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泪流-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嗣的跪拜(传统的拜寿仪式)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刺激。
所谓大喜大悲。在喜气洋洋的盛大寿宴后不久,我太太就由于刺激过度而过世了。太太不仅是全村年龄最长的,同时也是辈分最高的。因此,太太过世之后的白事场面就显得更为恢弘壮观。能够引动全村的白事,在我们当地恐怕也算是空前绝后的了。
百岁老人的过世,按照传统,是要将之当成喜事来办的。当然这里的“喜”,是指的心态。农村里的人觉得,百(高寿)老归天,不但不需要悲伤,还应该高兴。除了心态上的“喜气”之外,其他一切流程都是按照白事来操办的。
给我印象最深刻要算是孝衣的准备了。太太的儿子辈,也就是所谓的孝子们(我的爷爷们),是需要披麻戴孝的;孙子辈,就轮到父亲了,只需要戴一顶白帽就可以了;从孙辈,也就我这一辈,需要戴红帽;再晚一辈的,得戴绿帽。麻烦就麻烦在还有更晚辈份的(别忘了,还有叫我爷爷的),他们应该戴什么颜色的帽子呢?没人知道。因为即便是资历最深的老人,也从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最终父亲说了,更晚、更更晚……的,就统一戴绿帽。
按照我们这的习俗,后辈的帽子得统一有我家出。谁能想象到,全村老少皆至的场面呢?人家只要来了,你就得发帽子啊!于是,仅就白、红、绿布,就买了好几发,左邻右舍心灵手巧的全部赶来帮忙赶制帽子。单此一项就有得忙活了。由此就不难看出,作为此次事件的总指挥——父亲,一天之中得分派、调度多少任务,得紧急处置多少突发事故。
那是我一生之中所见过的最最盛大的白事。全天候的人头攒动,红帽、绿帽随处可见。我家前后七间屋(当时就算是房子多而大的了,正是由于这样,村里曾经借我家的新瓦房当幼儿园的教室使用过)几乎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程度。
如此人气,完成出乎父亲的预料之外。人家既然来了,你总得请人家吃饭吧。于是,又一次出乎意料的场景出现了。这绝对是我生平所仅见的。所有应邀之人,来到之后,直接拿起两个碗,将一定量的饭菜用这两个碗口对口地合在一处,然后就直接打道回府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最最奇怪的一次请客活动。父亲早就预料到了会有很多人,因此,一次性摆了十几桌。在当时,这可是相当壮观的场面了。但十几桌全部空空如也,一个人也没有。并不是我们家人缘太差,没人过来捧场。事实上是,来的人已经多得不能再多了。可是,若多的饭桌上就是一个人也没有。不是都已经吃完离开了,而是自始至终根本就没人坐下来过。
看到人山人海的盛大场面,父亲就没打算一次性完成宴请宾客的任务。因此,在父亲的计划中,是准备使用流水席的。谁曾想,父亲的计划居然格外的成功。也许,自打“流水席”这个词出现以来,就没有比我们家的此次白事宴席更能当得上“流水”二字的宴席了。前来赴宴的络绎不绝,每人皆是将盛满饭菜的两碗反扣在一起,然后就非常果断地离去。他们所花费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两分钟。络绎而来,络绎而去,人流不息,宛如不腐流水。以“流水”名之,实在是最贴切不过了。
第060章 奇特宴席
父亲本来安排了众多人手洗碗盘的,这样一批跟一批之间才不会相差太多的时间。但出乎预料的变故,使得洗碗盘之众人的活计顿时变得轻松了起来。因为整整一大桌子,除了被倒得光光如也的盘子,其它就什么也没有了。众多的筷子根本就没人动过哪怕一根。可惜的是,堆积如山的碗,很快就被清除一空。这第一批吃饭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啊!眨眼之间的功夫就完成了。
待到第二批的时候,尴尬的局面出现了,因为父亲准备得多多的碗已经所剩无几。原本一人只需要一个的,现在只要过来赴宴的,捧起两个碗就走。你们想想,如此意外局面的出现,父亲准备的碗能够吗?
紧急关头,父亲当机立断,将正轻松洗碗盘的人手抽调出一半,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到集镇上赶紧买一批碗回来。当时的父亲一再强调,速度要快。
初步掌握了这次异常宴席特征的父亲,知会做菜和上菜(那时可没有做家宴,所有的一切都得要父亲来统筹)的,尽量一次性将各类菜肴端上桌子。为了不影响“吃饭”速度,父亲还特地让人将桌旁所有的凳子全部撤除。筷子不再上桌。于是,我们村上有史以来最最奇特的一次宴席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全部十几张桌子(没有家宴的情况下,能够凑齐这么多的桌凳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只上菜肴,没有碗筷,没有坐的椅凳,更没人在此吃饭。
第二批已经跟第一批不同了。第一批的由于没有经验,有些人还要三番两次去喊,即便是这样,还有姗姗来迟的。但这些人无疑就吃亏了,因为来晚了,好东西就没了。鱼肉之类的全部被先来者给洗劫一空。
也许现在提及大鱼大肉,你会感觉油腻。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样的感觉就绝不会出现。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年到头很难见到荤腥。一方面是因为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各类商品奇缺,另一方面那时人们还相对比较贫穷,就是有也买不起。那年头即便有客人来到,也未必舍得买肉。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有稀客到来,母亲做得最多的是韭菜炒蛋。即便是这样,蛋还得省给客人吃,我们一般只吃韭菜。客人问起,我们通常会回答:我喜欢吃韭菜。不过当时所说的倒也有一半是真的,因为那时候,我的确认为韭菜炒蛋里面的韭菜很好吃。有客人来了,油总得多放点吧。多吸了油的韭菜,吃起来确是比平时香了不少。那个年代,喜欢吃肥肉的可是大有人在。跟现在不同,那时候,人们买肉可是专挑肥的哦。因为,谁叫那时候的人最缺的就是油水呢?
虽然,各类菜肴没有迟迟上桌,但门外已经挤满了等待的。现在,被解放出来的就是喊人吃饭的那批人了。因为,众人自觉的程度完全出乎预料。根本用不着通知,那些人就用跑的方式赶了过来。第一批“三番两次”“姗姗来迟”的现象,已经彻底绝迹了。红红绿绿的帽子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那样的场面绝对壮观。
他们是自觉了,但“菜肴”似乎变卦了,迟迟没能来到桌子上。加上桌边的凳子全被撤除了,就是有人想坐在桌边等,那也没地儿可坐。总不能恬不知耻地坐到桌子上去吧?于是,蜂拥而来的人们就只能站在门外守候着。
“这是什么情况?怎么到现在还没上菜呢?”有一等得不耐的人不解地问。
“怎么,没耐心了?”他旁边一人坏坏地笑着,“不耐烦了,你可以先回去啊!”
“哼,我才不上你的当呢?”等得不耐的人显然识破那人的不良用心,“我回去了,你是不是好独占鱼肉?”
旁边那人只尴尬地嘿嘿一笑,并没有回答。很明显,他已经默认了自己的不良企图。于是,周边的人在此等候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我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上菜?”
“为什么?”很多人异口同声地问道。因为这个问题可是现下大家最为关心的。
“因为没碗了。难道你们不知道上一批吃饭的人几乎将碗都拿光了吗?”
“知道!只不过,没碗,难道就不可以上菜吗?”有人疑惑地追问。
“我问你,如若现在上菜了,你是不是直接将盘子端回去?难道你不要碗了?”
“怎么可能?要盘子有什么用?我一定要拿两个碗回去!”
“那不就结了!”白了那人一眼后没好气地回道。
……
“我们只要看好,如果碗到了,那么也就说明宴席即将开始。”
“你说得不错!嘿嘿,不瞒你说,我们家这次可是做了分工的!”那人奸笑的同时猛然发觉自己说漏了嘴,于是赶紧以手掩口并偷偷瞄了瞄旁边的人,发现他似乎并未留意自己的话,才大为放心的舒了一口气。
笨蛋!你以为我真的就不明白你的意思吗?谁知,旁边不着痕迹的那位心中对他升出了极大的鄙视之心。哼,要不是不想引起更多的人注意,我定会挖苦挖苦你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
难道挤在他们周边的人就真的不明白他们两个话语中的意思吗?其实只要看到那些人脸上所露出的恍然大悟般的笑容,答案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
那时,没有汽车、更没有电动三轮车,因此来去一次集镇,所花费的时间可不小。但聚集于我家的众人,一个比一个更有耐心。没有一个愿意先行回去。所有人都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而丧失了最佳的时机。虽然第一批开席得也算是比较早的了,但等了这么长时间,已经过了午时三刻。饥饿的感觉一波又一波的袭来,再加上根本没地方可坐。这样的等待可就让人有些难熬了。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一人肯先行离去的。
陡然,眼尖的率先爆发出“欢呼”声。随即,这样的情绪就如同瘟疫一般快速蔓延。在众人一阵接一阵的“欢呼”声中,用担子挑着众人希望之碗而回的帮忙者们就成了凯旋而归的英雄。
第061章 出钱出力
所有人的眼睛都死死地盯着担子里的碗。我想,如果不是碗上布满了灰尘,那么他们十有八九会蜂拥而上了。
在洗碗的同时,本就已经熟了的各类菜肴也在紧急加热。菜肴的上桌和碗框的出现,几乎是同一时间。
众人疯狂了,第一时间涌向碗框。只是放碗的地儿太小,人又实在太多。于是,激烈地争抢就开始了。此时此刻,身强力壮的优势才充分体现了出来。顺利抢到两碗的,赶紧以最快的速度扑到桌旁。因为谁速度快,谁才能抢到鱼肉。当然,一家子预先协调好了的,明显占据优势。有人抢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