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14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4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 
  土地是指可供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利用的岩石、地形、土壤、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又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只要合理地使用和保护,就能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产品。 
  水资源 
  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是一切生命赖以存活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当前,水资源已日益发展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水资源现状如何?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水资源具有循环性、有限性、不均匀性、多变性和多用性以及利弊两重性等特点。我国的水资源除了上述水资源的一般特性外,本身还有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特征:第一,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量不多。据初步估计,我国多年河川平均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51912亿立方米)、前苏联(47140亿立方米)、加拿大(31220亿立方米)、美国(2970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但是,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仅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第84位,是加拿大的1/50,巴西的1/15,美国的1/5,也低于大多数国家。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水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就亩均水量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较大,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2。 
  第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水土配合不协调,供需矛盾较大。总的分布大势是:东多西少,南丰北欠。水资源在地区分配上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内外流域方面。我国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年径流量却占全国径流总量的95。45%;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6。3%,而年径流量却只占全国总量的4。55%。在外流流域中,又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更为集中,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83。46%,其中长江流域即约占全国总量的37。83%。而长江以北,包括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耕地占全国50%,而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0%,其中黄淮海平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3。8%,人均水量仅为530立方米,而耕地却有3。4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水资源在地区分配上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南方水多而有余,北方除东北东部地区由于干燥度小(一般小于1),缺水不多外,其余广大地区缺水现象相当普遍,而尤以华北平原最为严重。 
  第三,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不均衡。首先表现为季节上的分配不均匀。 
  我国6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夏秋三四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尤其是东北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集中于7~8两个月的降水,可多达70%以上,有些地区降水甚至集中于几次暴雨中;而春季又干旱之极。因此,夏季丰水,冬季枯水,冬夏径流量相差悬殊。其次表现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及其有连续几年少雨和连续几年多雨的变化周期。如黄淮海地区平均每10年中,最大的年降水量可为正常年降水量的1。4~1。5倍,而最小的年降水量约为正常年降水量的50~60%,最大量与最小量的比值为2。2~2。9倍。水资源在年内年际分配上的不平衡,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雨季和丰水年往往暴雨倾泻,江河涨满,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过剩,大量的水资源不仅不能被利用,反而容易酿成水灾,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旱季或少水年,烈日炎炎,赤地千里,河湖干涸,干旱缺水的矛盾十分尖锐,常导致大范围的不同程度的旱灾。 
  长江与黄河 
  长江,横卧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条银色巨龙,其流程、流域面积、水量、水能、航运无不列居全国首位,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长江横贯中国中部,流经10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其众多的支流分别穿过6个盛自治区,全流域广达16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长江流域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拥有全国1/3的人口(3。6亿),1/4的耕地(3。7亿亩),40%的粮食产量(1。5亿吨),为国家创造40%的国民生产总值。 
  长江地处湿润地区,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水量极其丰富。全河年径流量10,500亿立方米,是欧洲最大的伏尔加河的4倍,是黄河水量的17倍,占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7%,位居世界第3位。 
  水量充足的长江干流和700多条大小支流,以及沿河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交织成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运网,不仅为流域内矿产的运输、商品的交换以及人民生活的交通需要,开辟了最廉价的运输形式,而且沟通了沿海与内地,长江流域与全国及大陆与海外的交通,成为我国东西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物资交流的最主要航道。 
  长江干支流蕴藏水能2。6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2。5%,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的总和。 
  长江虽然是一条自然条件优越的“黄金水道”,但夏秋汛期水患威胁很大。总长3600公里的江防大堤,1949年前三年两决。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祸及川鄂湘赣苏皖6省,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2800万人受灾,14。5万人丧命。建国以来,江堤不断加高培厚,最险的荆江大堤高出特大洪水位2米。 
  沙市——武汉若干悬河段,堤内江水高于市区7~14米,大堤一旦溃决,后果不堪设想。进一步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仍然是消除长江水患的紧迫任务。 
  黄河,一条金黄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中原大地之上。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入海的滚滚黄浪,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是我国第2大河,也是世界第5长河。 
  黄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有3亿多亩耕地,1。2亿人口,干流引黄灌溉6800万亩。蕴藏水能2800万千瓦,已建成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387万千瓦,水库总容积300多亿立方米。 
  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同时也带来了无数次的灾难。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前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多次,较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有6次,洪水在北到海河,南到淮河乃至苏北地区,纵横约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历史上制造了难以计数的惨痛悲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工作,结束了“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保障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定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降洪伏旱”的愿望。虽然根治黄河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几千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带给我们的灾难,必将在黄河流域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彻底的改观。 
  湖泊 
  湖泊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淡水资源。我国淡水湖总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淡水总储量近3000亿立方米,加上水库淡水贮量,全部淡水总储量达7300亿立方米。它们不仅在调节河川径流、削减洪峰、补充流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人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一项重要资源。我国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总蓄水量540亿立方米以上,是长江年径流量的5。5%,淮河年径流量的1。54倍。 
  这些巨量的淡水资源极大地支援了湖区周围的工农业发展。 
  湖泊运输是我国水运事业中的重要方面军。我国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湖荡星罗棋布,港汊纵横交织,水上运输十分便利。我国五大淡水湖沟通江淮干支流,水面宽阔,是江淮水运网中的航运枢纽。 
  冰川 
  高寒地区的降雪长年不化,一层层积压,凝结为冰层,当达到一定厚度后,在一定压力下缓缓地向下滑动,从而形成冰川。我国是世界中纬度地区冰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累计冰川43000条,面积5。87万亿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40%,冰川储水量5。2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河流两年的总流量! 
  我国冰川集中分布在东经102°以西的高山和极高山地区。据粗略估计,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4,000平方公里。其中,天山山地的冰川面积约占全国的21。7%,主要分布在汗腾格里山和哈雷克套山地区。汗腾格里峰周围有冰川829条,总面积3850平方公里。在该峰南侧,子午山以南的南依诺勒切克冰川,长39公里,是天山第一大冰川。其余著名的冰川还有土格别里齐冰川,长37。8公里;托木尔冰川,长37。5公里;木札特冰川,长36。2公里。我国冰川集中分布的又一地区是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约占全国的78。2%,占世界山岳冰川的9。5%,也是全球最大的山岳冰川区。昆仑山号称“冰川窝”,其中玉龙冰川全长30。5公里,下端延展至海拔4200米处,是昆仑山脉最大冰川。昆仑山的慕士塔格山,山顶圆浑,冰川覆盖顶部成帽状平顶冰川,冰舌四射,最大冰川10~20公里。 
  广泛分布的冰川蓄积着珍贵的溪水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固体水库”。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绒布冰川,储水量多至160亿立方米,可以填满3个太湖。 
  我国冰川每年融水400亿立方米,等于淮河一年的径流量。 
  涌动的地下水 
  埋藏于地面以下的水叫做地下水。地下水同地表水、大气降水等共同组成地球的水圈,是大自然水循环的一部分。 
  我国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国多年平均储量约8000亿立方米(不包括西藏地区和台湾),相当于河川年径流量的1/3。其中3000多亿立方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