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自我论 >

第39章

自我论-第39章

小说: 自我论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沮丧的是,我自己根本无法判断,这些印象中哪些是我真正记得的,哪些是我童年时代事后听来的,而我所

…… 221

    612自 我 论

    以认为是我记得的,其实只是记住了别人讲述给我的。“

    ①

    除了回忆的“躲避”和回溯往事时会“加进”后来的印象这两种困难之外,还有第三个困难,那就是:记得自己的印象还不等于记得感受这些印象时的自己。

    童年的一切反映,无论是自传还是小说,都包含着以后的年龄经验的投影,因而只能用批判的态度看待它们。

    对认知过程的理论解释有助于克服这些困难。根据这种解释,自我意识的发生同行为自我调节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相应地具有一种特定类型的信息过程。

    第一类信息由感觉构成,第二类信息由知觉构成,第三类信息由意识构成。所谓意识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感觉和知觉的多种个体模态的信息,形成对系统本身状况及其环境状况的统一的多维观念,这种观念同关于记忆和机体需要的信息整合,而机体的需要则产生情绪反应和使机体适应环境的行为程序。”

    ②意识的出现以及根据个体先前经验构成的前意识感觉和知觉的整合,使第四类信息——主观经验成为可能和必要。主观经验就是把相继产生的知觉、回忆、情绪和行动等重断组合成统一的、合乎逻辑的事件或有始有终的体验。

    ①《科瓦列夫斯卡娅选集》,莫斯科,1982,第27页。

    ②约翰,E。

    R。

    :《意识的模式》,载施威茨,G。

    和夏皮罗,D。

    编:《意识和自我调节研究成果》一书,纽约—伦敦,1976,第1卷,第1—50页;并见杜布罗夫斯基,。。和切尔诺斯维托夫,E。

    B。

    :《主观实在性V U分析(价值与意义侧面)

    》,载《哲学问题》,1979年第3期,第57—60页。

…… 222

    自 我 论712

    随着主观经验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越益增大,便形成了个体的历史——关于一连串小事的记忆。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第五类信息——“自我性”

    或“自我”

    ,作为长期记忆的结果。

    长期记忆仿佛是记录个体主观体验的一篇大事记。而作为“自我”发挥作用的必然后果,同时又作为“自我”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的第六类信息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根据他的既往生活体验史,特别是既往生活体验史的最稳定特征对其主观经验的解释。根据以往经验解释现时的,眼前的意识内容,可以大大巩固低级层次的信息,强化对其它重要生活体验的回忆,进而又强化对这种信息进行经常的、有目的性的寻求。换句话说,也就是进入一种特殊的、以主体为客体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的各种认知过程,受到记忆容量、记忆方向、注意容量及其选择水平、语言发展等心理素质的制约。这些素质的进化同神经生理过程有关(例如,现有资料说明自我意识中枢同语言中枢一样,也位于大脑的左半球)。但是,“自我”所体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尽管是心理内部过程的产物,要想仅仅“自下而上地”即在自然科学对意识所作的描述范围内来了解这种主观现实的实质是根本不可能的。使个体开始有自我意识并能表现自己的主观性的那种心理过程,并不能使人解释它们的价值意义实质:主体究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他认为什么是自己的“自我性”

    ,他选择哪些自我实现方式?

    正如杜

…… 223

    812自 我 论

    布罗夫斯基强调指出的那样①,意识活动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双态性即同时反映属于“自我”

    (主体)的东西和属于“非我”(客体)的东西。但是,这道分水岭是相对的,“自我”和“非我”这两个模态只有互相对立才有意义。因此“自我”原则上具有主观内部性,这种主观内部性也扩及到“自我”的低级层次。

    从认识的角度看,反思的“自我”是一个等级结构。这个结构的高级层次只是在低级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和其它心理机能的发展并行不悖的。尽管这方面的科学资料还十分零散,但心理学家根据“自我”形象和其它认识功能的发展具有同型性②的原理,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说,兹分述如下:范畴(概念)的“自我”把个体所掌握的有关自己的全部信息加以整合,因此“自我性”发展水平越高,“自我”的信息基础也就越广泛。局部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演进总是先于范畴“自我”结构的变化。随着个人的发展,其自我知觉越来越精细化,而其整体的“自我”形象(即“自我观念”)则变得更加概括、稳定、具有内在一贯性。成年人不同于孩子,他善于把有关自己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加以整合,而把这些信息按等级排列组织起来后,他就可以更加自由地变换自己的行为了。

    “自我性”

    的一些与当前生活情况和冲突性

    ①杜布罗夫斯基,。。

    :《理想问题》,莫斯科,1983。

    V U②同型性即客体与客体或过程与过程之间的一致性,说明客体与客体或过程与过程的结构同一性。

…… 224

    自 我 论912

    情势相关联的侧面,容易认识得最清楚。那些有助于保持“自我”

    形象稳定和主体心理顺遂的关于自己的意见,容易受到最精心的搜集和记录。

    “自我观念”

    在初级发展阶段以外部事件为基础,以后外部事件便让位给内部计数因素。范畴“自我”是主观观察世界的中心要素,而且个人越发展,范畴“自我”也越清晰、越明确。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最老的题目①。

    心理学界长期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儿童的“自我”形象主要是由自我感觉总和形成的情感形象,还是在认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形象?这种对立提法在今天看来象是故弄玄虚。来自自己身体的感觉(自我感觉)是新生儿身心认定性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要想能够把它们与外部客体所引起的感觉区别开来,尤其是把它们整合成某种表象系统,就非得经过一番十分复杂的认识活动不可。

    根据最新的实验资料②,自我认识③作为更广义的自我认

    ①参见阿纳尼耶夫,。。

    :《关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问题提法》,载《俄S Z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学报》,莫斯科—列宁格勒,1948年第18期;恰马塔,。。

    :《关于个人自我意识发生问题》,载《意识问题》一书,莫斯O h科,1968,第230—235页;博若维奇,。。

    :《童年期的个人及个人形P U成》,莫斯科,1968:切斯诺科娃,。。

    :《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问U题》,莫斯科,1976。

    ②刘易斯,M。和布鲁克斯—冈恩,J。

    :《社会认识和自我习得》,纽约—伦敦,1979。

    ③原文为。——译者L M A E c D L B _ F

…… 225

    022自 我 论

    识①过程的一个侧面,始于最简单的自我认知过程。

    早自生命的最初阶段——从出生到出生后三个月,婴儿就对外部社会客体发生兴趣,并且能从纯情感方面区分自己与他人了;三个月至八个月之间,便能记住“我—他”的区别,孩子能够在某些场合认知自己;八个月至十二个月之间,“自我性”以及据以知觉这种“自我性”的某些特征趋于恒定,婴儿开始区别自己的某些外部属性;一周岁至两周岁之间,据以知觉“自我性”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作为活动本源的“自我”等,便巩固下来,对自己的特征也开始可以固定地、在不同情况下认知了。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儿童的整个情感和智力发育是平行的,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儿童必须与成年人发生相互作用。

    成年人不仅满足他的生活需求,而且还教他做游戏,使他对外界事物以及对自己形成一定的看法。

    自发的自我感觉单靠其本身并不能形成具有一定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自我形象”。儿童关于自己以及他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成年人,成年人的的确确是在“确定着”

    他是谁。

    他们给孩子起名字,教他在人家呼唤他名字时答应,帮助他了解自己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向他们提供一些词义,离开这些词义思维会变得干脆不可能。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当儿童看见自己的映象时,会引起他特殊的、极高的兴趣。他的语言中出现一些奇怪的用语,就好象他的“我”一分为二,他本

    ①原文为。——译者F L M E F E c D L D B _

…… 226

    自 我 论12

    人和第二个他(在镜子里、屏幕上、照片上)同时共存似的。

    心理学家穆希娜详细地记述了自己的两个孪生男孩的发育情形,她谈到其中叫安德留沙的那个男孩在一岁零九个月时曾有过一次新发现。

    他照镜子时高兴地叫着:“这是我!”

    然后又指着自己说:“这是我!”他把母亲拉到镜子跟前,指着她在镜子里的映象说:“这是妈妈!”然后又指着母亲说:“这是妈妈!”

    如此反复多次。

    后来另一个孪生兄弟也参加了这个镜子游戏,这种游戏持续了数月之久①。

    从镜子或照片上认出自己,常常是在会说话之前,但孩子用来表示自己和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