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唐三司使 >

第2章

大唐三司使-第2章

小说: 大唐三司使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下州录事参军、诸州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录事参军、中都督府上都护府参军、亲王府行参军、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博士、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太子翊卫、诸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医监、太子左右春坊录事、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诸曹参军、太子诸署令、掖庭宫闱局丞、太史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上属令、下都督府上州参军事、中都督府上州博士、诸州中县丞、诸王府典签、京县尉、亲王国大司农、公主家丞、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镇仓曹兵曹参军事、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太子备身、亲王府队正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太子左右内率监门府录事参军、太子内方典直、中丞署、典客署掌客、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事、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诸州中下县丞、中郡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太子校书、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下署丞、上食局食医、尚药局医佐、尚乘局奉乘司库司廪、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录事、亲勋翊卫府兵曹参军事、诸州下县丞、诸州上县中县主簿、中州参军事、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中府兵曹、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府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诸司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中牧监主簿、诸州中下县主簿、上县中县尉、下府兵曹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亲王府录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亲王国丞、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子诸署丞、太子典食署丞、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事、中州下州医博士、诸州中下下县尉、京县录事、下牧监主簿、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诸率府左右执戟、亲王府队副、诸折冲府队副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略谈三司使

    一、三司使。

    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始设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

    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长官为参知政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二、其实,三司使起源于唐玄宗、唐肃宗时期。

    唐玄宗大设使职,让各使职独立于尚书省六部之外,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尤其在开元和天宝时期,将管财税的官员全部改由使职兼任,为唐后期至北宋三司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度支使。

    度支使是由户部的度支司演变而来。度支司自然是管全国的收支;

    户部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郎中掌收入,员外郎掌支出,侍郎总管检查。开元二十二年(734),始以他官判度支。天宝以后,因军事供应浩繁,多以户部尚书、侍郎或他官兼领度支事务,称度支使或判度支、知度支事。一般由重臣或宰相兼任。

    后来逐步演变为度支使。

    2、盐铁使。

    中国唐代后期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

    盐指食盐的生产及专卖;

    铁泛指矿冶(包括银、铜、铁、锡等)的征税。盐铁使后与转运使合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

    玄宗开元元年(713)﹐检查全国盐铁之课﹐按定额征税。安史之乱起﹐军用浩繁﹐肃宗干元元年(758)﹐第五琦以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使﹐这是盐铁置使之开始。此职也多由宰相兼任。

    3、户部使。

    户部使是由户部下属的户部司演变而来。户部司本身是掌管天下户口,后来在开元末期和天宝初期,逐步演变为可以向地方征税的机构。后来有逐步掌管:除陌钱(交易税)、外官捐献的三分之一职田、空缺官位的俸禄职田钱。并用这些钱来给京城百官开支俸禄。兼任此职者,拜相机会极大。

    身兼三使者,自然是宰相。

 唐代官职“散阶”与“阶、职“分离制

    在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散官”与“职事官”判然两分。

    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阶”就是散官,它与“品”分列,是从属于个人的位阶,也称“本品”。《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

    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或去高就卑,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

    就是说百官群僚都拥有着一个“散位”,以此“本品”来标志其个人身份。学者概括说:唐代以散官定官员班位,而以职事官定其职守。

    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有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事官者称‘守某官’,有高级散官而任较低级职事官者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的品级。散官按资历升迁,而职事官则由君主量才使用。所以常有任重要职事官而其本官阶──散官仍较低的情况。

    换句话说,唐代所谓“本品”与职事官是两分另立的。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不定;“本品”则依“劳考”而稳步上升。

    作为“本品”的散官与职事官都用九品三十阶来确定高下,二者的品级经常不相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本品;

    在任满解职的时候,这本品依然维系着官员个人的身份地位;在授予职事官时,本品的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由这种“本品”制度,一种“跟人走”而与职位分离的等级序列,就清晰无误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如果与若干年前我国实行的“行政级别”相比,“本品”的差异,不过是其各个等级都系以官称而已──但也正是为此,它每每令外行不知底蕴。然而这些官称,诸如某某大夫、某郎、某将军、某校尉之类,其实只是级差的“符号”。

    要是拿“本品”与军衔制相比,二者就异曲同工了:军衔的各阶都系以名号,诸如大将、上校、中尉、下士之类。

    “阶职分立制”之名:“阶称代表一切文官之共同身份标准,职称代表各官府个别职务性质及权力范围。运用之法,是依出身及考绩定‘阶’,以才华及能力补职。

    有职者必有阶,阶从职司中考核升进,职从进阶而调迁。虽并任而分立。故称‘阶职分立制’也。”入仕者最初所获和考课所升迁的品级都是“本品”,进而还有众多的权益待遇曾与“本品”直接相涉。

    有人胪列有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以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众多节目。

    在乾封元年(666年)之前,在京文武官的防阁、庶仆、俸料都依散阶而定,此后才依照职事官发放;至少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前,官僚的资课仍依本阶。

    有人认为,唐律中“散官”指不带职事官而仅仅拥有散阶者,而所谓“某品职事官”,实指同时拥有散阶和职事官者,其诸多待遇仍然是以散阶为谁。

 第一章 天宝五年

    天宝五年,三月初九。

    上午,长安兴善寺,方丈禅房。

    “智了,为师此去岭南,非二三年不能回来。你是大师兄,本寺的一切事务就由暂你负责,你要好好照顾寺里的一切。”

    说话的是本寺方丈老和尚释无风,他五十余岁,一脸和蔼之色。前面蒲团上坐着他的大徒弟智了,年龄只小他七八岁,约四十二三。

    只见智了双手合十恭敬道:“师傅,弟子一定谨记,请师傅放心。弟子保证,师傅回来时,寺庙绝不会少一文钱、一个弟子!”

    “善哉!善哉!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智了,你万不可执着于钱财,应常怀菩提善心,渡己渡天下人!”释无风点点头。

    这个智了,什么都好,就是放不下钱财之心,很是可惜。不过偌大的兴善寺,僧众及常驻居士百余人,田地八十余顷,除了他,别的弟子倒未必管得下来!

    “你出去吧!”

    “……”

    智了站起身,双手合十行礼,转身出门。刚走了两步,却又被师傅叫住:“智了,你速去把那位大病初愈的杨举子叫进来!”

    “是!”

    智了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这个杨游,在本寺一住就是四五个月,身无分文。上月一常大病,差点死掉,亏得师傅请了医生来,救了他一条命,可前后倒花了寺庙将近五贯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