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

第70章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70章

小说: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纪晓岚一听,忍不住嘴角一翘,心里话,这回有点不好办了,看来侍郎是有意开我的玩笑!这侍郎所说的卿贰,就是侍郎的别称,因为六部尚书为正卿,各部侍郎的地位仅次于尚书,所以又称做卿贰。这位侍郎被贬回翰林院行走,只是来这里协助工作,并不是专职官员,一下子就是连降了数级,跟“圣代即今多雨露”一句,完全是两码事,但上联已经写出来,又不好不用啊。
    纪晓岚抬头看看身边的同僚,他们眼睛含着笑意,分明是要看看他这次如何写就下联。纪晓岚略一思索,有啦!抬头向侍郎笑道:“大人来得正好,有一唐人诗句,只有给您用才最合适!”
    说完笑盈盈地提起笔来。同僚赶紧凑到他身边观看,只见他写道:“谪居犹得住蓬莱。”
    这句下联,用的是唐代元稹的诗句,纪晓岚把翰林院比作蓬莱仙境,给侍郎用上了这样一句,说他虽然被贬,却因祸得福,到底还是归于“圣代即今多雨露”啊!
    侍郎看了,佩服得直点头。同僚们也称赞起来,说他真不愧为才子。
    令“闻者绝倒”这样的事,纪晓岚似乎终生乐此不疲,亦颇有一些得意。在关于他的传说中有多少“令人绝倒”,谁也说不清。他的幽默总是来得那么突兀而又自然而然,他很天真地捉弄眼前的人物,有时也自我解嘲。

方圆立身之道三: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
    ——人生在世,应当马马虎虎,糊糊涂涂,才会腾达,才有福气,黛玉最大的罪过,就是她太聪明,是非分得太清,泾渭辨得太明。纪晓岚善于把握认真的“度”,善于根据环境和情势,判断并决定自己的行动。认真与否,决定因素只有一个,就是能否让自己处于主动。常有书呆子,不顾客观情势,从本本出发,执拗到底,过分认真,致使自己越来越被动。

方圆实战:认不得“真”的时代

    孔子昔年困于陈蔡,饿得奄奄一息,附近有家观光店,教弟子山去讨碗饭吃。掌柜的说:“我写一个字,你若认识,我就免费招待。”仲由说:“我是圣人门徒,不要说一个字,就是十个字,都包下啦。”掌柜的写了一个“真”字,仲由说:“这连三岁娃儿都知道,一个‘真’字罢啦。”掌柜的说:“明明白痴,还说大话,小子们,给我乱棒打出。”仲由狼狈而逃,禀告一切,孔丘说:“无怪你会挨揍,等我前去亮相。”掌柜的仍写—个“真”字,孔丘说:“这是‘直八’呀。”掌柜的大惊道:“名不虚传,你的学问果然大得可怕。”酒醉饭饱之后,仲由悄悄问:“老头,你可把我搞糊涂啦,明明是‘真’字,怎么变成‘直八’?”孔丘叹道:“你懂个啥,现在是认不得‘真’的时代,你一定要认‘真’,只有活活饿死。”
    在嘉庆七年,纪晓岚这位79岁的老臣,再次被谕命为会试正考官。正考官共有两名,另一名正考官是左都御史熊枚,副考官是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
    在此之前,纪晓岚曾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一次充任武科会试正考官。每次都谨慎从事,严于防范,没有出什么差错,录取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因而就担任正考官来说,他已是轻车熟路。可是事有偶然,没想到这次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一次,纪晓岚去北京城的天桥听书,忽听得旁边有二人在低语。他回眸一看,见是两个举子模样的人。其中的一个说道:“仁兄,我有一诗想背诵于你,看意下如何?”另一个道:“这好端端的说书,还听得那诗有何用场!”那人道:“我叫你听,自是有听的妙处。”另一人道:“那么,你就说说看。”偏巧,这时说书已到了一段,屋内的声音也少了些,话也容易听得真了。这会儿,只听那人背诵道:
    禁御花盈百,迟迟送漏声。
    此中饶绚烂,遥听亦分明。
    籁静敲愈响,红深望不成。
    铃脆金个个,柯杂玉琤琤。
    代把鸡筹报,先教蝶梦惊。
    霞开林外曙,雾封竹间清。
    园鼓休催羯,楼钟未吼鲸,
    皇州春色满,更待转流莺。
    另一人听了,叫道:
    “好诗,好诗。”
    那诵诗者听了,瞥了他一眼,说道:
    “当然是好诗,它的题目叫《漏声遥在百花中》,还有评点呢。”“怎么评点的?”“第一,点题有法;第二,音色交绘;第三,音节清脆;第四,意境深邃。这是首早朝诗,摹写宫禁中晓景,字字逼真。清华之中有富贵气,与寻常游园赏花不同。作此题诗者,不难于雅,而难于壮,不难于切,而难于称。若带些子山林气,便是不称著了。一句绮靡语,便是画龙点睛处。诸卷殊少合同,惟此诗清稳得体。”“看你评点,高妙得当。”“这不是我的评语。”“谁的?”那人四下望了望,放低声音耳语道:“这是当今大主考纪晓岚的批语。”另一人听了,大为惊讶,道:“纪晓岚,不就是在这乾嘉两朝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两赴千叟宴、两迁礼部尚书的纪晓岚纪大人吗!”那人说道:“正是,正是这个纪大才子,事情也就出在这里。”另一人道:“这分明是殿试中的试卷诗,现在未等揭榜,怎么就传了出来?”那人说道:“这事,不能不说与这位主考大人有关了。”另一人道:“难道是他泄露了课士诗题?”那人说道:“也说不定啊,钱能通神。如今的科场,营私舞弊者多矣。”
    纪晓岚心中留下了一个问号。他想,这诗确实是试卷中的策试诗,批评也是出自本人之手。但是这诗怎么会传扬出去呢?榜尚未发,可是为何出现此种事情?这事要一旦传到皇上耳中,岂不是落下个偌大罪名!
    他想到这里,很想与那两个举子模样的人盘旋一会儿,也好弄个水落石出。不料,那两个举子竟然离座而去。
    纪晓岚看了看,心想也罢,即便去问,还能得出个什么结果?莫不如回朝听听风声会更好些。他想到这里,也无心再听那《青楼遗恨》的子弟书说唱段子了,索性的向居所“阅微草堂”家中走去。
    在尚未发榜之时,外边就有人传扬前几名的名字,并能诵出前列者的诗句,有人密告嘉庆皇帝,奏请查处泄密之人。
    嘉庆皇帝得知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派人追查,一时间风雨满城,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无不人人自危。
    纪晓岚看这事麻烦不小,不管出在哪个人头上,他作为本科的正考官,那是罪无可逃,势必要株连进去。尤其让他担心的是,这一案查下来,说不清要株连多少人下狱。自己受累坐牢事小,让同僚们及其亲属获罪,自己更难做人。看来这事儿认真不得了,谁泄漏的机密,现在最好不要去深究了。思之再三,最后拿定了主意。
    这天皇上召见纪晓岚,查问科场泄密一事。纪晓岚跪下叩头,然后镇定自如地说:“皇上不必动怒,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深知,以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主动承担下来这个罪责,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果然,嘉庆素知纪晓岚为事恭谨,这种事断不会出在他身上,但听纪晓岚如此回答,很为吃惊,接下来问道:“老爱卿何故泄漏?”纪晓岚回答说:“圣上明鉴,这泄漏之事实出无意。为臣书生习气,见佳作必吟哦,或者记诵其句,然不知何人所作,心中憋闷,欲访知为何人手笔,则无意中不免泄漏。皇上果真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但惟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经纪晓岚这一说,嘉庆的怒气竟出乎意外的全部消了下去,随即撤回追查考案的大臣,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真正泄漏机密的人,即使不便明言,也在心中对纪晓岚感激至深。所有参与会考的官员,都对纪晓岚敬佩备至。
    否则,非要“认真”下去,追到最后,不只要株连多少人,不知要造成多少无辜的生命冤死狱中。
    《滦阳消夏录》卷四第十六则记载了一个农夫之母自污救婢女的感人故事。某主家丢失了两千文钱,怀疑是某婢女所为,便严施家法逼她承认。打了几百鞭子,此婢坚决不认。农夫陈四的母亲也在这家府上当佣人,看到这孩子实在太可怜了,如不设法,就可能被活活打死,便急忙将自家的衣物典当了两千文,拿着来找主母,说:“老婆子我一时糊涂,见利忘义,偷了这两千文钱。原以为主人家钱多,一时发现不了,没想到连累了这个婢女,实在后悔。这钱我还没用,原数送回自首。今后,老婆子我也没脸再继续干下去了,今天就辞工走人。”至此,主家才放了那个快被打死的婢女。这位老婆婆甘愿自污,承担本不该承担的罪名,却救了婢女一条性命。纪晓岚高度赞赏了农夫之母的善良品性和高尚情操。

方圆实战:非极聪明人,不能作极懵懂事

    “模棱两可”一词是说人的态度暖昧,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是贬义词。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不失为保身自全的良策。然而,越是态度暖昧的聪明人,越容易办糊涂事。
    纪晓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士人夜坐纳凉,忽然听到房屋上有噪声。惊骇而起视,则见两个女子从屋檐边际格斗堕落下来。女子忽然看到士人,便厉声问他说:“先生是读书人,姊妹共一婿,有是礼吗?”士人噤不敢语。女子又一再催问,士人战栗,嗫嚅地说:“仆是人,仅知人礼。鬼有鬼礼,狐有狐礼,非仆之所知也。”二女唾骂说:“此人模棱不了事,当别问能了事人耳。”乃纠结而去。
    纪晓岚为此说:
    苏味道模棱,诚自全之善计也。然以推诿偾事,获谴者亦在在有之。盖世故太深,自谋太巧,恒并其不必避者而亦避,遂于其必当为者而亦不为,往往坐失事机,留为祸本,决裂有不可收拾者。此士人见诮于狐,其小焉者耳。
    意思是说,仔细想来,模棱两可确实是保全自身的良策。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