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564章

天下珍玩-第564章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了早饭,送走了丁丁,三人重新在院中石榴树下的石桌石凳上坐了下来,文佳还拿出了一包瓜子,“吃点儿吧,补补脑。”
  “瓜子也能补脑?”唐易抓了一把,“我最近真得补补,老感觉脑子不够用,中午让老庞弄点脑花吃吃。”
  “就你整天瞎琢磨乱寻思,吃一桶脑花也没用。”
  唐易哭笑不得,咔咔嗑瓜子,没说话。
  文佳也抓了一把瓜子,随后便将七星岭的情况给唐无心说了一遍。
  唐无心却皱了皱眉,“潭州属于南方,而且水路纵横,‘七星拱北’落在此处,怕是不这么简单。”
  “但的确是紫气之地,十五月圆之夜,从亥时到丑时,天枢星位的山洞紫气浓郁,风水呈现巅峰祥瑞。”文佳道,“我看没什么问题。”
  “你觉得没问题就好,我没去实地看过,只是猜测。”唐无心道,“到时候我和你们一起去,带上丁丁,就好似亲朋好友游玩一般,也能减少一些麻烦。”
  唐易点头,“如此最好。”
  三人又商量了一下必要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虽然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成行,但是三人却都有压抑不住的兴奋,唐无心一把年纪了,也是如此。
  迷离千古的神灯,或将揭开面纱。
  中午的饭局,唐无心自然是不参加的。侯如海一听唐易来了,而且“有事儿商量”,来的时候还带了两瓶50年茅台陈酿。不过唐易酒量不行,极少喝白酒,倒是对了老庞的胃口。
  不光酒对胃口,老庞和侯如海也是详谈甚欢。
  对于办一个现代画廊的打算,侯如海简直高兴极了,“我早就有此打算,人脉货源也没问题,就是资金上有点儿捉襟见肘。”
  不等唐易说话,文佳就道,“我这边给你拨一笔钱,助你前期启动。”
  “阁宝多法器店对面有家酒楼开不下去了,干脆先租下来算了,地段好,大厅也敞亮。”侯如海接口道,“咱们独辟蹊径,不在琉璃厂盘店,靠的是人脉和货源。”
  “哎?这你都知道,那老板还到我们店里来,让看看风水呢。”老庞哈哈大笑,“结果那地儿确实不适合开酒楼,他也就不想干了!”
  “嗐,前几天和几个美协的朋友去吃饭来着,听说了。”侯如海跟着笑道,“要是开在法器店对面,也正好有个照应,客户还能分流过来一部分。”
  “我就知道你选这地儿是为了让文大师照应你。”老庞抿了一口茅台,“不过以后都是一家人,照应是应该的。除了客源,有我们法器店在,起码乱七八糟的人不敢去找你麻烦。”
  “行。”唐易道,“就这样,老侯辛苦你,租店和前期准备什么的你来张罗,资金方面如果不够,再找我开口。我回山州之后再联系一下金先生,让他也帮帮忙,起码让我们帮着出两幅精品。”
  “那太好了!我这边没问题!”侯如海拍胸脯。
  唐易笑了笑,“老侯,咱们先小人后君子,这前期投入不小,一开始的利润得先填窟窿,把成本找补回来再说。”
  “那是应该的。”侯如海连忙道。
  “前期也可以带一部分古代书画,后期做成之后,可以加码其他现代艺术品,不过现在说这个还早,到时候咱们再商量。”唐易又道。
  侯如海一听,突然一拍脑门,“你不说我差点儿忘了。”说罢,站起身来,从皮包里拿出了一个小小的卷轴,“我刚得了一样老东西,还想让你掌眼呢!”
  这卷轴宽不过20多厘米,卷起来放在皮包里倒是毫不费力。
  还没打开,唐易就道,“这轴头和装裱都是新的,你还说什么老东西。”
  侯如海却笑笑,“是后装裱不假,不过,也不是这几年的手艺。关键是这画心,我看是老的。”
  说罢,他就将卷轴打开了。画心是一幅扇面,虽然装裱得很精细,但是也能从痕迹上看出,应该是从折扇上拆下来的。


第915章 青藤猿叟
  一展开这扇面,唐易立即凝神仔细看了起来。
  扇面上画的,是水墨兰草。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很提神。用墨恣肆,乍看仿佛一蓬衰草,再看却又好似有无尽风骨。兰花几朵,大部分在叶从之中若有若无,却又有一朵,飘零在一片长叶之下,格外引人,神采毕现。
  因为兰草只占了扇面左侧的不大一块面积。所以右侧还空余了不少地方,题了一首诗,是比较难认的草书: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画没有题字落款。但是在左下角有一方朱印:青藤。
  而草书题诗的下面,却附了隶书小字:偶得天池,无意续貂,遂拜服心也。也没有落名款,也只有一方朱印:猿叟。
  “扇面是明代的纸,兰草的墨和朱印,也是明代的。题诗和朱印是清代的,我看没什么问题。你拣宝了!”唐易看完,笑着说道,“不过,原来的扇骨没有留下,可惜了。”
  “这么说,真的是何绍基得到徐渭的兰草图,然后题了诗?”侯如海惊喜道。
  这兰草的落款,青藤,正是明代徐渭的号。他的号很多,诗里面的“天池”,也是说他。什么青藤道人,天池山人,山阴布衣,田水月,等等都是徐渭的号。
  徐渭这个人是很传奇的,不说别的,就是关于小神童徐文长(徐渭字文长)的传说故事就一大把。他不仅是个文人,诗书画皆精,而且熟读兵法,还当过胡宗宪的幕僚,抗击倭寇,出谋划策那是立了大功的。不过,晚年比较凄惨,死的时候仅有一狗相伴。
  这里面的故事太多。既然是徐渭的兰草,那他的画是不得不说的。
  徐渭的泼墨大写意,完全可以看做是华夏书画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下子。虽说明代的写意画已经开始流行了,徐渭不是第一个画写意的,但是徐渭,无疑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成就最有特色的画坛宗师。
  他的写意画牛逼到什么程度呢?说两个明代之后他的铁粉:清代郑板桥,近代齐白石。
  郑板桥曾经花了五百金换了徐渭画的石榴,还刻了一方印章:青藤门下走狗。
  齐白石说过这样的话: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如今,徐渭的画,只要在市场上被认定为真迹,有实力的藏家绝对不会犹豫,拍卖会上的拼抢也越演越烈。五年前,徐渭的一幅《墨葡萄图》,就飙出了将近四千万的价儿。
  这幅兰草图,徐渭没有题字落款,只是加了一方朱印,有可能是别有用意,也有可能是整体画作的一部分,题字部分残缺了。所以,这幅扇面,之前未必是扇面。
  而兰草旁的这首诗,也是徐渭写兰的诗。
  一看第一句,莫讶春光不属侬。从这个“侬”,能看出来,这是用了方言。徐渭是浙省绍兴府人,侬就是当地方言。
  据说,徐渭的官话很烂,基本上说官话就是比说方言稍微好懂一点点。都知道这浙省方言很难懂,不要说外省人了,同省不一个地区,相互之间也未必能听懂。当年他给胡宗宪当幕僚的时候,胡宗宪和他交流就很困难,但是没他又不行,这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儿。
  方言归方言,这首诗写得还是很有味道的。兰,没有红艳的花朵,以幽香取胜,在春光之中好似有点儿落寞。但是,就是这一缕幽香,那就足够“压千红”。而且这“香”,是要被美人摘了藏在袖子里的,不是作为香料药材,什么人都能用、都能闻的。
  赞美兰草,也赞得与众不同。
  从这一点联想,这幅作品不管是不是全图,故意不加题字落款也是有可能的。题字的话,或许徐渭怕破坏了这一丛兰草的意境。而他“青藤”的印章,似乎也能和兰草相呼应。
  这首诗,虽然是徐渭的诗,但是字儿,却不是徐渭写的,而是这个“猿叟”写的。
  当然了,即便没有猿叟解释“偶得天池,无意续貂,遂拜服心也”、没有猿叟的朱印,从字体上,侯如海也能看出来,这不是徐渭的字儿。
  这个“猿叟”,也是一个人的号。不过不是明代的,而是清代的何绍基。这个号比较有意思,也作蝯叟,同义。据说他用笔擅长中锋,而且拿笔的姿势是“悬臂回腕”,有点儿像猿猴。
  何绍基,算是晚清的一个很有名声的人物。头衔挺多,诗人,书法家,画家,藏书家,金石篆刻家。
  不过,他的书法最出名。书法到了清代,已经没什么大家可出了,因为前人无论真草隶篆,基本都已经有人发挥到了极致。何绍基的书法成就,有人评价是:熔炼古人,清代第一。
  这个评价肯定是要挨骂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艺术类的东西,各有所长,各有所好,你说一个人第一,那肯定有人反对。不过,反过来看,但凡能被人评价为第一,而且评价者水平不坏,那至少也得是名列前茅。
  何绍基最擅长的,主要是草书和隶书。这上面的题字,也是草书和隶书。
  所以,这幅作品,是徐渭的画,何绍基的字,两个名人的结合。要是从艺术上来看,见仁见智,未必是完美的结合,但是从市场价值来看,无疑具备炒作的大大噱头。
  “看起来,好像是何绍基得到了徐渭的画,题了字。这幅画有可能之前就是扇面,也有可能因为残缺,被何绍基改成了扇面。但是不管怎么说,徐渭和何绍基的真迹,那是没问题了。”唐易最后下了定论。
  见唐易给出了如此肯定的答复,侯如海的脸上已是喜气洋洋,“这幅扇面,画廊开张后,可以挂到里面,写上‘非卖品’,对聚集人气大为有用!”
  “这个当然没问题。”唐易点点头,复又问道:“不过,这样的东西,可不是普通的东西,你是怎么来的?下了多少血本?”


第916章 找上门来
  侯如海喝了一口酒,面露得意之色,“我这也算捡漏了!”
  原来,就在前两天,侯如海应一个古玩商之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