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珍玩-第7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易看了一眼纹饰,随即看了看底款:大清康熙年制,笑道,“这件还行。”
王导眼睛一亮,“这件是我参加了一个清代官窑青花的高端培训之后买的,刚买不多久,看来培训有用!”
“培训班?”唐易问道,“哪里办的?”
“是华夏收藏家协会办的。”王导说着,说出了几个专家的名字。
这个培训班,唐易听说过,确实比较高端。高端不是说针对人员都是水平比较高的,而是师资比较高端,这几个专家确实是有眼力的。而且,一般人也没机会参加这种培训。
唐易指着青花盘子的底款,“王导,那您说说,这个底款,完全符合康熙青花底款的特征么?”
王导一听,立即盯着底款看了看,但是看了好大一会儿,却突然说道,“我当时是觉得完全符合的。但是现在,怎么又觉得有点儿不对?”
说着说着,王导走到书架前,抽出了一本书,找到了康熙青花底款的那一节,看了起来。但是,这书上说的,都是基本特征,也都符合。可被唐易这么一问,王导又觉得有点儿不对,却又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对!
“您看这几个地方。”唐易见状,伸手指了指,“这几个地方的细节特征,确实不太容易辨识。其实呢,我说这件‘还可以’,是因为这件算是官窑,但却不是底款上标明的‘康熙官窑’,而是光绪仿康熙的。”
“我好像想起点儿什么了!”王导似乎恍然大悟。
说完了底款,唐易又从青花纹饰上说了说,详细讲解了这件光绪仿康熙青花盘的特点。
王导倒是听得挺认真,但听完后皱眉摇头,“这个,听你这么一说,我怎么觉得我这个培训班白上了?”
“您在培训的时候,老师肯定给您讲过光绪仿康熙吧?这是清代官窑比较重要的一环。”
“对,讲过!可这刚过了不到一个月,我怎么就给忘了?买这个盘子的时候头脑一热,根本没想过有可能是光绪仿康熙!”
“这就好比训练和比赛。训练的时候你掌握了要领,投篮已经十投九中了,但是上了赛场,却可能十投一个也不中。理论学习是必须的,但是在古玩这一行,实践更重要!吃亏打眼这些残酷的实践,才是真正的训练。”唐易解释道。
“哎呀,唐先生,今天幸亏你来来。这真是应了那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茅塞顿开啊!”王导应道,“我平时哪有时间到市场上有那种实践啊,买东西也都是比较简单直接。”
王导一边说,一边对着博古架看了看,最后从博古架上拿下一件青瓷方瓶。这青瓷方瓶的造型比较怪,可以说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器型。但是,这釉色是接近龙泉窑的。
“你再看看这件,唐先生。这件造型很独特,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见过。”王导说道,“不过没有底款,但是釉色像是龙泉窑。”
司马六看了看,“王导啊,这个不用唐先生看,我就能看。你买的时候肯定想,哪儿都没见过,说不定是你独一份儿的大发现,发现了前所未有的龙泉窑造型,是个大漏儿,对吧?”
“真是有点儿这个想法。”王导倒是笑着承认了。
“这在古玩行里啊,叫做妖怪。”司马六笑道,“看似别具一格很新奇,其实就是主观臆造的东西。但是呢,拿到手的人,总会有一种期冀,觉得自己可能得了个宝贝。”
王导没有接话,而是看了看唐易。
唐易点点头,“实际上,现在行里很多造假的东西,都是这个类型。没有依据,没有时代背景,没有渊源。这个呢,就牵扯到学习古玩的另一个情况,除了文物理论和市场实践,还得有延伸性的学习,就是历史。你不掌握历史背景,就很难一眼判断出这是个妖怪!”
王导若有所思。
“今天说的这两件都是瓷器,王导,您肯定听说过唐英吧?”唐易接着又道。
“这个当然知道,大清有名的督陶官,瓷器宗师,仿古圣手!”王导张口就来。
“对。关于仿古,唐英说过一句话: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唐易指了指这个青瓷方瓶,“龙泉窑历史跨度很长,但是,您把这个青瓷方瓶,放到任何一个时期的龙泉窑里,都会感到别扭。你可以翻看资料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是个妖怪了。”
“嗯,回头我一定好好对比一下!”王导点头。
唐易一听,就知道王导还残存着一丝侥幸。
其实,和古玩爱好者交流,唐易不怕真懂行的,也不怕彻底外行的,就怕半瓶儿醋。
这个王导就属于半瓶儿醋。当然,他这算是态度比较好的。
有的半瓶儿醋,拿着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应对你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执迷不悟。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说,还特别容易抬杠。
第1176章 彩陶小罐
这个王导,其实对唐易是比较服气了,但是因为有限的古玩知识结构,自己个儿还是有点儿想法。
碍于司马六的面子,加上王导口气上也还比较尊敬,唐易才说了这么多。该说的说了,至于这个王导的古玩收藏下一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正好话到这儿了,唐易也就顺势提出了告辞。
临走的时候,司马六顺道说了一句:唐先生这次也会去一趟倭国的西表岛,不过我安排好了,不影响剧组,一起出发,但是到了地方可能会单独玩玩。
这话说得很明白,根本不影响王导拍戏,就是知会一声。
离开之后,唐易对司马六说道,“我也没想到,他的东西都不真啊。”
“他这个人比较自负,我只是玩家,不是他眼里的‘专家’,也不便多说。不过这人还是不错的。”司马六笑呵呵道,“不过,通过你们今天的交流,我发现,玩古,虚心真的很重要。”
唐易笑了笑,“王导态度上挺虚心的。”
“这个虚心,是敞开怀抱接纳见解的能力,不是态度!”司马六摆摆手,“他态度上虚心,但你的很多话,还是没听进去。”
“他和你不一样,你是真喜欢,他有点儿附庸风雅,沉不下心。”唐易接口道。
司马六特别爱和唐易聊古玩,只不过他和唐易碰头在一起的机会不是很多。聊着聊着,他突然提议去琉璃厂看看。
“怎么突然想到去琉璃厂了?”
“我前两天在一家店里买了些宣纸笔墨,看到他店里有个小陶罐挺漂亮。不过不知道卖不卖,我也没看明白,就没多问,正好去逛逛吧,好久没逛市场了。你刚才说了那么多,勾起我的瘾头了。”
唐易想想也是,下午了,其他市场地摊估计都散了,去琉璃厂还能逛逛店面。
到了琉璃厂,司马六带唐易先去了那家店。这是一家经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和字画的店面,没有古玩。不过,就在一个摆放高档墨锭的柜子里,确实摆放着一个二十多厘米高的小陶罐。
这个陶罐撇口细颈鼓腹,如果再高挑一些,更像个瓶子,腹部两侧各有一个小耳朵,罐身是彩色纹路,像是水波和漩涡。
柜子是有玻璃的,两人就在柜子前看了一会儿。
这时候,店里没什么人,一个身材挺瘦、眉清目秀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像是老板,“两位这是想买墨锭?”
刚开始学书法的人,一般都会买墨汁,方便。不过那种研磨酝酿的乐趣就没了,所以有些讲究的,还是喜欢买墨锭。
“随便看看,您这小罐挺漂亮!”司马六应道。
“马家窑的,这东西不卖啊两位,就是衬托个意境。”老板笑着应道。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五六千年了,西北黄河上游一代出现,因为最早发现的马家窑遗址而得名,最出名的就是彩陶。不过,这个遗址不是华夏人发现的,是一个瑞典的地质学家发现并挖掘的。
“我能上手看看么?”唐易礼貌问道。
老板想了想,“两位这边请!”说完,打开柜子,拿出了这个彩陶小罐,带到了店铺一侧的八仙桌上。
“看两位也是风雅得很,既然喜欢,那就一并欣赏下吧!”男子伸手请唐易和司马六坐下,并倒了两杯茶。
开门做生意,眼目得灵,唐易和司马六不像是逛灯的,也不像是没钱的,老板闲来无事,就表现得很场面。
陶瓷陶瓷,先有陶后有瓷,陶和瓷不是一种东西。陶土和瓷土不一样,烧制温度也不一样。烧陶一般八百度左右就够了,顶多不会超过一千度,瓷器呢,一般是一千二百度以上。
这个陶罐,如果单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挺漂亮。不过陶器最开始出现,是实用器。陶器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吸水,你用它盛一罐开水,等凉了想喝,嘿,一看一多半没了,被吸走了。
华夏文化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用器往往也兼具艺术性,到后来很多实用器变成了观赏器,这其实也是古玩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陶瓷实用器,还有个问题是易碎,但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使用陶瓷的,一般都是定居民族,这个小心一点儿就可以了。不像游牧民族,陶器瓷器少,金属器和皮革器多,因为他们活动多,怕摔。
唐易拿着这个彩陶小罐看了看,工艺已经很精良了,而且表面处理得很光滑,手感也很好。
那时候的陶器,肯定没有釉色。釉陶是汉代才有的,这陶器上釉,就解决了前面说的吸水问题,同时呢,观赏性大大增强了。唐代的唐三彩算是釉陶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过,看多了精美的釉陶和瓷器,看这种小罐,反而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
司马六看了一眼唐易,“好东西吧?”
唐易点点头,“马家窑彩陶精品,市面上可碰不着了。”
老板一听,笑了,对司马六说道,“敢情您来过啊?这是带着行家来掌眼了。不过您也看到了,我这是经营文房四宝和字画的铺子,这东西确实不卖。”
司马六眼光略显黯淡,看得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