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

第160章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第160章

小说: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尴尬之际,吴三桂的侄子吴庄麒却不知好歹,借酒疯挖苦嘲讽,发泄私愤。王辅臣当即反唇相讥大骂吴庄麒:“闭上你的臭嘴,睁开你的狗眼瞧瞧老子是谁?别人怕你王子王孙,我确不怕你这虾子、鳌孙…… 
  吴三桂得知王、吴吵架的情形后,甚是不满,他自觉对王辅臣不错,何以出口竟如此伤人?但又考虑到一介武夫,头脑简单,遇事不会多思,不仅未加责备,且又给二人做了好些工作,令他们要注意团结,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句句贴心的劝语,诚恳的态度,再一次深深打动了王辅臣,内心更加倾向于吴三桂。 
  王辅臣勇猛善战,且又和吴三桂关系至为密切之事,康熙早已了解得清清楚楚。此次特旨召见马鹞子,即是康熙一计,他是想尽可能地离间吴三桂的人马,斩断三藩的外援,进而包围孤立之。 
  王辅臣在乾清宫正殿受到召见。 
  他是第一次入觐。在陕西官属闲谈中,听到过一些官闱秘闻,现在一旦真的见到传说中的这些人,又激动又好奇。他一边行三跪九叩觐见之礼,一边偷眼打量,见康熙脚蹬青缎皂靴,身着酱色丝棉袍,外罩石青金龙褂,浑身上下不带丝毫珠光宝气,颀身玉立,风度娴雅。 
  康熙见王辅臣不住地瞟自己,笑道:“王将军,请起来讲话!” 
  “喳!”王辅臣响亮地答应一声立起身。 
  “好一表人才!久闻将军熊臂虎腰,果然名不虚传!”康熙一边称赞,一边温和地问道:“你是什么出身!” 
  问到出身,王辅臣身子冷不丁一颤,急忙叩头答道:“臣祖辈微贱,乃是库兵出身。” 
  库兵出身的人是富而贱,虽然有钱,却无人瞧得起。因为库银重地,为防盗窃,入出之人都要剥下衣服验过,方可准行。当时库兵俸银有限,无法养家糊口,便只好从小就用石头、蒜杵等硬物将肛门渐渐撑大,待到出库时,将银块偷偷塞入肛门中夹带出去。这种情况,早已是人人皆知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对自己的身世,王辅臣讳莫如深,一直视为奇耻大辱,终日为自己的无法事先选择而懊恼。但皇帝此时垂询又不得不如实作答,所以“库兵”二字刚出口,眼眶中已浸满泪水,声音也明显地有些哽咽。 
  康熙也颇觉意外,怔了一下长叹道:“朕倒不知你出身微贱如此。”接着又提高了嗓门慷慨说道:“自古伟丈夫列英雄比卿出身寒贱的多的是!大丈夫患在事业不立,其余均不足道哉——张万强!” 
  “奴才在!” 
  “立传朕旨给内务府,王辅臣举家脱籍抬旗,改隶——”康熙沉吟片刻,觉得既做人情,就不如做得大些,俗语不是常说,杀人须见面,救人要救彻吗?于是断然说道:“汉军正红旗!” 
  “喳!”大太监就地打个千,转身退出。 
  王辅臣听罢皇上如此言语,早已感动得泪流满面,要不是君前不能失礼,就要放声痛哭了,眼下只能一个劲地饮泣叩头。 
  “你要好自为之,”康熙沉着他说道,“朕本想把你留京述职,朝夕可以相见,但平凉重地,离不开像你这样有能有为的大将,换了别人,朕还不放心。现在西边、南边的麻烦事很多,朝廷更要倚重你马鹞子呢!” 
  这话在一般人听起来,很是稀松平常,但王辅臣一听到“两边”两字简直如听炸雷轰鸣不绝。他早期追随洪承畴南征,待到江、浙平定之后,便改为平西王吴三桂节制。吴三桂对待自己可谓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比对自己子侄辈还要好,即便调至平凉以来,吴三桂每年还要接济他数万两银子,所以康熙此时说出这番话,自然是有所指的。敲锣敲边,听鼓听音,王辅臣当然也是心领神会,这是在逼着自己表示态度,忙叩头说道:“皇上委臣以转阃,寄臣以腹心,待臣大恩如天高海深,上及臣列祖,下被臣子孙,臣若忘恩负义,不但受世人唾骂,就连祖宗也有所不齿!请主上放心,倘若西方、南方发生变故,臣即使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不辜负圣恩,令主上失望!” 
  “将军言之过重了,朕并不是对谁有所疑心,而为江山社稷着想。”康熙双目闪烁放光,显然有点激动,只有此时才能看出他那与年龄不相称的老练与成熟,“朕实在舍不得你这样的人才远离京城在边陲吃苦,”一边说着,一边从座后拿出一对长约四尺的银制蟠龙豹尾枪,掂了一掂,旋即又将一支放回原处,转过身来,走到王辅臣跟前,加重语气神色庄重的说道:“这对枪原是先帝赐与朕防身的,每次出行朕都要把它们摆列在驾前——你是先帝的遗臣,赐别的东西都不为贵,惟独这对枪朕一向视为珍宝,将军把这支枪拿去,带到平凉之地,便是见枪如见朕;朕自是留下另一支放在身边,见枪如见卿——”话没说完,双眼湿润,豆大的泪珠滚下沾湿衣襟,康熙被自己的肺腑之言感动了。 
  “圣恩隆重!”王辅臣激动得面色苍白,双唇抽搐,呜咽不止,“奴才承蒙皇上如此错爱,誓以皇上马首是瞻,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王辅臣颤抖着双手接过豹尾枪,辞别康熙缓步退出乾清宫,刚出宫门,便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掩面放声痛哭…… 
  康熙赐枪马鹞子,其目的自然是为削弱三藩的努力,争取更多的同盟军,吴三桂心里自是再明白不过,为了再度控制住王辅臣,奠定未来的反清业,他特地奏明朝廷擢升王辅臣为陕西提督,得到朝廷批复后,亲自邀来王辅臣为其贺喜。离别临行之日,吴三桂又亲自为其牵马坠蹬,延送十里,并执其手涕泣道:“至平凉后,不要忘了云南还有老夫尚在。我知道你家贫人多,所得俸禄难资其用,现仅以币银二万两相赠,聊表寸心!” 
  说完令人将币银呈上。王辅臣照样是泪下沾襟,吴三桂如此知心,他又怎能知道是为了让他日后举兵响应呢?他与吴三桂洒泪告别回归平凉后,信使往来不断,还曾经暗地里为吴三桂套购数千马匹,为吴三桂办了不少事。 
  由此看来,康熙皇帝和平西王吴三桂都挖空心思来挖对方的墙根,千方百计争取拉笼王辅臣这员虎将进入己方阵营,而此时的王辅臣感恩于对立的双方,可谓首鼠两端,难以两全,最终导致长安城受吴三桂的谋士汪士荣的威逼利诱,起兵发难,与叛乱后的吴三桂成犄角之势,给清军的平叛工作,造成被动的局面。愈近战争后期,王辅臣愈觉得和吴三桂相比,康熙才真正算得一位明主,再联想到皇帝的恩宠,赠送豹尾枪,遂率兵返正,从而加速了吴藩覆灭的进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用这句古语来评价王辅臣,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山中藏兵
  军队是战争的支柱,没有军人做后盾便会一事无成,行伍出身的吴三桂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 
  没有军队的支持,吴三桂仅凭卑微的武举出身,何以能够受到明朝政府青睐,继而被授予辽东总兵的大权,加封平西伯的爵位?没有军队的支持,吴三桂仅凭降将地位怎能授封名势显赫的平西王,又怎能以藩王的身份世袭云贵…… 
  现今,康熙皇帝对三藩又惧又怕,一会下诏嘉奖,一会又商议撤藩,恩威并举,花样翻新,对朝廷产生这种震慑作用的最终原因,还不是他吴三桂手握重兵,形成独霸一方的割剧势力!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点谁都似乎明白,但又非人人都能做得到。 
  与敌对阵,攻城略地没有军队不行。光有军队却缺乏凝聚力和强而有力的领导,那只会成为一盘散沙,试想,一群乌合之众又怎能抵抗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虎狼之师?所以军队也要讲究数量和质量,军队的素质尤为重要。吴三桂久经沙场,经历无数大小战役,非常懂得这个道理。 
  吴三桂自从入主云贵以来,就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将来一统天下,夺取皇帝宝座,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他又同清政府接触甚多,深知八旗兵的厉害,自己要反抗的对手拥有数十万骁勇异常,训练有素的部队,要同这样的军队对阵,没有一支精练的部队怎么能行?自从覆灭永历、平定云贵土司后,军队处于休整状态,但吴三桂却令士兵刀不入库、剑不进鞘,督促将士加紧练兵备战。 
  当时的军队以马为重要战争手段,为对付以骑射善长的满洲八旗,吴三桂在原先关宁铁骑为班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铁甲骑兵,视为对付清军的一张王牌。 
  为扩充实力,增加兵源,吴三桂早在镇藩云贵以前就奉行招降纳叛的策略。自引清军入关之日起,就对李自成农民军实行“捕获之人,抚而不杀”的政策。使得不少农民军或被迫弃戈投降,或见势不妙缴械归附,成为吴三桂实力的重要兵力补充。仅李自成农民军就为他输送了数万人马,此后在进军川云贵的战争中,又招抚收降了另一支张献忠部和故明遗将,大量将兵相继归附吴三桂。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吴三桂一次就编了降兵一万二千人,他将他们分为十营,其中分为忠勇左、右、中、前、后五营,义勇左、右、中、前、后五营。每营设总兵管一员、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统率全营一千二百名军士。清政府接受了吴三桂建议增这十营兵,实际上就成了吴三桂编外的辅助军队。 
  吴三桂在平定云贵土司的战争中,对收服的数量众多的士兵,采取剿抚两面手法,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使他们成为一支强悍盖世的劲旅,且在以后的反清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即吴三桂“其勇如飞,其战无敌”的苗兵。 
  对于云南练兵的事,早有密探报知朝廷,再由军机大臣报于皇上得知。康熙风闻吴三桂在云南招兵买马,炼铜冶铁这件事之后,立即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山雨欲来风满楼,康熙深知撤除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