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在冰冻条件下碾磨成泥,加入盐溶液,提取5毫升,给除去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定时分析尿糖,这条狗尿糖恢复正常,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班廷从实验的初步成功中受到鼓舞,于是要求扩大实验规模。麦克劳德又选派了自己的助手科利普参加了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了麦克劳德的方案,用乙醇提取胰腺。麦克劳德进一步提出了使用空气挥发法将提取物中的乙醇挥发以达到浓缩有效成分的目的。1922年1月,他们利用提取物为一名14岁的患者首次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1922年2月,胰岛素投入批量生产。
由于这一重要发现,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荣获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之后,班廷将自己所获奖金的一半分给了贝斯特,麦克劳德将自己所获奖金的一半分给了科利普。
制服病毒的法宝——干扰素
1957年,艾萨克斯和林登曼这两位科学家发现,当任何一种病毒感染生物体时,生物的组织细胞会产生一种“法宝”来干扰病毒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抵抗病毒和消灭病毒的目的,因而,艾萨克斯和林登曼把它取名为干扰素。
那么,干扰素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抵抗病毒的呢?
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才初步搞清这些问题。
原来,生物体的干扰素都是由不同氨基酸按一定数目和排列次序组成的蛋白质。目前,科学家已使用一种“手术刀”——切割酶,把它切成一段一段,并用蛋白质分析序列器测定它的氨基酸联结方式,证明它的分子量在1万到3万之间,由约500个氨基酸分子组成。
干扰素神通广大,能制服多种病毒。临床试验证明,它对感冒、肺炎、麻疹、狂犬并出血热等防不胜防的疾病都有特殊的效力。例如,干扰素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治愈率达98%,治疗水痘病治愈率可达99。9%,功效大,时间快,可谓药到病除。
干扰素为什么能置病毒于死地呢?
当人体细胞接到病毒入侵告急信息时,细胞就发布紧急命令,放出干扰素这个法宝。干扰素便附到病毒的身上,在病毒体内产生两种对病毒不利的酶。一种酶会将磷酸盐引入病毒,使病毒无法进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另一种酶会对病毒核酸(DNA和RNA)起瓦解作用,使病毒失去传宗接代的能力。
这样,双管齐下,病毒只得乖乖“投降”。
此外,干扰素还有加强人体内专门吃癌细胞的天然吞噬细胞的能力,据临床证明,干扰素对骨癌、淋巴癌等十多种癌症都有治疗效果。
可是,直到现在干扰素的应用还不很普遍。这是由于价格和提纯方法等原因造成的。60年代前,干扰素靠人血提取,仅提取100毫克干扰素,就需3万升人血。这样昂贵的代价,使干扰素无法得到普遍应用。70年代后,虽然可用生物化学办法来制取干扰素,即用人工先合成能表达干扰素的基因,放到大肠杆菌等细菌内,让细菌源源不断地制造干扰素。但是,用这个方法制得的干扰素,杂质很多,提纯又困难。所以,迄今干扰素的应用远不如抗生素那样普遍。美国约翰逊公司准备在太空创办第一个生产干扰素的工厂,利用那里无重力、无污染的特点,为人类生产更多合格的干扰素。
今天,科学家已发现三大类干扰素:第一类叫α——干扰素,它是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第二类叫β——干扰素,由结缔组织中纤维细胞产生,也称纤维细胞干扰素,也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第三类叫γ——干扰素,由T淋巴细胞产生,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以γ——干扰素对抗病毒本领最大,故又有免疫干扰素的称号。
对于干扰素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久前,我国科学家从鸡瘟新城病毒诱生人脐带血白细胞中提取干扰素信使RNA,经反转录成互补DNA,由此重组DNA,生产出大量干扰素,获得世界好评。
干扰素前程似锦,预计2000年后,它将像抗生素那样驰骋在医学领域。
奎宁的发现与制取
奎宁是存在于金鸡纳树皮中的生物碱,对于治疗疟疾有特殊的疗效。金鸡纳树生长在拉丁美洲。在17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生活在拉丁美洲的人们常因蚊子的传播倍受疟疾病的折磨。当时,美国耶稣会的一个传教士,发现了金鸡纳树皮有治疟疾的作用,虽然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但退烧效果是其他方法难以相比的。因此,当地人很快就把金鸡纳树皮信奉成一种万应灵药,并称之为“耶稣会的皮”。这种治病方法在17世纪40年代传入欧洲,金鸡纳树皮的医疗价值迅速引起欧洲许多医学家的重视。
1820年,法国药剂师佩尔蒂埃和卡芳杜经过长时期的试验,终于在金鸡纳树皮中离析出一种生物碱,就是奎宁。奎宁的人工制取成功,对于人类征服疟疾具有重大意义。1836年,法国军队在征服阿尔及利亚之初,疟疾的流行成为法军行动的一大障碍。法国军医马约放弃了限制饮食和放血等传统的治疗措施,采用奎宁作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保证了法军的人员健康。20世纪初,奥地利有些地区疟病流行,耀雷格奔赴病区,用奎宁治疗后收到了显著效果。奎宁从引入西方医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0年间,是唯一有效的抗疟药。1944年,随着化学合成的发展,奎宁在实验室合成成功。
华佗与麻沸散
华佗(约141——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外科学家。华佗年轻时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针灸等,尤擅长外科手术。
华佗为发展中国医药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创用酒内服“麻沸散”的全身麻醉术。最早在使用药物全麻的情况下,为病人施行手术。他根据乌头、莨菪子、麻蕡、羊踯躅的功能和药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把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编为一组药方。经过反复实验证明,确有麻醉功效。华佗将这组药方取名为:麻沸散。华佗从醉酒不醒人事得到启发,手术前,将“麻沸散”和酒一起吞服,病人会很快地入睡。这是中国1700年前首创的麻醉术,也是世界外科麻醉学上的创举。
根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当疾病郁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与服药方法不能治愈时,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时,就可动手术。切开腹腔或背部,把“积聚”(病症)切除。如在胃肠,则切断胃肠,除去“疾秽”,清洗干净后缝合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即可愈合,一月恢复正常。史书记述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胃肠吻合等大手术。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的医生在金创、痈疽、骨科等手术治疗和麻醉药使用方面有所发展,然而都是在华佗的启发下发展的,所以后世的医生尊华佗为中国外科的始祖。华佗发明的麻醉剂,还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西欧的《世界药学史》鲁化说:“阿拉伯医学家知用一种吸入的麻醉剂,恐从中国人学来,称为中国希波克拉底的华佗,很精通此种技术。”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生于苏格兰。1908年毕业于英国圣玛丽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学位。翌年,他又通过考试,成为皇家外科学会的正式会员。早在1906年,他就开始跟随当时英国著名传染病学家赖特从事传染病的预防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很多医学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莱明服兵役并从事创伤病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于1919年又回到了圣玛丽医院,重新开始了他的细菌研究工作。1922年,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不久,他与VD阿里森合作,在进行广泛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合写了一篇《关于在组织和分泌液中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溶解成分》的论文。
1928年夏季的一天,弗莱明正准备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时,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支被污染的培养皿上。细心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有一种来自空气中的绿色霉菌并已开始繁殖,而绿色霉菌的周围,原来生长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他把这一奇怪现象记录下来,并小心地将这种霉菌培养起来。他推断,这种霉菌一定产生了某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物质。
于是,他又和助手们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和实验性研究,均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弗莱明把这一重大发明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1929年英国皇家《实验病理季刊》上,并把这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命名为青霉素。由于当时埃尔利希的666正名声大噪,多马克的碘胺也举世瞩目,加之弗莱明的实验还没有完结,青霉素还不能大量很快分离出来,所以他的发现被人们忽略了。
过了十多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佛洛理和德国化学家钱恩合作,又提取了青霉素并肯定了其治疗价值,这才使这种抗菌素在医学界得到承认。1944年,医用青霉素正式问世,被广泛运用医疗。青霉素的发现与研制成功成为医学史上的一项奇迹。1945年,弗莱明与佛洛理和钱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斯匹林的首次制取
阿斯匹林是治疗发烧和偏头痛的速效化学药物,其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医疗用途在古代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医书对柳树和菊花的配方,以及其功能的研究有多次记载。在希波克拉底医学时代,人们从柳树和绣线菊中提取水杨酸已很普遍。
1853年,法国人热拉尔首次在试验室中直接制取了阿斯匹林药剂,并创造了利用化学合成制取阿斯匹林的方法,为大规模生产阿斯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