吴三桂的一举一动,朱国治便想尽办法在吴三桂身边扶植他的密探。终于他想出了一条苦肉计,在吴三桂进攻宝庆时,朱国治派了他身边一个副将越凯化装扮成吴三桂手下亲兵模样,参加了战役,并且替吴三桂挨了一箭,从那开始他便化名为马强,由于他救了吴三桂一命,因此吴三桂特封他为千总之职。从此马强便在吴三桂军中扎下根来,由于他武艺出众,而且屡立战功,因此很受吴三桂赏识,很快从千总一下提拔为参将,负责把守虎头关。 
  汪士荣赶奔广西的秘密便是他泄露给朱国治的,同样,吴三桂祭陵之事也是他暗中透露的消息。可是没想到萨穆阿不但刺杀不成反而把命都搭上了,马强回到营中后,便立刻飞鸽传书,把消息送到了朱国治府中,同时还密报了吴三桂明日要誓师之事,并且又与朱国治密订了一条毒计…… 
  吴三桂祭陵之日晚上,一轮满月升上清明的夜空,月华如水,轻轻地洒在五华山的群峰之上。但虎头关的将士们又怎知晓,这恬静的夜晚竟预伏着一场飞来横祸。 
  后半夜,狂风突起,不足一刻,便将方才那银白的世界刮成了一片混饨。 
  虎头关上,马强兀自站在督帅行辕的窗前,看着这昏黄的天色,心中得意,不禁吟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在他看来,诗虽歪,但正合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他心往神驰,那得意之情不可名状。 
  这些日来,马强还暗地里将往日他的旧部收敛在一起,不仅善言相待,且格外开恩,人人皆有封赏。他的这班旧弟兄受此思遇,无不感激涕零,愿为马强效犬马之劳。 
  营中一应之事,马强虽皆分拨妥当,但不知何故,他心中突生忐忑不安之感。 
  他百无聊赖之际,便唤亲兵将酒摆上,一个人自斟自饮起来。马强在清廷里度过了近十年的官宦生活,今岁恰值不惑之年。由于种种连他自己也说不出的缘由,他混迹官场,却总觉失意。但自从他投拜在朱国治的门下,平步青云,春风得意,终于做上了副将,后来奉命到吴三桂手下卧底,从此,他用尽心机,才博取了吴三桂的信任,不然他怎么叫我镇守虎头关呢?但事到临头,他心中却越发觉得恐惧。虽然他自己觉得这种恐惧是多余的。恍惚间,他似乎看到萨穆阿的鬼影游游荡荡地逼近眼前,自己会不会也是这种下场?想到这里,他浑身冷汗直冒,不由得从桌边站起,向后连退数步。 
  他欲喊亲兵,口中却喊不出:用力地揉了揉眼睛,只见屋中光景依旧。他擦试着额上的冷汗,端起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 
  马强独自饮了一阵酒,依旧余悸不消,疑神疑鬼。他心中隐隐感觉,方才的情景绝非好兆。便忙唤亲兵把董刚等将佐请进来,重新商讨了一下部署有无疏漏不周之处。 
  待马强将董刚等人送出之时,外面的风刮得更加猛烈了。他听着门窗的碰击声,看着桌案上飘摇不定的烛焰,喃喃默祷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天欲助我,此风何不刮得再大些。” 
  山间的秋风,肆虐狂暴,其猛烈之势就似一群群无缰野马,呼啸狂奔,慑人心魄。 
  翌日凌晨,马强正在督帅行辕中,提心吊胆地静候朱国治的动静,忽听关上响起了竹梆声,他心中一惊,方欲唤来亲兵问明详情,却见一守哨的军士跌跌撞撞地闯进来禀报道:“启禀马大人,寨外有人上关!”马强闻听关下来人,急忙追问道:“可是清军?” 
  “小的不知,小的尚未细看!”那守哨的军士支支唔唔答道。 
  “再探,定要看清楚来者何人!”马强有些恼火。那守哨的军士退出行辕。董刚又急急忙忙进来,见厅中无人,忙对马强低声道:“马大人,他们来了!” 
  马强一听,心中又惊又喜,心中突突跳个不停,急急忙忙披挂整齐随董刚朝东寨门走去。 
  马强与董刚来到东寨门边,看见寨门外来的不是清兵,却是一群肩担膀扛的百姓。这时寨门口已经围了许多军士。 
  那些百姓们扛着整猪整羊,挑着酒坛,停在寨外一箭之地。马强略一巡视,便命军士们把关门打开,他带着董刚与亲兵走出寨门迎了上去。 
  那百余名百姓中挤出一年过半百的长者,一看见马强,俯首便拜,他身后的那一百多百姓也一齐跪拜在地。 
  马强一眼就认出这个长者是朱国治帐下的一名参军。他不敢怠慢,慌忙扶起长者,故意高声道:“众位父老乡亲快些免礼!虎头关如今是军事重地,不知众父老乡亲为何到此。” 
  “大人,关上将士不分寒暑,日夜守关,使得我百姓免于兵灾抢掠之苦,这亦是我等四乡百姓的福份。今日特备了些薄礼,望乞笑纳。” 
  围在寨门旁的将士们,深受感动,百姓们仁义至极,又怎好断然回绝,众人七嘴八舌的小声议论起来。 
  马强略作犹豫,慨然应道:“父老乡亲们太客气了,守虎头关乃我等份内之事,并无功可言。受此厚礼,岂不惭愧。众人既是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实难辞却,俗话道:‘恭敬不如从命。’既然天意,民心如此,我就代虎头关将士,多谢各位父老乡亲了!” 
  说完他便转身对手下的将士们喊道:“众父老乡亲远道前来,我们岂能拒之门外,快敞开寨门,将乡亲们请进寨中稍歇!” 
  马强一声令下,守门的军士们便把寨门打开。一百多名老乡,前呼后拥,不容分说,潮水般的涌进了关寨。马强看了看这些百姓,大都年青力壮,心中暗自高兴。 
  这时,中军帐中的一名副将见状,从旁边挤过来,低声对马强说道:“大人,如今王爷已反,可谓大敌当前,关寨又是军事重地,放进这么多百姓,难免不出差错,本将深为忧虑,不知马大人意下如何?” 
  马强回首瞥了这副将一眼,摇摇头道:“百姓聊尽感情,远道前来劳军,我等又岂能拒之门外?再者,青天白日,又能出何差错?不过为求慎重,你再多派些游哨便是了。” 
  那名副将看看这蜂拥而进的人群,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应声去了。 
  这群百姓,一进寨就四下散开。马强立即传令,开火排宴,让各个关塞的兵士们都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