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全系列丛书 相信大家都知道吧!6本txt下载-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孩子看到火车,常常会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 句讲不清楚,你可以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你去姥姥家,咱们就坐这 么快的火车。”孩子多半会高兴地拍着小手,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
利用原来的话题,借助邻近内容隐蔽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 也能自然而又机智地转移话题目的。
比如,某人滔滔不绝地介绍某次展销会上的羊毛衫款式,而你又不感兴趣,那么, 可以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插上一句:
“那次我也看了,不是还有各种名牌冰箱吗?”这样,就能把话题引到“冰箱”上 去。
说话罗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罗嗦”几 句也无防。
巧妙地运用罗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强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 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舌战。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 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罗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 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罗嗦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
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罗嗦几句,它可帮你摆脱困境。
有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
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阿姨,妈妈 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作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
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 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句罗嗦话, 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对那些明知故问,以别人取乐者,罗嗦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七岁时,便来 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
他问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怀好意,便没好气地答道:“年龄 三十,籍贯山西,性别女,她比我大七岁,我比她小七岁,她的年龄减七是我的年龄, 我的年龄加七是她的年龄……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罗嗦话像连珠炮一样射出去, 使对方没有插话的机会,好事者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会那样回答的。但面对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罗嗦的回答, 对方便会喋喋不休地发问,使自己难以下台。
生活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必须直说的,有时候以暗示代直言,同样可以收到机智应 变的效果。
暗示是人际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 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 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 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 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工作容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 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 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 理了发,换了新衣,对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粒“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 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 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珍贵的特点。 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这里,乡党委书使用的是一个故事暗示的语言技巧。
一次,几位老同志反映机关晚上不安静,楼上的小青年不注意,老同志在楼下睡不 好。这属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在会上讲,就会使老同志和青年人 之间产生隔阂。
党委书记和小青年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有个老头晚上很难入睡,恰好 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鞋子“噔噔”两 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很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 青年下班回来,习惯性地甩出了一只鞋,刚甩出第一只鞋之后,他意识到不应当,便轻 轻地脱下了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 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没有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伙子们悟出了笑话是有所指的,明白了自己的不检点。这里,党委书 记用的是笑话暗示法。模糊语言也是语言技巧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 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 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后。
如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 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尚无把握,而出于礼貌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是说: “我高兴地接受您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这样,如果日后无意往访,可 用各种“不方便”为托词。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 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如:“我们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了贵国 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 有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 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 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 数”、“极个别”等。
模糊语言可以摆脱困境。项羽自称霸王后,想谋杀刘邦。
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 去?’如果他说愿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 说不愿意,你以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 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语言,从而绕开了陷阱。
设置悬念又称“吊胃口”。它是利用听者的好奇心理,先说出一个发人深思或出人 意料的现象、结论,设一“关卡”又秘而不宣,让听者自我猜测思考后才加以分析,和 盘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说话技巧。
有一次,桂林的一位导游带了一个旅游团到北京,在参观北海时,他指着九龙壁对 游客说:
“我知道大家的眼力非常好,可是你们能看出哪条龙身上有块硫璃是假的吗?时间 只给两分钟。”
游客惊奇地“喔”了一声,高兴地跑到九龙壁前仔细辨认。他们东瞧西看,走近跑 远,有的说这块,有的说那块,有的干脆说没有。在众说不一的争论声中,大家不约而 同地围到了这位导游身边,请他揭开迷底。
在大家的注视下,导游指着一条白龙的腹下说:“就是这块。”
游客们定睛细看,齐声喊道:“原来是块木砖。”接着便纷纷提问:“这是怎么回 事?”“它是哪一年换的?”“皇帝为什么没有发现?”
这时,这位抓住了游客心理的导游,才提高嗓门把九龙壁的年代、建筑艺术和“木 砖”的轶事详细讲了一遍。客人们听着想着,随着故事情节发展,时而眉飞色舞,时而 赞叹连声……。
导游在这里用的就是“吊胃口”、“甩包袱”的说话技巧,它既活跃了游客的游览 情绪,又使讲解的内容生动活泼,还融洽了双方的感情,可谓一举数得。
古人说:“文人看山喜不平。”说话也一样,如果在交谈的叙事议论中,恰到好处 地结下一个个“扣子”,即悬念,会使听者在回旋推进的言论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而兴味无究。
开场白是讲演者向听众最先发送的信息,它如戏曲演出前的开场锣鼓,直接影响到 听众的心态。在开场白运用相应的语言技巧,会收到引人入胜的良好效果。
一八八三年,恩格斯在伦敦安葬了马克思时,在马克思墓前说:“三月十四日下午 两点三刻,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不说“逝世”而说“停止思想”,说“睡着了”,他用委婉的语言技巧,表 达了对伟大革命导师去世的巨大悲痛,渲染了悼念的气氛。
一九四九年春天,北京解放时,北大学生会请郭沫若作关于北伐战争的报告,郭老 是这样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