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779章

天下珍玩-第779章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而且,笔头朝上也不行!用过的毛笔,笔头朝上放在笔筒里,那笔毫就散了,那就不是毛笔,成拖把了。再有就是,头朝上,笔杆是竹子或者木头的,残留的水分进入笔杆,容易坏。
  所以,用过的毛笔,一般是应该吊着放的。
  那么,笔筒和笔有关的作用,只有一个了,就是装没有用过的毛笔。但是没有用过的毛笔,装哪里都行,盒子里收着似乎更好。所以,笔筒这种文房用品,在其他文房用品都出现了之后,迟迟没有出现。
  明代后期出现笔筒,最开始也不是装笔的,是赏玩用的。说白了,就和案头摆个山子、摆盆花儿一个作用。慢慢地才流行开来。但实际上,赏玩价值还是大于实用价值。
  明后期,竹制笔筒很多,瓷质笔筒也有。不管是什么材质的笔筒,首先得要求好看一些,因为要赏玩嘛!
  “唐总的意思是,这件笔筒,应该就是晚明时期的东西?”亮子听了唐易的“提示”,接着就问道。
  实际上,亮子拿出的这个笔筒,以唐易的眼光来看,不仅能看出是晚明的东西,而且,就是崇祯时期的笔筒!
  崇祯一共在位才十几年,“辛未”很好算,应该是1631年,崇祯四年。
  “崇祯一朝的官窑瓷器,那是相当罕见,但是民窑产品,却是非常多。亮兄你可能有所不知,崇祯年间虽然民间确实比较乱,但是民窑瓷器出得却不少,而且很多质量还不低!你刚才不是说康熙青花发色么?这件笔筒青翠的青花发色,可以说影响了后来的康熙青花!”唐易解释道。
  “啊?崇祯年间,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官窑都快没了,民窑怎么会产出高质量的瓷器?”亮子干脆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唐易点了一支烟,稍稍捋了捋思路,“这一点确实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不过,说出来也很容易明白。”
  崇祯年间,别看乱,但是乱也有乱的“好处”,那就是“放任”。不管了!对民间瓷器的生产经营不管了。其实是朝廷没工夫管了。
  顺治、康熙时期其实也这样,对民窑瓷器管不了太多。所以,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虽然天下还不那么太平,但是民窑瓷器的发展却很迅猛。
  就算是战乱,就算是饥荒,经济一样还是要发展的,瓷器,也还是被大范围使用的。民窑迅猛发展,对质量的追求也就跟着上来了!
  所以,崇祯民窑的精品反而却不少!就是少有人去关注罢了。因为崇祯之前,明代有那么多皇帝的官窑;崇祯之后,清三代又是一个瓷器鼎盛时期,也很容易掉进空里。
  而且民窑的东西本来也不容易判断。比如这个“辛未”,加上青花发色青翠,一般人估计就是先后推六十年。一下子推到了1691年,康熙三十年,先想到康熙民窑。
  “但是这件笔筒的画片显然不是康熙的风格,而且这武松打虎,明显是晚明刻本插图版画的风格。”唐易最后看了看亮子,“亮兄,说实话,没问清楚这东西的来路,我本来是不应该说这么多的!”


第1263章 一龙三现
  唐易说的本来“不应该说这么多”,因为是行里基本都这样,不问清楚不乱掌眼。这个,主要就是怕买卖之前,很可能砸了买卖或者得罪人。
  当然,现在唐易这么说,更重要的,那就是他本来是要盘店的,这东西亮子没说是店里的还是自己的,也就是说,唐易不知道是不是和自己的利益有关。
  这种情况下,还实话实说地说这么多,的确是给足了面子了!
  亮子听了唐易说的,确实也服气了!他没想到,居然是崇祯年间的精品笔筒,虽然是民窑,但是这东西也不便宜。
  而货主呢,没当个正经东西,就放在他这里代卖了。
  “这东西,是朋友放在这里代卖的,已经被人买了,只不过暂时还没拿走。可惜,我卖便宜了。要是没卖就好了,正好送给唐总,当是见面礼了!”亮子开口道。
  “客气了。”唐易笑了笑。既然他没问情况就说了,本来也没想占这个便宜。
  “那就先这样吧。如果真的想把店盘出去,亮子你也别找其他人了,这两天你整理一下,核对核对货品和账目,过了周末,周一我们来过手怎么样?”刁钦三就势开口道。
  “行,听刁哥的。不过,我这里的东西参差不齐,全盘接收实在是不好意思。”亮子应道。
  文佳一直没多说话,但是经过这两个回合,已经看出亮子是个小算盘打得很响的人,半开玩笑道,“没事儿,实在是不值钱的,你不要钱不就行了嘛!”
  亮子一愣,转而掩饰性地哈哈大笑。
  刁钦三却正色道,“说了全收就全收,不过盘店不比普通买卖,该是什么价格亮子你肯定有数。而且今天唐总帮你掌眼,这分量你也明白。”
  刁钦三这么说,开始有点儿亲兄弟明算账的意思了,当然,这还是把亮子当朋友。
  亮子点头,这点儿数儿他还是有的,“放心吧刁哥。”
  “那好,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刁兄,资金方面回头找我报账就行。”唐易本来不想说得这么外道,不过在亮子这个外人面前,还是得有几分程式化。
  三人离开紫光轩,准备先在长安古玩城逛逛。
  商店门脸儿大体走了一遍,有些老招牌大店面其实生意还凑合,主要靠的是熟客,而且只要有精品重器,一两件就能保证不短时间的运转。
  很多小店铺相对惨淡,而且真是如亮子所说,有一部分店面已经挂出了“转让”、“招租”一类的告示。
  “唐总,要是对亮子的店不满意,回头我再否了也没事儿。”刁钦三一边走一边说。
  “可以,盘了吧,正好还有三年的时间,足够了。到期之后,就按你说的想法,再找独立的门头,那时候阁宝多的招牌已经在长安响起来了。而且这个,盘的是正在经营的店,不是关张之后贴告示的,相对吉利一点儿。”唐易应道。
  刁钦三点点头,“那好,先这么定了。”
  “去地摊看看吧?”文佳提议道。
  去地摊区也是为了考察行情。实际上,这个店铺里的东西,如果老板眼力高,很多是就地取材,从地摊上抓货,然后再摆到店里的。看看同市场内地摊的行情,也是为了心里有个数儿。
  长安古玩城的地摊,只有周六才有,不少摊主确实是走街串巷或者下乡跑货来的,那种“工艺品”地摊相对少一点儿。当然,即便是这样,真正的老东西还是少,光这么收货肯定是收不到多少的,里面肯定得掺杂批量“做”出来的东西。
  除了考察行情,唐易也想这两天转转各个古玩市场,抓点儿货。新开店铺,没点儿像样的东西不行。拿出三件红山文化玉器,是要走圈里的口碑和名声,但是摆在店里的东西,也得有两件像样的。
  亮子的店里,精品太少了。弄出一件崇祯笔筒,还是他想眯下的。
  因为是周六,地摊区的人还是不少。不少逛摊的人也在议论如今行情不景气的情况。唐易走到一个瓷器为主的摊子前,就有俩人一边看东西,一边议论。
  一个老者说,现在不景气,一是因为经济上不太景气,二是假东西太多了。旁边的中年人连连点头,“是啊,手头紧了,假的东西再多,谁还敢轻易出手?”
  说的有点儿道理,不过唐易的注意力,此时已经被摊子上的东西给吸引了。
  其中一件,是青花云龙纹象腿瓶。
  象腿瓶,听起来不太雅致,却形象,和大象腿一样,就是大致呈圆柱形的瓶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筒瓶。这种器型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清初的时候很是流行。因为“筒”和“统”谐音,满清刚得了江山,有点儿追求“一统江山”的美好寓意。
  这个瓶子上的龙纹,不完整。怎么呢,穿梭在“云”里,龙头露出一段,龙身露出一段,龙尾又露出来了。不是一条完整的龙,是龙穿梭在云彩之中,时断时续。
  一龙三现。
  龙纹很是雄壮有力,画工也不是那么中规中矩,皴和点的手法用的比较多。
  青花发色有点儿淡,不是翠青,也不灰暗,有点儿含蓄淡雅。
  唐易先拿起了这件筒瓶,细看釉面比较厚,不太透明,有点儿鸭蛋青的颜色。底部,修胎不太规整,还能看到跳刀痕迹。
  没有底款儿。
  这么一件东西,乍一看,除了龙纹画片还算有点儿气度,整体上给人感觉是件很一般的东西。最起码,让人觉得不是官窑的东西。
  “老板,这物件怎么出?”唐易看好之后,开口问道。
  这地摊的摊主年纪不大,三十多岁的样子,不过和很多摊主不太一样,他收拾得很干净,头发也梳得很整齐,脸上也溜光水滑,不太像个下乡收货摆地摊的,倒像是个文人。
  “有眼力啊!这东西没款儿,但却更加少见。”摊主先笑着接了一句,而且还给唐易递过来一支烟。


第1264章 刀马人物
  “我没什么眼力,就是觉得这龙画得有点儿意思。”唐易摆摆手,“自己带了。”说罢,自己掏出烟点上了。
  文佳看不出什么门道,刁钦三瓷器方面的功力也不是很高,他觉得是老东西,但却看不出具体年份。
  “除了龙纹,这青花发色也少见啊,淡雅,我看倒像是晚明不带款儿的官窑。”摊主接口道。
  “这青花用料,倒像是土青料,官窑不会这么不讲究吧?再说你看这胎低,修得也不细,你说晚明,我怎么看倒像是晚清的民窑呢?”唐易笑道。
  这晚明和晚清,官窑和民窑,实在是差大了去了。
  唐易这一说,先前议论行情的那个中年人点了点头,悄声对旁边的老者说道,“现在这地摊上,还能碰到官窑?尤其是连个款儿都没有。”
  摊主不由又看了看唐易,“还说没有眼力!我也不跟您多论了,您说吧,觉得多少钱能拿?”
  唐易也没想到会在地摊上碰到这样的东西,拿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