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170章

天下珍玩-第170章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十七年,洪承畴跟随多尔衮攻明,四月十一到了辽河,这时候听说李自成已经攻下了京城,崇祯皇帝上吊。洪承畴出谋划策,清军出其不意,又拿下了京城。
  满清入京之后,顺治皇帝对洪承畴面儿上还是很器重的,任命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还兼着都察院右都御史,并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由此成为清朝的第一个汉人宰相。
  顺治二年,南京被攻克,多尔衮下了一道“剃头令”,所谓“留发不留人”,江南民众激烈反抗,攻克南京的多铎根本控制不了局面。这时候,洪承畴又出马了,被“敕赐便宜行事”,到南京安抚民心,平定乱局。
  而这封血书,是顺治四年,洪承畴的老父去世,他回乡守制时写的。应该是写完后,藏到了这支住诸葛笔当中。而这支笔是如何流落民间,又被老人的祖上所得,那就无从考证了。
  洪承畴这个人,是很复杂的。一开始,传来的是他战死的讯息,可是后来降清的消息传来,都傻了眼。在古代,大多数民众喜欢用极端的“忠”和“奸”来评价历史人物,那么对于前明遗民来说,对洪承畴的评价可想而知。
  从血书中不难看出,崇祯皇帝曾经极为宠信洪承畴,连这押运秘藏的事儿都让他来干,所谓的“押运”,那可不是单纯的押运,而是押运到地方,再封藏起来,可以说就是随时可以取走秘藏的人,否则也不用“随从皆杀之”了。
  好在洪承畴虽然降清,但终究没有透露秘藏的所在,他不是糊涂人,降是降了,但还能认定满清当时是外族。同时,也可以由此推断,崇祯秘藏,非同凡响。
  根据血书中的“吾已堪任”,这件事儿,也被洪承畴看做自己的一件没有完全降清的气节证据。
  实际上,洪承畴为了感激崇祯皇帝的信任,曾在厅堂之上张挂了一幅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结果得知他降清之后,有人在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标点是我加的,估计让谁加也会这么加,肯定是这个语气。
  洪承畴活得是很尴尬的,前明遗民强烈排斥他,清廷其实也没有真正接受他,多尔衮和顺治算是重用过他,但是只是给他虚名让他干活儿,没有真正进入决策层面。洪承畴大力推行汉制、汉文化,结果,接受了儒家理论的满人,也反过来认为他是个不忠贰臣。他被列入了清朝的《贰臣传》。
  纵观洪承畴的一生,保护了这个崇祯秘藏,确实是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情。
  但是可惜,没有任何正史甚至野史记载了这一点。
  好在,现在有一个人知道了,还是个学历史的,也相信了他。
  唐易忍不住大声说了出来:
  “洪承畴,我读懂了你的忏悔,九泉之下,你也该瞑目了!至于崇祯秘藏,我去看看也不为过吧?”
  “卧槽,你鬼叫个啥?”毛逐推门进来,对着柜台后面的唐易嚷道。
  “你可回来了,看着店,我去看几样东西。”唐易把血书迅速卷了起来,又把笔毫安置到了笔杆上。
  毛逐并没有注意唐易的动作,先是把包放到了一边,而后倒了一杯水,喝了一大口才说道:“又有什么好东西?”
  这次去瓷都,毛逐捡漏了一把“黄锡”,心气顿时就显得不一般了。
  唐易将血书放进了包里,拿着这支诸葛笔递给毛逐,“你看看。”
  倒不是他不想把血书的事儿告诉毛逐,只是关系到崇祯秘藏,这事儿事关重大,而且还未成形,现在确实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这毛笔倒是个老东西,年头不短了,不过看似很普通啊!”毛逐拿着笔坐下了,看了看之后说道。
  “你眼力进步很快啊,这是一支诸葛笔,不过确实是太普通了。”唐易接口道。
  “多少钱?”毛逐又喝了一口水。
  “一万。”唐易道。
  毛逐含了一口水,半天才咽下去,“不会吧?这东西的市场价也就是这个数了,你这种吃肉不吐骨头的,肯吃这么大的亏?”
  唐易淡淡笑了笑,没有说话。
  毛逐拿着笔走到唐易面前,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笑着说道:“我明白了,你这是放长线掉大鱼,你是看上了人家别的东西了吧?这么着急要去,看来那个才是大漏!”
  “哎?我以为你会说我有钱烧的,是个装逼货呢!”唐易笑出声来,“我给你说实话吧,那几样东西他不卖,我只是去看看,而且看看还要给一万!”
  “什么?!”毛逐瞪大了眼睛,半晌没说话。过了一会儿,突然说道:“让你这么感兴趣,肯定不是一般的东西,这样吧,中午吃饭时间人少,你赶紧约,我们早吃饭,关了店门我们一起去!”


第272章 徽墨传说
  “好吧。”唐易点点头,“他说,是一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过,既然这支笔是普品,也难不成这套文房四宝也是普品。”
  “再不济也是老东西,文房里的东西,沾沾书卷气也好。”毛逐嘿嘿笑道,“我请你吃饭,米饭把子肉伺候。”
  唐易笑骂:“中午这热天,吃把子肉,你胃口真行!”
  把子肉是山州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将三层带皮五花肉切成厚约一厘米的大片,经过酱制,然后焖熟,口感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软可口,肉汁可以浇在米饭上,酱香浓郁。一般把子肉店的肉都是焖好的,放到瓦罐里文火保温,所以去了就能吃。
  “又好吃又快!”毛逐停了停,“还不贵。”
  “好吧!”唐易电话约好了中午见面,老人满口答应了。临近中午,唐易关了店门,和毛逐到附近一家口碑不错的店铺,点了米饭把子肉,配了炸辣椒、五香豆腐干、炝土豆丝等几个小菜,很快便吃完了。
  随后,两人打车直奔老人家中。
  老人在留下联系方式的时候,只留下了一个“李”的姓氏,后面则是一连串的电话号码。唐易一直称呼他为“老人家”,也没太在意。
  老人住在一处开放式小区,老楼。楼层不错,三楼。
  “李大爷,打扰了。”毛逐嘴快,老人开门后,立即说道。
  “来,快进来坐!老伴出去买东西了,就我自己在家。”老人连忙说道。进门之后,唐易发现,老人家中陈设简单,但是却很干净。
  “没打扰您吃饭吧?”唐易进门后问道。
  “没有,我们吃饭早,老伴是吃了饭才出去的。”老人让唐易和毛逐在客厅沙发坐下,“你们等着,我去拿东西。”
  老人很快拿了一个精致的红木书箱出来。
  唐易打量了一下,“李大爷,您说的文房四宝和这个书箱,是一起传下来的吧?”
  “没错。”李大爷呵呵笑道。
  唐易心说,果然,这书箱从形制、工艺和包浆来看,应该是清中期的物件。也就是说,或许书箱里的东西是更早时期的,但是李大爷的祖上可能是陆续得到的,最后一件东西是清代得到的,凑齐之后,才专门配了一个书箱。
  打开书箱,里面的东西一目了然。笔确实是一支诸葛笔,只不过材质也是紫竹狼毫,笔杆未有雕刻。笔毫很饱满,像是从未用过。唐易特地抽拉了一下笔毫,果然能抽拉出一截,这是诸葛笔的一个特点。
  而且,唐易是想探探,这里面是不是也藏着什么东西。这么一看,没有。
  砚台,则是一块宋代的歙砚,荷塘蛙鸣,荷叶状的砚池,旁边还雕刻了一只青蛙,材质优良,工艺精美。
  而宣纸做成的小册子,从纸张来看,更像是明代的东西。书目处留有空白,里面已经印上了红色的条格,但是上面干干净净,也从未用过。几样东西年代不一,这也印证了唐易开始的想法。
  甚至还有可能,一开始只配齐了那一支带有血书的笔毫秃了的诸葛笔,后来又发现了一支更好的,但是原先那支又不舍得丢掉,一并放进了书箱。书箱的笔槽,多放一支笔的地方,还是有的。
  “精品啊!”毛逐忍不住叫道。因为相对黑乎乎的墨锭,其他三样更容易吸引人注意,所以唐易和毛逐都是先看了这三样东西。
  确实是精品,开门到代的东西,而且保存十分完好。
  不过,当唐易细细审视这一块长方形的墨锭的时候,宝光浮现,直觉顿生,立时就觉得其他三样东西,实在是没法和这块墨相比。
  这条墨锭是扣着放的,朝上的一面是漆黑的光面,但是翻转过来,那景象就大不一样了。
  墨锭另一面,是先雕刻后描金的一龙一凤,龙大凤小,龙仰凤俯。龙的非凡气势,和龙凤呈祥的祥瑞之气相得益彰。就在这龙凤呈祥下方的龙凤之间的空隙处,有一方印文,看起来也是先雕刻,后经描红。
  印文是小篆,虽略有模糊,但仍能辨认。
  “廷珪制贡。”唐易轻声念道,而握着这块墨锭的手,有坚硬细密的爽滑之感。
  毛逐小心接手,嘴里念叨着:“廷珪……”突然瞪大了眼睛,看着唐易,声音略带颤抖:“李墨?”
  毛逐的表情,怀疑大过于惊讶,而唐易,却冲着他坚定地点了点头。
  李大爷显然不知道“李墨”是什么来头,心想我也姓李,祖籍又是徽省,这块墨是徽墨,莫非祖上出过制墨的名人?不对!我从来没听父辈和祖辈说过,看他俩的表情,应该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看来不是祖上的名人所制。
  确实不是。
  “李大爷,既然你祖籍徽省,听没听说过关于徽墨的一个传说?其实也就是李墨的传说。”
  “惭愧,我只知道徽墨是唐末宋初开始声名大噪,至于具体来历,还真不知道。”李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虽然我姓李,这李墨,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徽墨的由来,确实有一个传说,虽然不像木鱼石那般美丽。
  “来,喝茶,既然来了,那你就给我讲讲!”李大爷给唐易和毛逐倒上茶,端起了小学生的架势。
  唐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