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

第106章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06章

小说: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光的颜色。说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般情形。也有例外,如红海就是红色的,黄海就是黄色的,白海就是白色的,黑海就是黑色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红海的颜色之所以红,是由于那里的气候和环境非常适宜一种名叫“蓝绿藻”的植物生长繁殖,而蓝绿藻的颜色既不蓝也不绿,却是呈褐红色的。当细小的红色海藻,布满了整个红海的季节,人们航行进入这个海区,无论近看远望,映入眼帘的全是红色的,就连海风卷起的巨浪,也如红绸飘舞,那真美极了。 
  黄海的颜色是黄色的,是由于黄河曾经流入这里。黄河每年挟带16亿吨泥沙从三门峡一泻而下,这16亿吨泥沙相当整个长城的总量,这些泥沙流入海中,把大半个海陆架全染黄了,在人们眼里是一片黄,故称黄海。黄河虽已改道流入渤海,但黄海的称呼却保留至今。 
  白海地处苏联的西北部,属北冰洋的边缘海,气候异常寒冷,全年有200多天覆盖着冰雪。纵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光耀夺目,那真是地地道道的白海啊! 
  黑海是一个内陆海,四周被苏联、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所包围,仅在它的东北部和亚速海相连接,它的西南部经由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地中海相通,整个黑海几乎成了一个孤立的海盆。黑海的颜色,远望去的确是漆黑漆黑的,就像墨汁一样。但当你捧起一掬细看,与普通海水也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一样纯净、透明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黑海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流入,海中上层是淡水,下层是咸水。你捧起的水,是纯净透明的淡水,当然与普通水一样。上层水温较高,下层水温较低;上层没有盐分,密度较小,下层盐分较多,密度很大,上下层之间形成“密度跃层”,淡水盐水互不交换。又由于黑海200米以下,严重缺氧,长年的沉积物,大多已经腐解,黑古隆冬,阳光射进去,全被吸收,所以远远看去一片漆黑。 
  大海是平的吗?有一个专用术语叫“海平面”,事实上,即使撇开风浪潮汐诸因素,海也不可能是平的。因为地球是圆的。依附在地球表层的水也只能是圆的,但为什么还有“海平面”这个专门术语呢?因为人们对海上风浪造成的小的不平和依附地球成圆形的不平,都可以忽略不计,只就各处海水的平均高度来看,认为海是“平”的。海水的流动,跟江河不同,江河的水是高处往低处流,海流主要是风力的推动。我们讲某某山海拔多高,也就是超出海平面多高,这个“海平面”自然全世界都是同一个高度,不然就失去意义了。所以“海平面”这个术语还是管用的。 
  然而,随着近代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发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海并非平的,它和陆地一样有高低起伏,只是幅度较小,而且是在千公里的范围内逐渐变化的,单凭肉眼不易察觉出来。




岛屿是从哪里来的 
  一艘海轮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航行。突然,空中乌云密布,刮起了大风,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艘海轮在大海中颠簸,处境十分危险。船员们望着浩瀚的大海,一筹莫展。这时,船长在驾驶室的望远镜中看到了前方隐隐约约有一座岛屿,便加快速度,朝这岛屿驶去。当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时,这艘海轮已安全地停靠在这岛屿旁边,避免了一场灾难。 
  人们认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是看不到陆地的。其实,海员们会告诉我们,在大海中航行,时常会见到一些岛屿,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成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缀,给航海的人们带来一丝欣喜和安慰,有时,还能作为海轮的避风港呢。 
  也许你会问,这些岛屿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原来,海洋底下的地势和陆地上一样,也是高低不平的。那些岛屿就是海底中的突出部分,当它们的顶部比海平面高的时候,就伸出海平面而形成各种大小不一、高底不平的岛屿。当然,这种岛屿一般来说面积不大。 
  有的岛屿原来是大陆的一部分,因为地壳运动发生变化,在岛屿与大陆之间形成了断裂地带,它们的中间部分深陷下去变成了海洋,于是就把大陆与岛屿分开,成了隔海相望的两块陆地了。如我国的台湾省和海南岛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由于地壳运动,大陆地面有的会产生一条很大的裂缝,地底下的一些物质从裂缝中拼命挤出来,把裂缝进一步撑开,造成新的海底。那些分裂出去的陆地碎块留在海洋中,就形成了岛屿。世界上著名的格陵兰大岛,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海洋中,还有许多岛屿原来并不是陆地,而是海底火山喷出的堆积物造成的,如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就是一例。还有一些生存在大海中的珊瑚虫,它们也能参与海洋中岛屿的“建设”呢。珊瑚虫虽然很小很小,但是无数条珊瑚虫聚在一起,它们的作用便大大地加强了。而且,它们能分泌出一种像石灰一样的东西,造成各种形态的珊瑚树。虽然有时会被海浪冲掉一部分,但是它们的繁殖很快,能形成密密的“丛林”。这种“丛林”往往是建筑在石质的海底,加上不断有其他生物的躯壳、骨骼在“丛林”上堆积,日积月累,这种建筑物终于变成突出海面的礁石和岛屿。你可不要小看了它们,有时这种小岛还可作为轻型飞机和轮船的基地呢。像澳大利亚东北岸边的珊瑚岛,全长竟有2000多千米,颇为壮观,真是大海中的奇妙美景。




珊瑚岛怎么会失踪 
  最近几年,在南太平洋的珊瑚海中经常发生珊瑚岛神秘失踪的情况。有的珊瑚岛就此变得无影无踪,仿佛彻底消失了;有的珊瑚岛却“搬了家”,跑到别的地方去落户。这种奇怪的现象似乎只应该出现在一些惊险小说或科幻作品中,然而现在却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于是,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我们知道,珊瑚岛是以珊瑚石为基质构成的岛,它十分牢固,一般是不可能被海浪冲毁的。科学家认为,只有强烈的海底地震或海啸引起海底地形的变化,才有可能使珊瑚岛消失或“搬家”。可是,经过实地调查,在那些珊瑚岛失踪的时候,附近海域并没有发生过地震或海啸。显然,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仍然无法揭开珊瑚岛失踪之谜。 
  后来,澳大利亚的几位科学家在一个珊瑚岛旁偶然捉到一种怪鱼。那鱼的形状有点像飞碟,即如同一个大圆盘,直径达1米左右。鱼的周身长有16条锐利的爪子,名称叫做“星鱼”。星鱼的爪子是取食的工具,上面布满毒刺,能放出一种液汁。这种液汁呈酸性,具有软化骨石的功能,既可以软化食物,也可用来防御敌人。星鱼游动时像一只飞转的盘子,所以人们又叫它“水中飞碟”。 
  这种星鱼有一个奇怪的特性,那就是专爱吃珊瑚,胃口还特别大。一条成年星鱼一天一夜竟然可以吃掉2立方米的珊瑚礁,食量之大简直使专家们也大惑不解。同时这些鱼往往是群居的,又喜欢竞争吃食。当它们成千上万条的群体争食时,一些小的珊瑚岛要不了多少时间便会被它们吞食干净。即使是一些较大的珊瑚岛,被成群的星鱼反复咬过后,岛体结构遭到很大破坏,于是就可能被海浪冲到别的地方,遇到礁石或浅的地方重新搁浅生根。这样,科学家们便揭开了珊瑚岛神秘失踪的奥秘:这都是星鱼——水中飞碟在作怪呀! 
  澳大利亚悉尼海洋研究所的帕尔斯教授说,他过去看到一些船长、水手关于南太平洋珊瑚岛失踪或“搬家”的记述时,总认为这是他们的错觉或“迷信”。现在看来,自然界中确有不少表面上看来“无可理喻”的现象,实际上却很值得人们去探究一番哩。




海底是怎样的 
  科学家向我们描叙的海底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大陆周围有一条浅的海边,平缓地向海中延伸到200米水深处,坡度骤然增大,海洋深度从200米急增到2500米。这一段海底叫大陆架;海底坡度急增、变得陡峻的海底叫大陆坡。从大陆坡再向深处去,是广阔的深水洋底,深度在2500米~6000米之间,它是一个巨大的像面盆似的洼地,所以,也叫洋盆。 
  在洋盆中,像陆地上一样,有一望无际的深海平原,有深海丘陵,有孤立的、高度在1000米左右的海山。最为壮观的是,在洋盆的中部耸立着水下山脉,四大洋都有,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大洋中脊。四大洋中的大洋中脊首尾相连,全长有6万多公里,几乎可以绕地球赤道1周半以上。大洋中脊的中央有一道宽40~50千米、深1~3千米的中央裂谷。在洋盆的边缘有深邃的海沟,它是深陷在海底的长而狭的洼地,深度在6000米以上,呈“V”字。海沟是海底的最深处,常与高翘的海岛相伴,形影不离。 
  在太平洋里有一奇特的景观,从远处望去,它们好像是一片被砍伐过的森林,到处留着一个个高低不平的树墩。当我们来到它们上面,俯视这一切时,就像坐在一架客机里,鸟瞰着南美河塘中的大王莲;再近一点看去,啊!实在太妙了,它们又活像一座座华丽的大型舞池。。这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曾经露出海面。后来由于海浪的作用,山的顶部逐渐被冲蚀、磨平,再陷入海中成了现在这种奇观。




海洋之宝海水中的“宝” 水(海水淡化)
  海洋是水的王国,偌大的地球,70。8%的面积被水占领了,海水总体积是13。7亿立方公里。所以水是形成海洋的第一要素,没有水便没有海洋。水本身就是“宝”,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宝库”。据测量,这13。7亿立方公里的水中,含镁1800万亿吨,钾500万亿吨,碘930亿吨,铷1900亿吨,银5亿吨,金1000万吨,铀200亿吨。。如果把海水中的氘(dāo重氢)氚(chuān超重氢)所蕴藏的能量,折算成石油,那么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