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管好你的嘴 >

第29章

管好你的嘴-第29章

小说: 管好你的嘴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关键时刻可以玩些语言小花招(1)
………………………………………


  花招不是绝招。无论在何种场合和任何人对话,人们对成功者充其量也只称其有巧言妙语之类,而不能恭之以有“绝”。因为语言本身是活的,所以说话是没有绝招的。即使世界上最著名的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所出版的任何一本书中,也未曾把自己的观点吹成是“绝招”。我更不敢轻用“绝招”,因为“绝招”这个词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乱用了会误人子弟。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因而不可能会有事先被固定好的格式。所谓“会说话”,并不是掌握了什么绝招,而是深谙因人而异、“随话而变”的机巧——也就是我所要谈到的“小花招”。
  如果在关键时刻没有耍点语言小花招的本事,是不能真正地管好自己的嘴的。所谓小花招,并不是教你如何与他人诡辩,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挖苦他人,而是教你如何用智慧的语言去摆脱来自职场的各种语言陷阱。发生在职场上的语言陷阱数不胜数,很多人陷入此种困境后无力自拔,要么撒泼,要么沉默,要么失去理智以拳相向,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为你吃了一回亏后,很可能会被一些不怀好意者认为你好欺负,以至以你做“乐子”的语言陷阱会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你将如何是好?
  依我之见,为避免可能的语言陷阱在你身上重复发生,最好自己要常备一些有针对性的小花招,这样你掉入陷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减少。以下我举数例,仅供参考。
  巧转话锋正如人不会十全十美一样,口才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每回都成为赢家。俗话说,马也有失蹄之时。语失、口误,这是在职场中常常会碰到的事,有的人遇到诘难时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碰到这类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以调侃方式巧转话锋。就是在和对方对话中对一些看似简单却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动脑筋,急转弯”手法进行似是而非的迂回性的语言应对。
  运用巧转话锋术,可以使你从窘态中得以自我解脱,即使遇到一些难题让你无法作答,你也可以巧换话题,分散和瓦解对方的注意力和攻击力。
  有一个旅行社导游带团到某一历史名城参观。游客问:“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城市吗?”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灵机一动,非常机敏地耍了个小花招,说:“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旅游团的成员哈哈大笑。
  身为一个导游,陪同参观团参观古城,却连古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这本来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但这位导游却耍了个语言小花招,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他巧转话锋的智慧。
  多说好话我们曾听到有些人发出类似的感慨:在职场说话不能说得太绝,说得太绝,没了余地,那是给自己断了后路。说话留点余地,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要改口也就不那么困难了。当你忘乎所以地只顾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时,可别忘了身边随时会有人听了心里不平衡而站出来向你发难。假如你在吹完自己后,再为迎合对方的求衡心理而顺便捧对方几句,你就容易过关。
  某公司经理习惯于别人称他为“头儿”。一天,公司招来一位新雇员,他对这位新雇员训话时说道:“在公司里我是头儿,所以,你以后只管叫我‘头儿’即可。”他只管说得痛快,不料,平常极少出现在公司的董事长偏巧在这个时候走进办公室里来,他显然觉得有些“不对味”。
  此时,这位新雇员也不识好歹地将他一军。问道:“你是头儿,那么你还有上级吗?”经理看看董事长,又看看雇员,立即改口道:“当然有啦,那就是头儿的脖子——董事长!”
  新雇员这才附和:“当头需要转动的时候,它确实是必须服从脖子啊。”
  这个例子中的经理初衷是为了吹嘘自己。如果不遇到别的因素的干扰,他的吹嘘自然没有改口的必要,可他却偏偏遇到了比自己还要厉害的董事长。为了不使自己丢尽脸面,又能让上司心满意足,他采用吹此又捧彼的语言小花招,至少在当时他还是圆满收场了。王顾左右在职场遇上难以解答的事经常会碰到,甚至有时候还会让你猝不及防。而这时候,你明知问题本身就是陷阱,你该做什么选择呢?耍耍小花招吧——王顾左右而言他。
  某公司市场助理朱小姐遇到老板这样的问话:“你觉得薪水够用吗?”她不知老板的用意何在,于是张嘴就是一句“慌不择舌”的真话:“我不敢说不够用……”
  身处市场、公关这种花钱的部门,老板自然会担心你大手大脚。他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是在“考验”你的理财观。
  有些老板喜欢听手下说薪水不够,因为他以为抓住了你的“软肋”,对你施以小恩小惠你就会甘当座前走狗。但有的老板则会由此想开去:“不对嘛,一个小姑娘,开销这么大?花自己的钱都这样,花公司的钱不就更……”这个朱小姐事后颇有感触地说:“遇到此类事,最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以谬制谬使用这种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大逆不道,但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使得许多经典性的说教沦于迂腐,甚至已经变得无甚意义。行使职场的职权进行语言上的类比制谬,盖因对方无理挑事而不得以而为之。恰当地抓住对方语言的破绽,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这种即时的以谬制谬术只要用得贴切入理,不应受太多非议。


………………………………………
关键时刻可以玩些语言小花招(2)
………………………………………


  某城市汽车站候车室内,有个男青年一口飞痰吐在洁白的墙壁上,车站管理员见状,便上前指责说:“喂,同志,‘请勿随地吐痰’的标语你看到了吗?”那青年道:“看到了,但我的痰是吐在墙上,不是吐在地上啊。”管理员说:“照你这种说法,那么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了,因为衣服也不是地上啊。”男青年哑口无言。
  对于这样的青年,你和他讲道理显然是徒劳的,你耍个小花招,借对方的荒唐逻辑来以谬制谬,即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推导出“有痰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的同样“正确”的结论,从而准确而有力地驳倒对方诡辩的逻辑。


………………………………………
跳槽了,给老团队多留点口德
………………………………………


  就像一个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好事,但只要有一个坏事缠身,就足以毁掉他一生所做的所有好事一样,一个口德差的人,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这个社会都不会给他提供理想的栖身之地,而他自己也就像一个“魔”——永远融不进这个社会。
  传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一个新来的和尚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他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所说的“魔”,就是指新和尚心里有没完没了的抱怨,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这种“魔”一旦生成,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越长,他就会越不满,及至最后只能离开。
  类似于如上那个新和尚的人在当今职场中真不少见。由于这种人抱怨成性,且不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这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在职场里有所作为。他们有一张封不住的嘴,天天都在发牢骚、讲怪话,无论走到何处,都会觉得别人欠自己的太多,社会欠自己的太多,因此他们脑子里的“魔”便会不分人前人后地从那该死的嘴里往外窜。更糟糕的是,他们每到一个新的团队总是要对老团队不留口德,对老团队上上下下指指谪谪、说三道四,以此来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但凡跳槽者,都应该给自己跳槽一个充分的理由:为什么要跳槽?为什么要离开原单位?这是一个职业者离开A团队而应聘于B团队时常常要面临的答卷。招聘者问这类问题,无非是想借此来了解你在原单位的表现、人际关系等。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明智的人会说一些原单位在机制、产品等方面的局限性,或自己岗位工作的局限性;但最忌讳的就是一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就管不住自己的嘴,滔滔不绝地把原单位说得一塌糊涂,通过贬低别人来反衬自己,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跳槽而来的员工时,都增加了询问原来单位情况的题目。其目的有三:
  一是考察跳槽者对新公司能否认忠诚,而这种忠诚的态度往往能从应聘者对原单位的评价中侧面地反映出来。招聘单位显然对那些过河拆桥的跳槽者怀有戒心:今天你为了新工作可以把原单位说得一无是处,谁能保证明天你不会把新的单位也骂得体无完肤呢?
  二是考察跳槽者在对原单位评价时带有多少个人情绪的色彩。当这种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时,极可能成为一种为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而进行不留口德的语言攻击。招聘者敢录用你吗?
  三是基于重要岗位重要人员的跳槽者,新公司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渠道来了解其在原单位的表现。当你的攻击传到原单位后,那么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即使你有幸被新单位吸纳,如果你对原单位管理层某某人留下的反感仍耿耿于怀,这样形成的一道心理阴影同样会像着了“魔”似的影响你在新单位的为人处事。
  有一个女青年凭着一副秀丽的外表成功跳槽到B单位,和她同科室的一位“同类”不但不欺生,而且还主动地上前问她:跳槽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长吁一口气说:“我暂时还谈不上什么愿望,我跳槽的原因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