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 >

第29章

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29章

小说: 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英美军队的合钳过程中,德军左支右绌,力不从心,其右翼开始溃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巴顿抓住这个时机,立刻调动他的装甲部队迅速插进,长驱直入。至8月6日,第15军已抵马延河一线,第20军到达卢瓦尔河。接着,第15军又由东南转向东进军,攻占勒芒,与友邻部队一起对勒芒以北法莱斯地区的德军形成合围之势。

  巴顿欣喜地看到,他有可能在法莱斯地区圆一个梦,一个从公元前261年起,几乎每一个将军都有的梦,重现坎尼之战的梦。

  公元前261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古迦太基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在坎尼同数倍于己的罗马军团相遇,他以中路牵制、两翼迂回包围的战术,合围并全歼了对手,创造了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从此,坎尼之战作为辉煌的战例,为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所效仿。苏德战争初期,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集群在基辅上演了一出现代坎尼之战,苏西南方面军被合围,损失惨重。如今,法莱斯又出现了重演坎尼之战的机会。

  正在巴顿思考着怎样获得汉尼拔式的荣耀时,他突然得到了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报:

  德军将在莫尔坦地区进行大规模反攻。

  就军事常识而言,在绝对优势的盟军大举进攻面前,希特勒所能做出的选择,要么是全面撤退,要么是收缩战线。但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是那种按常规行事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对此已有详尽的记载,莫尔坦反攻的想法并不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同后来的阿登反扑相比,它或许只能算是一场豪赌前的试手气。

  莫尔坦反攻计划是希特勒在他东普鲁士堡的司令部里想出来的。前线侦察情况表明:盟军(其实就是第3集团军)进展过速,战线过长,翼侧完全暴露无余,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个“空前绝后的、全面扭转战局的天赐良机”,让第7集团军突破莫尔坦与阿弗朗什之间的美军战线,并向前推进至海边,切断布列塔尼的美军后路,一举歼灭之。希特勒狂妄地以为,这一攻势将给他带来一生中最大的胜利,将盟军的“霸王”作战彻底粉碎。他向部下疯狂地叫嚣:“向敌军完全暴露的地区进攻,要不惜一切代价,这是惟一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巴顿的情报清楚地表明,德军能投入这次反攻的只有严重缺编的四个师,不足为虑,因此,他一面以三寸不烂之舌应付布莱德雷的警告,一面在他分散的战线上继续展开作战行动。为防万一,他还是命令第80步兵师、法第2装甲师和第35师在圣希拉尔附近待命。

  8月7日拂晓刚过,在冯·克鲁格将军指挥下,德军发动了反攻,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大批德军装甲部队插入了美第7军和第19军的结合部,越过了莫尔坦,直扑儒维尼和勒梅斯尼尔—托维一线。

  布莱德雷迅速、冷静地稳定了局势。美军强大的航空兵火力打得德军损失惨重,士气一落千丈;地面部队在火炮和坦克炮火力支援下,以压倒的优势顶住了德军进攻的势头,并且,后续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地开来。

  德军第一天的攻势受挫后,希特勒贼心不死,他不顾克鲁格的反对,命令德军于11日发起第二次攻势,结果遭到美第1集团军的迎头痛击,霍奇斯将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向德军防线纵深展开了进攻。8月12日,德军的反扑彻底宣告失败。

  当德军把赌注压到莫尔坦战役时,巴顿并没有放弃他的坎尼之梦,利用德军发动正面进攻之机,第3集团军按巴顿的命令,对德军实施了侧翼迂回。

  和巴顿一样做着坎尼之梦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蒙哥马利,另一个是布莱德雷。

  早在8月4日,蒙哥马利在一份“总的战局与指令”的文件中,提出了一个围歼塞纳河以西德军的计划。该计划要求以正面的盟军将德军牵制在法莱斯和莫尔坦一带,盟军两翼对德军实施迂回包围。巴顿的第15军担任追击的先锋,占领勒芒后向北推进,在左翼推进的加拿大部队则向南朝法莱斯和阿让唐推进,两军会合,封闭德军退路。

  布莱德雷的梦做得稍晚一些。8月7日,在德军发动莫尔坦反扑的当天,他通过对战局变化的研究,欣喜地看到“德军由于发起这场进攻,反而招致了从南北两方受到包围的危险”。布莱德雷一向以稳健著称,因此他不赞成蒙哥马利和巴顿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做法,主张采取近距离合围战术。经过交涉和进一步研究之后,最后他还是基本接受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方案,决定对德军来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8月9日,巴顿接到了布莱德雷的命令后,当即向第15军发布了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命令:

  “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进行的下一阶段战斗的目的是:将迄今仍在沿英吉利海峡一线同盟军对峙的德军赶至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塞纳河边。

  “根据此计划,你部要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前进,目的是首先夺取塞厄斯—卡鲁热一线,包括塞厄斯和卡鲁热两城;现将第5装甲师和第79、第90步兵师及法国第2装甲师划归你部,供你部准备向纵深推进之用。你的作用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歼灭德军于你的前沿。”

  这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最后没能创造历史,法莱斯之战最终没有成为现代坎尼合围战,但过错不在巴顿。

  二千多年前,汉尼拔曾经指出:战争往往受到机遇的因素和不可捉摸的人的因素的制约。在巴顿圆现代坎尼之梦的关键日子里,他很不幸地遇到这两个因素同时对己不利的局面。

  第15军军长海斯里普对巴顿这一指令的潜台词,心领神会,于9日当天就开始了进军。第二天,部队到达阿朗松和塞厄斯,并开始执行巴顿的命令。

  8月11日,巴顿离开自己的指挥部,在参谋长加菲将军的陪同下,视察了设在勒芒以北的第15军司令部,接着又巡视了第79师、第5装甲师和第90师。最后,他去找勒克莱尔将军。

  勒克莱尔指挥的是法国第2装甲师,他是法国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第2装甲师曾在北非接受过战火的洗礼,又在英国受过严格的整训,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如今,他们在失去的国土上作战,早就憋足了一口气,迫切要求杀敌复仇的机会,以恢复法兰西的光荣。这样一支部队被编进第3集团军,巴顿感到如虎添翼。

  8月11日这一天,美法军队向前推进了15英里,离阿让唐只有一半的路程了。直到这时,德军统帅部才发现形势的严峻性,意识到有被盟军合围的危险,遂停止了莫尔坦反扑,将装甲部队向阿让唐方向紧急调动,但为时已晚,阿让唐此时已乱成一锅粥,防御薄弱得只需轻轻一扯便能撕得粉碎。对巴顿来说,这是他眼中的一道小菜,他已经向部队宣布:8月12日的目标就是阿让唐。

  可是,巴顿居然没有吃下这道小菜,德军脆弱的防线居然被守住了。

  这也许不可思议,但原因非常简单,“德军所以能守住,并非由于它的能力,而是因为美军突然停止了进攻”。

  硬生生拽住第3集团军前进步伐的是几声清脆的电话铃声,1944年8月13日上午11时30分,它在圣詹姆斯巴顿的战场指挥所里响起。

  打电话的是布莱德雷的参谋长利文·艾伦少将,巴顿不在办公室里,加菲将军替他接了电话。艾伦告诉加菲:“布莱德雷将军让我通知巴顿将军,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越英、美军队在法莱斯—阿让唐一线的战区分界线,第15军的推进必须止于阿让唐—塞厄斯一线。”

  加菲把情况向巴顿做了汇报,巴顿知道,这意味着他的部队将在唾手可得的阿让唐前原地踏步,这令他非常恼火,他不明白布莱德雷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他无论如何感到无法理解。于是,他给第12集团军群打去电话,试图说服布莱德雷收回成命。

  巴顿不是布莱德雷,他不了解布莱德雷的苦衷。对布莱德雷来说,下达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自有他的原因。

  首先,他得照顾美、英两军的团结。双方虽然联合对德作战,但彼此间的对立情绪也很严重。在制定这一两翼迂回计划时,双方曾确定以阿让唐为分界线,在那里会合完成合围。但是,由于英军方面遭到了德军极其顽强的抵抗,当巴顿到阿让唐时,英军仍在很远以外挪进。形势很清楚,如果巴顿继续进攻,那么整个法莱斯将成为美军的盘中大餐,而这也恰恰是蒙哥马利的梦中美味。布莱德雷有理由担心这会激化已有的对立情绪,甚至不排除在美军越过战斗分界线时,两军之间发生冲突。

  其次,布莱德雷同巴顿不同,在军事思想上,他是稳健派,是侧翼安全论的坚定信奉者。如果说巴顿更重视速度的话,他则更重视安全,这一点上,他同蒙哥马利倒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布莱德雷认为,如果让第15军向法莱斯推进,该军战线将突然加长40英里,两翼完全暴露,很容易被德军拦腰切断。

  第三,越过阿让唐就是盟军的轰炸区,“眼镜蛇”战役中美军遭己方飞机误炸的惨剧,布莱德雷记忆犹新,麦克奈尔将军的死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巴顿的请求被转到布莱德雷那里。布莱德雷当时正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于是他就巴顿的请求同艾森豪威尔一起进行了商量。艾森豪威尔本来是一心盼着将德军围而歼之的,但看到巴顿如此孤军深入,他也被虚构出来的危险吓住了,于是,他同意了布莱德雷的主张,当即亲笔签发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巴顿的请求被彻底否定了,他只能在阿让唐阵地上,坐等着加拿大集团军前来会合。

  即便是在这个时候,痛歼德军的良机也仍未消失。可是,8月14日,布莱德雷又发布了一道错误的命令,把大好机会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