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梦境-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那不是正史,但也不影响我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哦,说说看。”作为一个研究正史的人,司马富强也想听听一些非官方版本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与评价。
“你说现在是大业十三年初,杜伏威于江都击败陈陵,我就明白你的烦恼了。此时摒弃那些名气不足的义军,隋末三大起义势力都出现了,最大的是翟让的瓦岗军,其次是窦建德割据河北称长乐王,最后是这杜伏威的江淮军,再加上隋军,这就有四大阵营。且这四大阵营正是战事不断地时候。马强你是否在烦恼选择哪个阵营呢?”
“怎么没有李世民呢?”对于隋唐时期,黄志的概念只有李世民而已。
张伟讪笑地看着他,“李世民啊,这时候就算是他老子都还只是个太原留守而已,没他什么事。”
“我确实是在烦恼这个。”司马富强点着头,“但凡说到隋唐,人人都知道要加入李世民阵营,然而此时的李渊还未起兵太原,根本不存在这个阵营。准确地说,在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太原起兵之前,李世民都只是隋阵营的一员。我们不可能在这个时代晃悠半年,只为等李世民出仕。”
“我也明白了。”虽然对于隋末的历史不甚了解,但黄志对唐朝却是清楚多了。“如果说三国时期的阵营一目了然的话,那么隋唐时期的阵营是处于一种持续变化的状态。目前的李世民算是隋阵营,而大业十三年七月之后,他就是李唐阵营。而到了618年,李渊称帝之后,唐朝建立,李唐内部又分化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不同阵营来。”
其余两人纷纷点头,看来黄志也不是全然不懂隋末的历史,也知道些其中的门门道道。
司马富强见黄志也明白了,那后面就好办多了,“按理说,现在加入隋阵营离李世民最近一些,但事实绝非如此。先不说李渊是叛隋称帝的,隋阵营的好感度贡献度肯定不会被李唐继承。光是大业十三年这几场战争,隋军几乎都是有败无胜,可够咱们喝一壶的。”
“你能不能说简单点,现有的四大阵营是不是都要灭亡?”想想觉得自己的问题有些多余,黄志连忙改口,“我是问在李唐阵营出现之时,除了隋阵营,还有那支立刻灭亡的?”
意识到黄志有了某些朦胧的想法,司马富强赶紧为他解释,“按顺序来说吧,隋阵营肯定是在618年第一个灭亡的,杜伏威在619年降唐,窦建德则坚持到最后,是621年。而瓦岗军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617年11月翟让被李密所害,隔年李密投降李唐,但到了年底便又叛出,随即被灭,瓦岗军成为历史。”
按司马富强所说的情况,杜伏威最终并入李唐阵营,所以江淮军的贡献度和好感度势必与李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此时加入江淮军阵营既顺应了时代的大趋势,又能为加入李世民阵营做准备。不过为何司马富强还要如此犹豫?
看出其中的问题,黄志问到,“你说在隋唐主线里遇到了另外两镇的梦中人,那么他们也在争夺江淮军阵营吧?”
“是的,我说过的那支北原镇的小队目前实力占优。不过由于当时我拒绝加入他们,所以杜伏威的江淮军阵营我是混不下去了。喏,现在被赶到这荒郊野地里来了。”对于黄志能这么快地看出问题所在,司马富强相信他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黄志脑海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你们两个说李密曾加入李唐阵营一段时间,那瓦岗军我记得不止他一个名人吧?”
“对,除了翟让、李密,瓦岗军比较出名的还有后来改名李绩的徐世绩和王伯当。”就算不是为了自己的隋唐主线,司马富强对于这些东西也是研究透了的。
“李绩,这个名字很熟悉呢……”黄志努力地回忆。
张伟忍不住提醒他,“当然熟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英国公李绩啊!”
黄志恍然大悟,“那就是了,放着这么一尊大佛的腿你不去抱,想什么杜伏威呢。”
司马富强张大了他本来就不小的嘴巴,“加入瓦岗军,走李绩路线,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绩之于瓦岗军,那可是创始人之一,十七岁便隋翟让起义,能征善战。翟让死后又隋李密,贯穿了瓦岗军的整个历史。期间不止一次地挽救翟让、李密和瓦岗军,两代瓦岗军领袖都对他言听计从。培养他的好感度和贡献度便是等同于整支瓦岗军的。
还不仅如此,在加入李唐势力之后,不止位列凌烟阁,受封英国公,还被李渊赐姓李,位列三公,出将入相,深受李唐前三朝皇帝的倚重,可谓一生风光,享年七十五岁,在那个年代也是高寿。
真如黄志所说,放着这么一尊大佛的腿不去抱,何必与北原镇争夺一个不受李唐器重的杜伏威。
如果说在李绩那里培养的好感度与贡献度,能够先被李渊,后被李世民阵营完全兼容。那么杜伏威的江淮军贡献度在李渊那里最多只能打个五折,到了李世民那里,根本就什么也不是。要知道晚年杜伏威不但不受器重,还因江淮军旧部谋反而备受猜疑。
茅塞顿开的司马富强大手一挥,“走,我们找现在的徐世绩去!”
此时由于承续前一次隋唐主线,司马富强还是个刚刚被逼离开杜伏威阵营的一介流民,在江都附近无处可去。而瓦岗军此时已经离开以前活动的永济渠一带,于大业十二年十月刚刚击败隋将张须陀,攻下了荥阳,在距离江都约一千公里左右西北方,只要沿着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北上就能找到。
既然确定了加入瓦岗军,那么接下来必然是李密攻打兴洛仓并且开仓放粮的一战。与此同时,杜伏威的江淮军阵营也正在忙着攻略高邮、历阳等重镇,北原镇的那些人自然是不会再来搅事,正好让东海镇的三人好好地培养与李绩的关系。
这时候隋末四大阵营中,也就窦建德稍微清闲一点,而且也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不过但凡是个有脑子的人,也知道去他那里只有死路一条。
只要过了这一年,到618年5月李渊称帝,隋唐主线正式进入初唐阶段,李家三兄弟的阵营争夺将成为新的热点。而李绩也将正式被划入李世民阵营,随他连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辅公佑等势力。
可以说,黄志点醒了一直执着于现今四大阵营的司马富强,并且帮他找到了一条通往还未出现的李世民阵营的捷径。
自从大业十二年李密加入瓦岗军之后,这支势力便开始飞速发展,连连征伐。此时加入该阵营,正是狂捞李绩贡献度和好感度的大好时机,为届时在李世民阵营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夜 隋末选山头(三)
兴洛仓又名洛口仓,由荥阳往西行几十里,直到黄河与洛水交接处的南岸便是。此仓的选址可谓极佳,南下有通济渠,北上有永济渠,沿黄河往东可去海边,往西可去京城长安,就算要去不在黄河边的东都洛阳也可沿洛水逆流而上,可谓处于天下水路的汇聚之处,极大便利了城内三千仓窑储粮的进出运输。
可以说,兴建大运河虽然劳民伤财,也算是隋末农民起义大潮的导火索之一,但大运河却是惠及后人的好事,同时也令中国的水路运输业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三人租船沿着邗沟北上,随后向西转入淮水,再顺着通济渠往西北去。至于川资么,在这隋末的乱世里,盗匪横行,只要三人愿意牺牲一点形象就成了。
司马富强虽然五大三粗的,长着一张抢匪的脸,但他可是货真价实的文化人,比之黄志和张伟要斯文的多了。此时若是让他研究所的同事知道这家伙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末当了一名劫道的,恐怕会笑掉大牙。
至于张伟,这个退役军人去当劫匪也是有些不像话,正应了古人常说的穿上军装是兵,脱了军装是匪这一说。
唯独黄志还真有点像土匪头子身边的白脸狗头军师。
这三人随意打劫了一条过路的商船,得了些银钱,然后摇身一变又成了良民。由于三人彪悍,且极有分寸,只是索取些银两分润,不曾杀人越货,挺合当时的规矩,也就无人再去追究此事。
船走在大运河上,东海三人不由得要赞叹一番。虽然隋末遍地烽火,隋炀帝统治摇摇欲坠,然而他修筑的大运河确实意义重大。
大运河两岸都有御道并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高速公路那种感觉。御道两侧遍植杨柳,此时已近二月,柳树新嫩,且开始开花,不时有各种鸟儿嬉戏于枝头,此番场景之雅致不输于西湖美景“柳浪闻莺”。
若大运河仅仅是有美景,那不修也罢。实际上大运河的意义在于连接长江、黄河,不但沟通了南北商贸,更是令当时中国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得以交流。
虽然此时上至中原下至江南都是战火纷飞,然而这条大运河却依然是商旅往返,船乘不绝,仿佛太平盛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隋末的社会现状。
除了三大农民起义军,其实各地高举反旗的都是高门大阀与地方氏族。这些人仍受南北朝时期的影响,争权夺利,将大隋盛世搅得一团糟。也只怪隋炀帝过于激进,不注意调和与门阀贵族之间的矛盾,不体恤黎明百姓的艰辛,才致今日隋之没落。
尽管各地乱作一团,但是一众势力又守着一份默契,便是维护大运河及各条水道漕运的顺畅,因为这是对所有人都有利可图的大好事。内陆地区的各势力需要通过快速地水运商贸来实现互通有无,而运河沿岸的势力则依靠运河通行所带来的丰厚的税赋回报发展自己的实力。
因此无论是谁敢于打破这种均衡去涸泽而渔,势必要成为众矢之的,被群起而攻之。
隋炀帝挖通了大运河,成就了他人,惠及了后人,只毁了自己,只不知他是否因此而后悔过。
从江都往兴洛仓,坐船也用了几天,期间路上还经过位于通济渠尽头上的荥阳。此时瓦岗军正在荥阳整肃军队,似乎已经有了攻打兴洛仓的计划了。三人若是手脚再慢一点,就该错过这关键的一战了。
从荥阳转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