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都市小说电子书 > 天下珍玩 >

第111章

天下珍玩-第111章

小说: 天下珍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
  “我来!”一名带着黑框眼镜的约莫三十岁左右的男记者抢过了话筒,宣传主管此时已经根本不在意谁来结尾,见有人抢过话筒,忙不迭地示意抓紧提问。
  “我是山海电视台社会焦点栏目的记者,至于唐易先生是不是作秀我就不问了。我想问的是,现在专家们自然都认定了这两卷诗集是真品,但是你这么年轻,恐怕在座的不少人都会有疑问,你当时是如何判定是真品的?”男记者如连珠炮一般提出了问题。
  几个心不在焉的领导仿佛一下子恢复了精神,哎?这个问题很犀利啊!
  这哪里只是犀利?这他妈是找茬来了!唐易心中暗骂一句。
  “这位记者的意思是,如果我满头白发、老态龙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唐易略作调整,微笑回答。
  “可能我刚才我问得不够直接,我的意思是,此前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收藏界籍籍无名,如何会如此笃定是真品?”男记者继续追问。
  尼玛,刚才还不够直接?自己逻辑不通就不通吧,被揭穿了还他妈这么吊!
  “鉴定是真品,对我来说,可能只有几分钟,但是要让你听懂,可能说上一年,也未必能完成。我看今天这个场合,不是很合适吧?”唐易真是有点儿腻歪这个男记者了,忍不住来了这么一句。
  现场爆发出一阵轻笑。
  男记者似乎有些愠怒了,他可能没想到,唐易回答得不仅巧妙,还顺道臊了他一下。不过,这是新闻发布会现场,男记者自然不能当场发火,只见他冷笑一声,从身旁的椅子上拿起一只盒子说道: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175章 珠光青瓷
  盒子呈方形,不大,男记者从里面居然拿出来一只瓷碗,“唐先生能否当场鉴定一下?”
  现场传出了议论声。
  这确实有点儿过了,且不说唐易的鉴定能力如何。这古玩行里,也是术业有专攻,依常理而言,人家能认出宋刻本,只能说对古籍善本有专长,你搞一个瓷器过来,人家要是说不好,也不能说明人家认出宋刻本是撞大运。
  唐易凝视这只瓷碗,一层红色宝光浮动,颜色偏深,只不过非常得薄。这说明,这只瓷碗年代偏早,但是价值并不是很高。
  唐易心想,拿一件儿这样的玩意儿,摆明了是准备充分,刻意刁难来的。因为年代久所以必是古物,但是厚度小,说明不值钱,很可能不是声名赫赫的窑口。
  即便是精通瓷器的专家,对某一个名声不大的窑口的判断,也难免有疏漏。
  虽然有点儿文不对题,但是唐易知道,今天肯定是不能善了,如果不鉴定或者鉴定错了,那这话可就传去了,尤其是对方是记者,在报道今天的新闻的时候更可以大作文章。
  “捐献者不识古瓷,遇上宋刻本撞了大运”——这样的新闻标题,似乎更有噱头。
  “好!既然是最后一个问题,又带来了实物,那我就在各位专家面前献丑了!”唐易对着话筒说道:“距离太远,可否拿上来让我一观?”
  男记者点点头,拿着瓷碗走上前去,摆在了唐易面前,而后并不返回坐席,就站在一旁。
  其他记者们怎能放过这一个突如其来的新闻点,纷纷围了上来,摄像机和照相机严阵以待。
  唐易拿起了瓷碗。
  这只碗大小和普通的饭碗无异,只是形制稍微有点儿特殊,广口斜腹,圈足很小。对于这个形制,一部分古玩爱好者就能辨识出来,斗笠碗。确实很像一个斗笠。
  碗施青釉,碗身有卷草纹。圈足没有施釉,胎体灰白。
  远远看着的时候,唐易恍惚已经觉得是宋代的龙泉窑了。但是,宋代龙泉窑的碗出现宝光,不可能这么薄,也就是说不可能这么不值钱。
  而宝光入眼又生出直觉之后,唐易自己也是一惊,心想,要不是有宝光暗助,当龙泉窑说出来,真有可能就栽了。
  “南宋同安窑青釉卷草纹斗笠碗!”唐易目光迥然,朗声说道。现场不乏文物界的专家,方老坐的就离唐易不远,听后含笑点头。
  唐易说的时候是站着说的,说完后,直接坐了下来。
  “说完了?”其中一位靠着唐易比较近的女记者一愣,不由得张口问道。
  所谓隔行如隔山,要是在古玩圈里,唐易能无比准确说出这碗的名字,根本就不用多问了。
  拿出碗来的男记者,脸色却如同这圈足的胎体一样,变得有些灰白。因为唐易不仅答对了,而且比借给他碗的人说得还详细。他今天来刁难唐易,做足了准备,找了一个相熟的瓷器店老板,咨询了半天,拿了这只看似有些偏门的碗,却不料根本没有难住唐易。
  其实同安窑作为一个民窑,虽然不如很多窑口有名,但也不算很偏。同安窑青瓷窑址发现不到百年,位于福南省厦州市。
  同安这个地方,知道的人还是很多的,以前是同安县,如今是厦州市的一个区。同安还有一道名吃,叫做同安封肉,是用大块带皮猪肉,辅以各种配料,加上酱油,再用纱布包裹,加盖入笼闷烧,直到上桌才掀盖,所以叫“封肉”。
  同安这个地方,唐易也是知道的。同安和龙泉虽不在一个省,但也不算很远,而且龙泉窑很是有名,同安窑的烧制也有过一定的模仿。只不过唐易入行时间偏短,虽然恶补过,但瓷器体系太过于庞大,所以还没有机会深入研究。
  “那这只瓷碗市场价值如何呢?”刚才的女记者接着问道。
  这……跑题了吧?
  不过,唐易仍旧回应道:“市场价值确实不高,这品相勉强能过万吧。但是,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唐易话音刚落,方老站起身来,“我倒是对同安窑略知一二,这同安窑的烧造年代不长,主要是宋到元代,因为是民窑,所以市场价值一直不高。但是从文物价值上来说,对研究东南民窑和瓷器文化,却有很大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安窑的青瓷古时就传到了倭国。倭国有一位号称‘茶汤之祖’的僧人珠光,对同安窑青瓷尤为青睐。后来,日本学者就把同安窑青瓷称为‘珠光青瓷’。”方老语声和缓,徐徐道来,颇具儒者风范。
  唐易在一旁也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学者就是学者,见识和境界就是不一样。
  而问过市场价值的女记者,此时突然发现很多人的目光都盯着她,顿时有些尴尬。在方老的解释之后,仿佛问价钱成了一件很俗的事情。现场议论声开始此起彼伏,有点儿乱了。显然,这个临时插曲勾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欲。
  男记者看了看唐易,没有作声,上前拿起了这只同安窑青瓷碗,趁乱走出圈外。
  男记者把瓷碗收拾好,背起包就要离场,追过来的扛着摄像机的同事,哪里跟得上他的速度?急忙一边追一边喊道:“哎,我说,你慢点儿!现场我还得补俩空镜……”
  此时,许一琳也坐在现场,她是文字记者,所以一直没有凑上前去,看着男记者的所作所为,她不由得紧紧咬住了嘴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等到男记者走后,她也没有继续留在现场,收拾东西匆匆离去。
  而方老说完之后,匡海生居然也带着兴奋站了起来。
  “大家都看到了,唐先生不仅捐献了两卷宋刻本,而且现场准确地鉴定了同安窑的青瓷碗。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感到很激动,文物知识的普及是有难度的。我真希望除了官方,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具备唐先生眼力的人,能有更多的‘唐眼’!”
  “唐眼?”不少记者一愣,接着又都发出了会心的一笑。嵌到新闻标题里,好像不错!
  而就在此时,许一琳已经在省博院内追上了刁难唐易的男记者。


第176章 一拍两散
  “霍达!你站住!”许一琳气呼呼地冲上前去。
  男记者停住了脚步,脸色很是尴尬。
  许一琳这一叫他,他才想起来,刚才走得有些狼狈了。本来,他作为记者提问问题,唐易回答正确,也很正常。他应该说上一句冠冕堂皇的话,诸如“果然有眼力”之类的,再从容收碗走人。可是,他觉得自己有点儿像丧家之犬。
  他叫霍达,却很狭隘。
  “一琳,怎么了?”霍达镇定了一下心神。
  “你为什么要刁难唐易,要不是他,你能认出那个盒子是一件奇楠沉香的宝贝吗?”许一琳质问道。
  说起这个盒子,霍达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当时,许一琳拿着盒子找他,说盒子太贵重了,不能收,这可是一件宋末元初奇楠沉香的宝贝啊。他听了之后也很激动,先不说接不接受退还,忙问到底是谁鉴定出来的?
  许一琳把采访唐易和鉴定的经过告诉了他,当然,给他留了面子,没说这盒子里的翡翠挂坠是B货。
  经过这一个沉淀,霍达又打开盒子想了一会儿,一下子明白了,要是真的喜欢自己,盒子可能还会送还,但是却会留下挂坠。现在是盒子挂坠一起还了,说明她在拒绝自己。
  其实,许一琳真不是想拒绝他,盒子该还,挂坠是B货,顺手就一起还了。本来还想提醒他带B货伤身体,不要自带或者送人了,但为了给他留面子,一时之间没提。
  霍达家境一般,但是凭借个人的努力,应该说工作稳定,衣食无忧,而且作为省台的记者,出入还有很多人敬着。他也知道许一琳的身份,否则他也不会如此费力去追。他当时说了一句:“你是不是觉得这挂坠太便宜了?”
  这话说得很没水准。
  许一琳不是一个贪财的女孩,否则知道盒子值钱,不告诉他就是了。他却来了这一句。归根到底,不是智商问题,是心理问题,他和许一琳出身差距太大,他的心理又不够强大,所以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许一琳本来是给他留了面子的,但是霍达这一句让许一琳感到了贬损的意味,她当时也没憋住,来了一句:“再便宜也不要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