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你的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人可以,但为什么总是露些厚颜无耻……让追星族们痴痴地学,傻傻的跟呢?
比如一位香港艺人在众人面前指着一个领口开低一点儿的女演员大叫:〃哇噻,真是波涛汹涌啦!〃没几天,〃波涛汹涌〃便〃火〃遍整个香港。然而这还不算无耻,真正无耻的是假装含蓄的自吹自擂。比如十几年前就号称〃亿万富婆〃的某女演员,有记者问她近来生意方面怎么样,她竟然能大言不惭地吹嘘说:〃去年赚了八位数字,没有八位数字还做什么生意呢?〃牛!我敢说有不少生意人听了此话要惭愧得吐血而死,结果呢,她还是为自己的无耻付出了代价……不日即被牢狱之灾撞闪了腰。另一个陈姓的演员也无耻到了家。他居然可以无中生〃秀〃地在媒体面前声称自己和另一个叫什么〃芝〃的女演员亲吻时对方太过用力,担心她咬到人,结果该女演员名声大受损害。
从电视圈到娱乐圈,都快成了无耻之嘴的肆无忌惮的表演舞台了。更为匪夷所思的是:这般无耻之徒总能霸着这〃两圈〃新闻点的最前沿阵地。他们有预谋、有计划地用罗织各种不惜降低自己人格的绯闻,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愚弄大批有窥私癖的观众,既养活了一群因缺失道德底线而同样无耻的狗仔队,又满足了自己乃至观众的某种快感。无耻之嘴刺激着明星们永远不想管好自己的嘴,永远在想着如何把垃圾绯闻在无耻之嘴的快感中继续发扬光大。而我们的社会,却以千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宽让容忍着他们的无耻,在这种容忍中,征收着他们所给予的微薄的施舍,实乃悲哉!
世人的本性大概也与如上的主持人、明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社会所能给予无耻之嘴的平台有限而已。所以凡夫俗子量他嘴再痒,也就只囿于街头巷尾小打小闹,即便无耻至极仍也上不了〃台面〃。然而在很多时候,无耻可以共享,快感却未必可以共享。就像一个人文明,不可能人人都跟着文明一样,这世上能修炼成无情无欲无爱无憎的〃特立独行〃者毕竟怕是少之又少,所以一位同行在邀我去酒吧时才会道出:〃男人在世,假如有酒不喝,有烟不抽,不说些有关女人的流氓话,还装作一本正经地活着,那还叫男人吗?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无耻之嘴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语言技巧,不需要什么说话的艺术,只要敢于〃无耻者无畏〃,把〃正人君子〃之脸撕开来,将脏的乱的下流的垃圾通过无耻嘴一股脑儿塞进去,快感就有了。
………………………………………
嘴的无耻与快感(2)
………………………………………
所以我要奉劝娱乐圈里里外外的无耻之嘴们,请管好你的嘴!
***************
*第一篇今天你嘴痒了吗?
***************
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得像歌唱那般动听,还因为有太多的话未经大脑过滤,仅凭一时的“嘴痒”难当所致。痒虫爬上嘴,就像一个烟鬼被人偷走了香烟立即会落迫得不成样子一般——不让他说话大有可能把他气死或憋死
………………………………………
现代人理性管嘴宝典:《管好你的嘴》
………………………………………
序言
几个月以前,我的一个同行在和我谈起出版业的社科选题面临的困境时,问了一句让我思考了几个月的话。
他的问话是:“你何不再写一些有关口才的书?”
我的思考结果是:一部《管好你的嘴》脱稿。
“口才”?“管嘴”?岂不是悖论?
我认为这不完全是悖论,坦白地说,是我对“口才”的一种逃避。
5年前,当我发现自己倾尽全力完成的《雄辩韬略》和《智辩空口道》(署名林蔚人)出版没几个月,内容就被“碎尸万断”后“移尸”在多本同类书里的时候,我的心碎了。自此,再接触“口才”二字,我就有一种被强暴后的欲哭无泪感。
我对写口才书再不热衷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选题经过多年的市场喧嚣,仍没有给人们健康的语言交往注入多少理性的情愫,倒见得越来越多非理性的“嘴皮子”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著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如果育人不成反倒成了助长某种不良风气的帮凶,我看这种书少出点儿也罢。
其实,中国人向来就不乏说话能力;要说缺乏的,倒是对说话分寸与后果的考虑。韩非的《说难》与《难言》想要留给后人的,恐怕也不是如何耍嘴皮子的技巧,而是教人说话时应该怎样把握分寸。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恰恰不看重分寸与后果,往往为图一时的口舌之快而输掉了一生。
多说一百句话比多做一件实事容易一百倍。既然如此,为何不多说话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国人的心态大致如此。因此世界上最难管的“祸嘴”在中国比比皆是。诸如三姑六婆、指点江山的谈资嘴;藏污纳垢、荣当国粹的垃圾嘴;光说不练、以讹传讹的寡头嘴;屡测屡误、屡误屡测的乌鸦嘴……嘴之难管,始于嘴痒。何以嘴痒?——“精神焕发”。
精神和意志品质远不能混为一谈。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在中国反成“叹之为啧”或“啧之为叹”的“稀物”。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唱了不偏不倚的“反调”。我个人认为,若要解读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复苏的主因,只要从日本人身上找找务实的意志品质就够了。有人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做了比较,说是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这种比较虽不免失之极端,但毕竟把“嘴皮子”与“实干家”的实际差距彰显得很淋漓。奇怪的是,我们天天也在批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怎么这种人会越批评越多呢?一言以蔽之——口头上无限度地夸大精神的作用耗掉了我们太多本应该付诸行动的精力。
我们成天抱怨外国人爱挑中国人的毛病,却未曾听到哪个外国人挑剔过中国人的说话能力。这就说明,中国人的“嘴功”足可以堪称世界一流。我们应该思考的恰恰是,在屡屡占尽“嘴上风光”的同时,究竟什么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正在与我们互为背离:一是实干;二是自律。眼下,用于激励我们精神的标语、口号、讲话已经享用不完了,甚至很多人的脑子都装不下了,都该往外“溢水”了。而事实上由惰性所撑扶着的虚伪和他律却被“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的光环长时期地罩住,从而导致了实干与自律的意志品质难以得到根本上的提升。
既然老百姓都在口口相传中国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就说明我们国民自律性差这个现实已无法回避。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坚持不懈地扫黄打非”下图书市场超常的乱;我们面对的是“药品价格监督下调”下的药品市场的乱;我们面对的是京津塘高速的超车道长年以来一直由低速行驶的大货车霸着道的乱;我们面对的是人人高喊“环保”却家家使用超指标高分贝噪音和振动器械装修的乱……这么多的“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少点口号与空话,而在依法监督与督导实干方面多点理性投入呢?
请别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欧洲“大陆系”出台的同时,与此相配的是大批环环相管的监管警察。也就是说,连监管者都别想从被管者身上捞什么稻草。欧洲人今天的自律,就像他们的艾菲尔铁塔一样,不是用空话、大话、套话堆出来的,而是用时间和实干历练出来的。
基于如上忧患,我为自己将要捭阖的稿子定了一个基调——管好你的嘴!
我极力推崇以知识储量为根,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多多地出现在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诸多阶层、诸多场所。这不但是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增强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的重要砝码。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不会因为“众人皆口才”而兴旺,倒是因为人人都把成就自己的“嘴功”当做重于一切的成功路径,而使得无处不在的大话、空话、假话、废话、套话成为这个集体、这个国家,乃至这个民族诚信建设的累赘。想到此,我心存忧患却无力解忧,无奈之中只得冒昧地向读界推荐《管好你的嘴》。我深知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
是为序!
秦林
2004年9月28日于北京分司厅
………………………………………
张嘴即来……此乃人之痼疾也
………………………………………
许久以来,我一直被一种现象所困扰:随着人们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自觉实干的意志品质却呈相应的下降之势。在这样情形下,不少人还在不遗余力地强调着说话与口才对人际沟通的主导作用,而不去关注一下自己每天在废话上浪费了多少时间。于是我就要问了:“好口才”对提升社会实绩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也许,“说话”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如果光靠“说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话,我看这个社会早就不存在问题了。而如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中,有多少恰恰是因为“说话”而引起的呢?如此看来,话说得越多未必就越好。古人训诫中的“慎言”,其意就是告诫那些平素逢事未思先语的好“嘴痒”者应该管好自己的嘴,谨防言多了祸从口出。沿着这个话题,我就要谈谈关于“嘴痒”之害了。
其实“嘴痒”当属人的一种痼疾,因为是人总要说话,说话总不能时时都遵循着鞍前马后、秩序井然那般中规中矩,也不可能每说一句话前都要先看看他人的脸色后再娓娓道来,若是都按照拿捏说话的准则,那么人类所有的语言就都将不再是语言,而是歌唱了。
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得像歌唱那般动听,还因为有太多的话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