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学士缺出已经数月之久,现在各尚书内若以资格而论,则刘墉、纪晓岚、彭元瑞三人俱较董诰为深。但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即如本日召见新选知府戴世仪,人甚庸劣,断难胜方面之任,朕询之刘墉,对以“尚可”,是刘墉平日于铨政用人全未留心,率以模棱之词塞责,不胜纶扉,即此可见。彭元瑞不自检束,屡次获愆。纪晓岚读书多不明理,不过寻常供职。俱不胜大学士之任。董诰在军机处行走有年,供职懋勤殿亦属勤勉,著加恩补授大学士。至王杰因患足疾,久未入直,现在军机处汉大臣只有董诰,著左都御史沈初在军机处学习行走。刘墉、纪晓岚、彭元瑞皆当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这道上谕虽以嘉庆皇帝名义所发,但反映的却是乾隆皇帝的意思。因为当时大政方针仍由乾隆作主,嘉庆不过是一个嗣皇帝,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如果不是因为在禅让大典上得罪过乾隆,刘墉、纪晓岚、彭元瑞三人又何以会不仅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反而遭到严厉斥责?其中应有缘故。这其中的缘故主要是刘墉、纪晓岚在乾隆、嘉庆权力交接过程中触犯了乾隆。同时,乾隆以及嘉庆本人对纪晓岚的认识又是纪晓岚不入军机的原因。
从乾隆这方面来说,纪晓岚虽满腹经纶,但毕竟只是一个学者,而学者型的人缺乏经世之才,不可委以重任。早在乾隆三十三年四月,纪晓岚循例迁都匀知府时,乾隆即以用非所长而将他留在京师,当时说的还比较客气。到了乾隆五十年四月,员外郎海升殴死妻子吴雅氏一案中,时任左都御史的纪晓岚因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呵斥,其中说:“其派出之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习……”云云。乾隆五十二年正月调整人事,纪晓岚补授礼部尚书,但同时以尚书德保、纪晓岚俱属中材为由,让新任大学土王杰管理部务。或许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纪晓岚此后一直在礼部、兵部、都察院来回转游,始终没有在事务性较强、地位较高的吏部、户部、刑部、工部等衙门任职,更不用说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土了。
如果说乾隆对纪晓岚心存成见,那么嘉庆对纪晓岚又如何呢?从表面上看,嘉庆对纪晓岚确实很信任,不断地派令事情让他办理,在行文言语之中也没有像乾隆那样动辄呵斥,而总是客客气气,该嘉奖的就嘉奖,该宽容的就宽容,表现出相当的尊重和优容。而纪晓岚对嘉庆帝也恭敬备至。如嘉庆元年十一月,嘉庆帝作《圣制书虞书舜典集传》一文,订正蔡沈解“而难任人”句谬误,让纪晓岚阅看,纪晓岚当即上折子颂扬说:“千百年来经师之所未悟者,一经宣示,旷若发蒙,非惟典籍得其真诠,宾于治法揭其要领。臣跪读之下,益信惟圣人能作经,亦惟圣人始能知经。实不胜忭悦钦服之至。”次年,嘉庆令纪晓岚解释《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意思,纪晓岚即以《文选》李善注作答:“言神人异也。”嘉庆很不满意,即以“水面安得生尘”相驳。纪晓岚遂上折表示心悦诚服:“诚如圣谕。仰见睿鉴高明,发古人之所未及。臣幼而读诵,习焉弗察,一经指示,旷若发蒙,实不胜钦服之至。”
但纪晓岚在嘉庆亲政后七年间,职位并没有大的变化,始终保持着乾隆后期的职务,就是内阁协办大学土一职也是在他死前刚刚给的,而且也只当了20多天。尽管纪晓岚死后嘉庆帝亲撰祭文、碑文,对纪晓岚表彰有加,于死者又有何用?只能是作给活人看的一种表面文章而已。由此可见,嘉庆对纪晓岚的认识也只不过像乾隆一样,纪晓岚不过是一个御用文人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对于这件事,如果了解纪晓岚的为人处世的特点,了解他的思想,就一点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不爬到最高的位子了。
纪晓岚曾引用他的老师董邦达的话说:
天道凡事忌太甚,故过奢过俭,皆足致不祥。然历历验之,过奢之罚,富者轻而贵者重;过俭之罚,贵者轻而富者重。盖富而过奢,耗己财而已;贵而过奢,其势必至于贪婪。权力重,则取求易也。贵而过俭,守己财而已;富而过俭,其势必至于刻薄,计较明则机械多也,士大夫时时深念,知益己者必损人,凡事留有余地,则招福之道矣。
意思是说,做事情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不可太甚。因此,过分的奢华与过分的俭约都足以招致不幸。对过分奢华的惩罚,对有钱者轻而对有权者重。对过分节俭者的惩罚,对有权势者轻而对有钱者重,因为有钱者过分奢华,耗费自己的钱财而已,有权势者过分奢华,一定是贪婪之徒。权势大则求取财物容易。有权势者过分节俭,守自己的财而已,有钱者过分节俭,一定是刻薄之辈。斤斤计较,则狡诈机巧多。应该记取:过分利己必然损害他人。凡事要留有余地,这是招来福祉的途径。
纪晓岚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献县县令临死前,有一个看门人夜间曾听到他书房里有人说话:“这人数年来享受奢侈荣华,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福禄,他死去的父亲已向冥司申诉,请求预支他来生福禄一年,让他料理完未完成的事,还不知道是否同意呢?”不久,该县令果然暴卒而亡。为此纪晓岚发出了上面的感慨。
纪晓岚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御史冯静山家里的一个仆人,忽然发狂打自己的嘴巴,并说胡话道:“我虽然落拓而死,毕竟是个士绅。你是什么东西,敢狂傲地不让路,我要惩罚你,叫你明白明白。”
冯静山去看他,说:“你这是大白天现形么?阴阳是两个世界,这恐怕于理说不大通。你隐着形,则你能看见我的仆人,仆人却看不见你,又怎能给你让路呢?”仆人像是昏睡了一会儿,不久醒来,又正常了。
里中有一少年,无故自掘其妻墓,几乎就见棺材了。当时耕种的人满布田野,见其且骂且掘,怀疑他为颠疯,便群起而阻止他。追问其中的原故,少年坚不肯说出;然而被众手所牵制,不能再掘,只好扛起镢头、铁锹等工具恨恨而去。大家都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
过了一天,有一个牧羊人忽然来墓下,发狂自打耳光说:“你播弄是非,离间人家骨肉亲情多了。今天你还要诬及黄泉下人吗?我得请于神,决不饶恕你。”遂即缕陈始末,自啮其舌死。
原来,该少年依靠他的刚烈膘悍,顾盼自雄,不把乡里乡亲当回事,傲慢自大。牧羊人对此颇为愤慨,因为造谤说:“有人说某人的老婆行为不检点,我本来是不相信的。可昨天偶然夜行,经过他妻子的墓地,听见林中呜呜有声,恐惧不敢前行,便趴在草间窃视。见月明之下,有七八条黑影,来到墓前与他妻子杂坐调戏,淫声浪语,一一分明。人们的传言可能不是瞎话吧?”有听说此事的人,把此事告诉了少年。少年被他的假话所迷惑,因而才有此举动。牧羊人正暗自庆幸得计,不料此鬼有灵,终得报应。
纪晓岚为此说:“小人奸诈,危及自身也是理所当然!然而也是因少年意气傲慢,才招致此人忌恨。所以说:君子不愿意傲视于人。”
纪晓岚不入军机,有谁能肯定他不是故意装作一副难当大事的文人形象呢?
方圆实战: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如果纪晓岚没有谪戍新疆的一段经历,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地纪晓岚了。纪晓岚终日陪伴君王,君王反而会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乾隆皇帝离开了纪晓岚,才知道纪晓岚的重要。所以会再次召回纪晓岚,并委以重任。
人生中的得与失往往相辅相倚,从京谪戍新疆的纪晓岚固然离别了京都的繁华与京官的荣耀,却十分难得地踏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新世界。
所以《菜根谭》中说:一个人如果身处艰难困苦、诸事不顺的处境中,那么物质贫乏、精神孤立、事业失意等痛苦,往往能够激励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勇气,锻炼他的德行和意志,就会象药品、药具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医治好他的一切毛病;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事业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那么这些优越条件就会消磨他的进取心,使他陷入无形的刀尖丛中,不知不觉地走向失败的境地。
三年的遣戍生活,在进入中年的纪晓岚仕途上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是一个转折点。可以说,如果纪晓岚这三年自怨自艾,他就很可能陈尸异域,或永远流落在边疆了;假如他不被召回京师,他也不可能有担任《四库全书》总纂的机会,“纪晓岚”三个字也许不会留在后人心目中。正是通过这三年的政治压力和艰难生活的磨炼,使纪晓岚体认了生命的可贵,因而全力发挥心智,化腐朽为神奇,化丑陋为美幻,用惊人的意志力渡过了三年羁旅生涯。
从纪晓岚记述乌鲁木齐的文字中可以发现,他记述方面非常广博而庞杂,不论人文地理还是经济生活,甚至风土民情、文物考古、民族形态等,他都有所记载。但毫无悲愤消极的感情色彩。这就是纪晓岚不同凡响之处。
在纪晓岚看来,塞外的一切是那样的新奇和陌生。他饶有趣味地发现,他以前疑为荑稗之属的青稞竟是大麦一类植物,“可以酿酒,可以秣马,人亦作面食之。”班固《汉书》中称芨芨草“马食一本即饱”竟是大错特错,因为“马殊不食”此物。他“向闻塞外有红柳,以为闽中朱竹之类,及见之,似柳而非,皮肤微赤耳,其大者可作器。”这确是“百闻不如一见”,他由此说自己是“阅历既广,学问弥深。”
乾隆皇帝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圣明君主”,尤其懂得思想统治的重要。早在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的统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