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横贯中南部,其支脉伸入南欧三大半岛。上述地形结构特点,利于盛行西风长驱直入,扩大了大西洋对内陆的影响。与亚洲和北美洲同纬度地区相比,欧洲冬季温和,夏季比较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适中,以秋季降水为主,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没有大片沙漠区的洲。
欧洲气候类型组成相对比较单一,缺失热带气候类型,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其中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南欧的地中海型气候不仅特征典型,而且分布范围也远远超过世界各大洲的同类型气候区。
受大陆面积较小和轮廓破碎的限制,全洲大河不多,但河网均匀密集,分别注入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黑海、里海,水量丰富,年变化较校大致由东欧平原北部的冰碛丘陵、中欧块状山地和阿尔卑斯山脉组成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大陆总分水岭,把全洲的河流分成北冰洋—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地中海—黑海流域系统、里海内陆流域系统两大部分。与其他大洲不同,该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并不分布在外流区,而是流贯于东欧平原、属里海内陆流域系统的伏尔加河,这使海洋性显著、气候湿润的欧洲也存在一定比率的内流区(约占全洲面积1/6)。外流区主要河流有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等。欧洲与北美洲同为世界上多湖的大陆,集中分布在北欧和阿尔卑斯山区,且以冰川成因的淡水湖为主,但就湖群规模和面积而言,欧洲远逊于北美洲。
森林景观在全洲占绝对优势,尤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及其相应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广,地中海型的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也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意义。顺应水热条件按纬度南北分异的总趋势,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自北向南按以下序列更替:苔原—冰沼土、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针阔混交林—生草灰化土、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和淋溶黑钙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半荒漠—淡栗钙土。这种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格局在东欧平原更为明显。另一方面,顺应自西向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加的趋势,上述地带性结构也受到一定干扰和偏离,具体表现在针阔混交林带和阔叶林带西宽东窄,以至尖灭;针叶林带却西窄东宽,与亚洲北部的针叶林带衔接;森林草原、草原和半荒漠带偏居于该洲的东南部。
总之,与亚洲相比,欧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显示了类型组成的相对单一性、突出的温带海洋性和地带性分异占主导地位等独特性。
北美洲
北美洲也是北半球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大陆,北宽南窄,主要属于中高纬度带,在气候的大陆性和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堪与亚洲相匹。但是,北美洲面积较小,低纬度地带范围狭窄,滨临两洋,特别是地形结构别具一格,这使它在地理环境的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洲大陆明显分为三大地形纵列带:1。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山系宽广,高度很大,地形复杂。
2。久经侵蚀、中等高度、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高地列于大陆东部。
3。介于上述两带之间,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琴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中部平原。
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本大陆气候、水系以及土壤、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广大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多以夏雨为主。但是,北美洲无论在气温变化的极端性或是夏雨集中和冬季干旱的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北美洲拥有从寒带到热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在类型的多样性方面与亚洲不相上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北美洲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拥有亚洲所缺失的极地冰原气候和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但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从总体来看,北美洲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最广,合占全洲总面积一半以上。
在地形结构制约和气候影响下,河网分布以及水系发育规模和程度方面所显示的地域分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外流区占绝对优势,与内流区对比悬殊,若不计冰封的格陵兰岛,分别占全洲面积的96。7%和3。3%。外流区的大河多数发源于大陆的主要分水岭落基山,它与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和中北部冰碛区,共同构成略呈H型的分水岭格局,河流流向“南辕北辙”,“东西扬镳”,各大流域系统对比明显。其中中南部墨西哥湾流域系统是北美洲河网稠密的水文区,拥有以全洲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庞大水系,平原广阔,降水丰富,迳流汇聚,发育历史较久,大部分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大冰期后又接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汇入,更加强了整个水系的发展。
西部的育空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格兰德河(布拉沃河)等较大水系,大部分流经山间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峡谷和激流,水系发育表现一定的年轻性。北冰洋流域系统拥有全洲第二长河马更些河。北美洲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以多大湖群和属冰川成因著称,北部呈弧状排列的大熊湖、大奴湖、温尼伯湖、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湖带和淡水湖群。
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大致以西经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多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
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以温带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南美洲
南美洲的纬度位置、大陆形状和轮廓等方面与非洲比较相似,决定了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也均以热带类型为主。该洲北部面积宽广,并受赤道横贯,但除西北端以狭窄的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外,四周环洋,占全洲大部分面积的北部位于低纬地带,南部伸入温带纬度但面积缩窄;在地形结构方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纵贯西部,地域广阔的东部为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低平的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北而南分别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大西洋湿润气团可以深入内陆。因此,南美洲地理环境以温暖湿润为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温暖的大陆,气温年较差很校除山地外,全洲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纬40°以南的温带地区远比亚洲或北美洲同纬度地区温和;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为24~28℃,不如非洲或澳大利亚大陆炎热。
南美洲也是一个湿润的大陆,多雨面广,降水丰富,以夏雨为主。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0%,这个比率是世界其他大洲所不及的。
气候类型与植被—土壤类型中,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在全洲占主要地位。前者在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体现热带湿润的特性比较充分和典型;后者占全洲面积的比率最高,也是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的地区之一。与大陆的湿润性气候相对应的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主要限于南美洲西海岸,其范围远小于澳、非大陆。由于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热带以外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分布局限,还缺失水平地带的寒带类型。
偏居西岸、连绵高大的安第斯山,不仅本身表现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