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754章

天下珍玩-第754章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太明看了一阵,也觉得没啥好东西,三个人都没和摊主接腔,点点头,便走了。
  其实这个摊上的瓷器,还真有些老东西。但是,老,不代表美,也不代表珍贵。有些东西是文物,却不是古玩。当然了,有些人不会这么分。但一个是“物”,一个是“玩”,没区别是不可能的。
  又看了几个摊子,而且唐易心里有事儿,便打算离去了,结果高太明却在一个靠里的小摊子前,发现了一件铜炉。让唐易过去看看,唐易瞥了几眼,是民国仿的宣德炉,铜质很好,仿得也不错。
  摊主是个小伙子,高太明和摊主讲价的时候,唐易又看了摊子几眼,这个摊子东西很杂,有几个玉件,还有几个铜件,还有英吉沙的小刀,还有望远镜,甚至还有老式的收音机。
  不过,唐易就在一个小铜锁旁边,发现了一块石头。
  确切地说,是一方印章。印章有点儿扁平,高约七八公分,宽约五公分,厚度却只有两公分左右。
  唐易就手拿了起来,这是一块昌化鸡血石。
  浙省有两种石材闻名天下,青田石和昌化鸡血。
  不过,不管哪一种石材,包括玉石,都是有好有坏,不能只说某一种很贵。比如和田玉,也有很差的便宜的。昌化鸡血石也是同样的道理。
  昌化鸡血,即便只按照色泽、透明度、光泽度、硬度简单来分,就有冻地、软地、刚地、硬地这四大类,品种一两百个。各种类别再细分,价值天差地别。
  笼统来看昌化鸡血的品质,主要是两个,一个自然是“鸡血”,红的鲜艳不鲜艳?纯净不纯净?集中不集中?面积大不大?鸡血这个比较直观,红艳纯净面积大的,自然就好。
  当然了,不能只看鸡血,另一个方面是质地。是不是够细够润?干净不干净?其中最好的是羊脂冻,再就是乌冻。
  也就是从质地上来说,冻地是最好的。而软地,最常见,产量也最大。至于刚地和硬地,硬度比较高,做印章不适合,一般制作工艺品,常有稍加修整打磨的、天然造型的摆件和把件。


第1223章 别号很多
  这款鸡血石印章,是昌化鸡血中最常见的软地,而且是质地一般,显灰,有一面上有鸡血,颜色稍淡,也不是很集中,呈现点片状分布,另一面,则是无血的灰色地子。
  这种鸡血石,购买这么一块印章原料,在如今的市场上,行情基本上过不了千,和那些精品乃至极品的鸡血石是没法比的。
  不过,这块章料倒是有点儿特色,带血的一面颜色虽淡,点片状分布却有点儿意思,而且灰色的地子不是那种难看的瓦灰,而是淡淡的灰色,隐约有种山水迷蒙的感觉。
  唐易自然能看明白这个,不过,他却看得更细了,因为他看的是印文和有一面的刻字。
  这个印章的印文,是三个字的篆书“天地间”,因为这个印章比较扁,这是竖着刻的。
  而且,这个印章不带鸡血的一面,刻了几列小字:
  云山仓仓,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还有落款:丁亥秋,老苍。
  这“天地间”的篆文,刀法非同一般,冲刀和切刀结合得很好,冲刀的猛劲儿和利落,切刀的内敛和质朴,仿佛融为一体,其中的书法意味和金石意味统统表现得酣畅淋漓。
  更重要的,是这篆文有几处缺失的笔画,看似是用刀失误,又像是被损坏的,但却有一种残缺美。实际上,这是一种残缺刀法,为的是提升古意。因为古印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残缺,这种残缺刀法恰是在冲刀和切刀之中,加入了敲击或者凿磨的手法。
  很有个性。
  而印章一面的几列小字,也是以刀代笔,玉骨同妍,字体是楷中见隶,有一种拙藏在雄美之中。
  如此高明的刀法,实在是不容易见到。
  唐易心下暗叹,果然是“老苍”的手笔!想不到居然在一个小小的夜市摊子上碰到了。
  高太明的铜香炉没有谈成价儿,主要是这个摊主小伙儿觉得这东西做得不错,能出高价。此时,唐易拿着印章问了一句,“这印章怎么卖?”
  “这是一方老印,正宗的鸡血石,也不便宜。”摊主话里带话。意思是你的朋友这么抠门,怕是你也是个嫌贵的主儿。
  唐易笑笑,“老也老不到哪里去,开价儿吧!”
  “三千!”说完,小伙儿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咝咝吸了两口。
  “这是块软地灰地的料子,血又不多,要不了这么多钱吧?”唐易也点了一支烟。
  “你看好了,这是我们浙省的昌化鸡血,地子是一般,可是老坑石料。三千不贵,要是什么大红袍,刘关张,你三万也买不了一小块!”小伙儿还挺懂行。
  “大红袍”和“刘关张”,是鸡血石里著名的精品品种。全红,而且细润通灵的,叫“大红袍”。黑白地儿,加上鸡血,三色匀出一石的,叫“刘关张”。刘备白脸,关羽红脸,张飞黑脸,这么来的。
  “便宜点儿吧,你也说了,料子一般。”唐易接着说道。
  “光是料子钱哪?我说了,这是方老印,这是我爷爷早些年收来的,清代的东西!”摊主连连摇摇,“你这个朋友就爱讲价,你又要讲,不能便宜了,就三千,你今天不买,我还不卖了!明天找几个老师看看!”
  此时,有两个人又过来了。
  唐易手里攥着印章,“好好好,那就这么着吧!”
  “对喽!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得抓紧买,回头后悔了窝心。”摊主小伙儿一听,高兴起来。
  唐易点了钱给小伙儿,就手就把印章揣进了兜里。
  “你这小伙儿,年纪轻轻的,还挺爱托个大。”文佳笑了笑。
  “我说的都是在理的话,怎么是托大呢?”小伙儿见文佳笑着说的,知道没啥恶意,“不信你问问你的朋友,要不是老坑鸡血石,又是老印章,他能买吗?”
  唐易点点头,“这个说得对。你忙着,走了!”
  三人就此也便离开了夜市,走上了小路,又往大路走去。
  高太明要过印章,看了看,“老苍?这是哪个名家?”他知道,这么一块相对普通的石料,要不是名家的东西,唐易是不会买的。不过,这个老苍,他也没听说过。不奇怪,有些名家的别号有时候确实不常用。
  “昌化鸡血石是浙省产的,这个名家也是浙省的,老苍,吴昌硕啊!吴昌硕的别号很多,老苍算是比较常用的了,居然也能捡漏!”唐易应道。
  “啊?”高太明一愣,“我只听说过仓硕,老缶,还真没听说过老苍。”
  吴昌硕是晚清到民国年间的名家,之前提到过,名头很大。他的别名的确很多,除了唐易和高太明说的老苍、仓硕、老缶,还有什么苦铁、大聋、石尊者等等。
  吴昌硕在书、画、刻三方面,都是成就斐然,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是个旗帜性的人物。他指导过的人也很多,不乏大家,比如齐白石、潘天寿。
  不过,他最高的成就,唐易认为,还在篆刻上。他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号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丁亥年,根据吴昌硕的生卒年份,应该是1887年,当时他四十多岁,正当壮年,风格已经比较成熟了。不过看这个刻字和落款,好像是送人的,而且对此人应该比较推崇,不然不会来这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但是如果送这样的人,这方印章的石材略显差了点儿。那也有可能是这位先生带着印章石材,让吴昌硕进行篆刻。
  这方印章虽然料质一般,不过却是正宗的鸡血石,而且很有特色,制成一个“天地间”的闲章,倒也贴合。
  唐易大体理出的,就是这么个思路。而且即便不是这样,年份对,刀法对,又有老苍落款,定是吴昌硕的手笔无疑。
  文佳看了看高太明,“你看看你,买个高仿香炉搞价还不成功,你看他,顺手又捡了个漏儿!”
  高太明故作无奈,“好像是我要求逛逛夜市的,又好像是我去看这个摊子的,合着给他做了嫁衣!”


第1224章 羽翅纹饰
  唐易笑笑,“明后天逛古玩市场,等你买了东西我再买。”
  三人上了大路,打了一辆车,高太明又问道:“这方印,如今的行情,能值多少钱?”
  “你肯定想高了。吴昌硕以刻印著称,而且据说从十几岁就开始篆刻,传下来的印章不少。这个是个扁方的闲章,而且石料一般,行价也就是十万左右。要是极品鸡血石或者好的田黄什么的,那就得几百万了。”唐易解释道。
  “哎?”文佳道,“古玩这东西,挺奇怪,到这里又看材料了,他的书画,宣纸笔墨才几个钱,照样拍那么贵!”
  “这是有点儿奇怪,不过印章这东西,再有艺术性,刻出来也是大同小异。你可以这么想,就一块几百块的石头,刻几个字,能到十万的价儿,其实也不低了,也就是吴昌硕。再就是,章料在这里摆着呢,好的和差的一对比,那种好料带给人的美感,是差料没法儿比的。”
  唐易接着说道,“听说,在浙省博物馆里,还保存了吴昌硕的印章,光是青少年时期的,就一百多方!”
  “我去,那他后来刻的肯定更多了?他这日子过的,主要就是刻章了!”文佳叹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据说,吴昌硕年轻的时候,每天都躲在家里研究篆刻,有朋友叫他出去,他也很少应。结果有个朋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乡阿姐’,笑话他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小姐。结果呢,吴昌硕真的刻了一方印,叫做:小名乡阿姐!”唐易说着,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高太明一边笑一边说道,“不服不行!怪不得有如此成就!”
  三人回了酒店,唐易进了房间,关上门,便给廖沫儿打了一个电话。
  “你到绍州了?”廖沫儿稍有吃惊,他没想到唐易会主动给她打电话。
  “嗯。”唐易简单应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