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758章

天下珍玩-第758章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惺鞘荡蚴悼季垦哿Φ亩鳎挥锌梢圆窝械目疃臀剖巍
  “这颜色挺漂亮,还能便宜么?”唐易问道。
  “这是青白釉,又叫影青,要是宋代的,还不值个十万二十万的。而且这不是新东西,民国的,六百不贵!”老人回道。
  你看看,自己都说出来了!要是宋代的怎样怎样,可就是当民国的了!有时候打眼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打眼,知道有这个可能,可就是觉得不是!这也是一种打眼。归根结蒂,还是功力不够。
  “行。那我也痛快点儿。”唐易点出钱,“老板,我北方来的,少见这种青白釉,能问问这东西哪里来的么?”
  老人一看唐易挺痛快,也很高兴,借过钱,把小粉盒装了,“就是在农村人家里收的,没什么可说道的。”
  唐易点点头,收起了小粉盒。
  这个饶州窑系,是宋代南方四大民窑之一,另外三个是龙泉窑、吉州窑、建窑,名气都很大。宋代的时候,曾经声名赫赫的越窑,已经很衰了。
  宋代的瓷都,创出影青之后,民窑林立。这里面有一个特点,就是来往的工匠与商人很多,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而且北方人也不少,因为两宋时期辽、金壮大,北方不太平,很多北方人也跑到南方。
  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匠和商人,使得瓷都的瓷器大量流转出去。所以,在绍州农村能收到这个粉盒,很正常。尤其是这个粉盒造型简单,没有繁复的纹饰,更符合当时应该是平民百姓用的。
  高太明是看明白了,心说我怎么愣是没把这个影青粉盒抓出来?不由得拍了拍唐易的肩膀。
  廖沫儿和曹萱琪也看了唐易买的东西。曹萱琪自然是半点儿也看不明白。在她眼里,六百块钱买这么个地摊摆的小瓷盒,实在是感觉亏,虽然她知道这可能是古董。这个粉盒给人的直接的视觉感受,不像那种矞矞皇皇的古代艺术品,看着就值钱。
  但是实用器和艺术品,有时候是相对的,比如古代大量实用器造型,后来都成为纯粹的艺术品,梅瓶一开始就是酒坛子。这个小粉盒,如今它也是艺术品。
  四个人继续往里走,又到了一个瓷器为主的摊子,曹萱琪指着一个比较高的青瓷兽耳尊,“你看,颜色差不多,但是比唐易买那个小粉盒气派多了。”
  廖沫儿苦笑,这是一回事儿么?器型不一样,而且颜色也不是差不多!她压低声音在曹萱琪耳边说道,“曹姐,这个是龙泉窑的东西,是典型的青瓷,和刚才那个影青完全不一样。而且吧,你说的这件是高仿。”
  在内行看来差别很大的东西,外行却看着差不多,不过曹萱琪没多掰扯这个,“高仿?你这么远就能看出来?我挺喜欢这个造型的。”
  “喜欢可以买下来,也是几百块,当个摆设也行。不过这种东西,你可以回燕京再买,潘家园有的是。”廖沫儿又道。
  龙泉窑就是浙省的窑口,青瓷颜色当然和影青不一样,它比较青翠一些。
  放到今天,龙泉窑的知名度可能比影青还要高,这和浙省如今发达的经济有关系,也和龙泉这个地方比较出名有关系,比如龙泉宝剑,很多人知道。
  这里面有一点值得一提,龙泉窑和“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能扯上关系。
  哥窑的窑址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不过有个说法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就是在龙泉。
  说当时龙泉有哥俩儿,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哥主持的窑口就是哥窑,弟弟主持的窑口不叫弟窑,叫龙泉窑。
  不过,五大名窑最好的时期是在北宋,但是龙泉窑最好的时期却是南宋。北宋的龙泉窑大多是那种豆子青,而且胎厚釉薄,有开片,这个倒是和哥窑能佐证一二。而南宋的龙泉窑,出现了颜色更漂亮的梅子青,粉青这些,而且反过来了,胎薄釉厚,基本没有开片了。
  曹萱琪点点头,听了廖沫儿的。本来么,跟着三个行家,要是再乱买,那就没救了。
  唐易看了看曹萱琪,“我手头有件龙泉窑的东西,你喜欢可以卖给你,反正卖给谁也是卖。”
  “宋代的东西,我可买不起。”曹萱琪连连摆手,“你这个小粉盒都值那么多钱!”
  “谁说是宋代的了?是清代的。”唐易哭笑不得,心想要是宋代的龙泉窑我舍得出手么?
  的确,龙泉窑从三国两晋时期就有了,直到清代才结束,有1600多年,可算是华夏历史上历经时间最长的窑系。
  “噢!”曹萱琪点点头,“我真是挺喜欢这个青翠的颜色!”后半句“比你那个小粉盒颜色好看”她倒是憋着没说出来。
  “是啊,确实很漂亮。明晚期,龙泉青瓷首次远销欧洲,直接把欧洲人给震了!”唐易顺口多说了两句,“据说,当时只有贵族能用得起。用龙泉青瓷招待客人,得上点儿心,有可能就被客人给顺走了!”


第1230章 淳化元宝
  “你说的跟你也去参加宴会一样!”曹萱琪有点儿不信,“这餐具都油腻腻的,而且参加贵族宴会的人也都不是穷人啊!”
  “当时欧洲人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惊为天物。而且不光是钱的问题,太少了,买都不好买。后来,龙泉青瓷被大量走私到欧洲,很多人还以使用龙泉青瓷为荣。”唐易笑笑。
  “这个的确有记载,再说他不是个喜欢说瞎话的人。”廖沫儿扯了扯曹萱琪的衣袖。
  曹萱琪本来想调笑一下廖沫儿,但是唐易和廖沫儿说到古玩问题的时候都比较认真,她最后还是没开口。
  四个人继续逛,廖沫儿没上过手,高太明上手最多。
  唐易只上过一次手,就是拿下了影青粉盒。
  走着走着,在一个旧家具的摊位前,唐易第二次上手了。
  这个摊子很大,是两个摊位合并起来的,摆着些桌子椅子这样的旧家具,还有一些旧的牌匾木雕什么的。
  不过唐易拿起来的,是一方不大的木雕墙挂。
  墙挂,和字画的功能差不多,就是在墙壁上有个装饰作用,不过是木框木板,一般来说都是木板浮雕。
  这方墙挂不大,半米见方,雕刻的是三足金蟾,口中还衔着一串铜钱,有三枚。
  这三枚铜钱,用的是真的铜钱镶嵌,这是这方墙挂最特殊的地方。
  唐易看明白之后,摸了摸浮雕的地方,问摊主,“这墙挂怎么卖?”
  这摊位上共有两个人,都是男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多岁,算是中年偏老,少的是个二十冒头的小伙儿。
  小伙儿看了看唐易,转头问正在忙乎的中年人,“二叔,这南榆的挂板儿怎么卖?”
  口音是北方口音,而且他这个叫法儿,多半也是北方人,这是叔侄两人到南方做生意来了。
  因为这方墙挂是榉木的,榉木是南方的树种,明清以来,常见于民间家具。但是当时很多北方人不认识,觉得有点儿像榆木,就叫“南榆”,这个叫法儿直到今天还有。
  “等等。”中年人喊了一声,利索地处理完了手头的活儿,走到唐易面前,“小哥儿,这是明代的墙挂,不过裂了补过,你确定想要?”
  “嗯,能看出来补过。”唐易点点头。
  “这工艺不错,而且你看这个金蟾叼着的铜钱做得也不错。痛快点儿,也得五千块。”中年人接口道。
  唐易稍稍一愣,这三枚铜钱上,虽然有所污损,但是仔细看看,应该能看出是“淳化元宝”,怎么能说做得不错呢?明明是真铜钱。
  转念一想,也是,这淳化元宝是楷书版,是宋太宗赵光义亲笔书写的四个字,说实话,乍看上去不怎么样。而且这三枚铜钱比较特殊,有点儿不那么规整。
  宋太宗用过五个年号,但是只有三个年号发行过铜钱,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据说都是他的手书,皇帝手书,那得叫御书体。不过他的字,比起后来宋徽宗手书“崇宁通宝”,蔡京写的“崇宁重宝”等等这些宋钱,确实是差点儿。
  唐易看了看中年人,“还能便宜么?我是做生意的,就看上这老墙挂金蟾带财的彩头了。”
  “真不能便宜了,我是北方来的,这批生意做完,下周就回去了,都是处理价儿。你看看,开门的明代老墙挂!”中年人口气很坚决。
  唐易一听,就知道砍价儿没戏了,“行,那我要了吧。您这东西从哪里来的?”
  一听说要了,中年人痛快说道,“这里面有两套桌椅,是在晋省收的,这个墙挂是一起来的。”
  唐易心下暗喜,地方应该没错。
  货款两清,不过这方墙挂不轻快,拿着继续逛太累,高太明便让廖沫儿和曹萱琪继续逛,他和唐易一起到市场的保管处先把东西存上。
  “这东西很一般,而且补过,淳化元宝传世量也不小,你要这个到底是为了啥?”高太明一边走,一边问道。
  “这不是一般的淳化元宝,就是比较脏,看不清楚。不过赤中带青,我看像——”唐易看看左右,“佛像金钱!”
  “啊?”高太明一惊,他自是相信唐易的眼力,“算了,先别送保管处了!这里就有卖工具的,找个僻静地儿,先撬下来!墙挂以后再补就是了!”
  既然是佛像金钱,那正面是“淳化元宝”,背面自然是佛像!
  将近三十年前,五台山演教寺大修,民工在塔基下,发现了一批淳化元宝。这些淳化元宝和普通的制式不一样,少见锈色,色泽赤红隐隐带青。这是金钱!
  而且,这淳化元宝的背面,还一左一右铸有两尊佛像!当然,这样的东西,自然就被文物部门收走了。
  但是,这种佛像金钱,在市面上也出现过。虽然少,但毕竟是有。而且后来在拍卖会上也出现过,价格最高的一次国际拍卖,过了百万。
  这批佛像金钱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是宋太宗赵光义命工匠特地打造的,就供奉在五台山的演教寺!
  赵光义这个皇帝,有点儿特殊,因为赵匡胤有儿子,皇位却是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