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泪流-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等到明天吧。估计明天也就能修好了。”
考虑到父亲身上有管子,再加上还要输液,上下楼非常不方便,因此我还是选择了等候。还好,没到第二天,下午床拍机就修好了。拍的片子,也非常幸运地在医院下班之前拿到了。因此,第二天早上,主治医师查房的时候,就看到了重点拍父亲食道吻合口的片子。主治医师和他的两个助手看了之后,都一致认为吻合口良好、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为什么引流管中会有黑色物体呢?估计当时主治医师心中一直盘旋着这样的疑问。为了安全起见,主治医师嘱咐道:“这几天还是别直接从口腔进食了。等会儿,我就给你开个药水。你直接到一楼住院部药房处刷卡(开住院手术时医院所发的磁卡)取药就行了。那是个小玻璃瓶,拿过来之后,可以请护士帮忙打开。用少量温开水兑好后,就直接口服。”
看到主治医师准备离去,我就立刻问道:“什么时候吃,一次吃多少?”
“一拿到,就立刻口服。一次性全部喝光。”
我办事向来就不喜欢拖沓,待主治医师查房完毕,我就追着他开了药水,然后就即刻下楼取药。那是一种蓝得几乎发黑的液体,量不是很大,估计十毫升左右。用两倍左右的开水兑了之后,其颜色依然非常浓,父亲两三口就喝完了。喝完后,我可以明显地看到,父亲整个口腔都变成了浓浓的蓝色。
我没有一直陪着父亲,据母亲说,父亲那天的小便都是蓝色的。第二天,父亲引流管中依然是黑色的液体。主治医师看到之后,明显松了一口气。但,一向谨慎的他,并未就此认为已经万无一失。主治医师又一次开了那种紫色的液体。
父亲再次服用之后,引流管中液体颜色还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至此,主治医师才跟我说明:之前那般折腾,全是为了试探食道吻合口有没有渗漏。主治医师解释说,通过所拍片子,他们实际上已经可以判断食道吻合口是正常的。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是用那个特殊的蓝色药水试了试。如果真的渗漏的话,那么引流管中液体的颜色肯定也会随之变成蓝色。两次试验,引流管中液体的颜色并未发生改变,这就充分证明食道吻合口肯定没有出现渗漏的问题。
主治医师的解释让我和父亲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了下来。但主治医师又进一步说,本来现在理应可以直接进食了,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还是再观察两天,因此希望我们继续坚持打食一两天。对此,父亲非但未出现丝毫不满地情绪,相反还一个劲地夸赞主治医师谨慎可靠。
正是因为这一小小意外的出现,所以父亲打食的时间也就比一般人多出了四五天的时间。其实,我知道当时父亲还是非常想用嘴直接进食的。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若你自己一连二十天,什么都没有品尝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因此,在父亲术后第一次“吃”饭的时候,那是一个劲地夸啊!我当时非常理解父亲,因为失去多时的味觉的重新“觉醒”,肯定是美妙绝伦的。
自从父亲真正从口腔直接进食的那一刻起,其饮食就再次出现了变化。印象中,似乎每天必有两个水沫蛋(就是将生蛋直接跟水搅拌在一起,然后加热蒸熟)。用主治医师的话来说,鸡蛋能够补充人体所必须的蛋白。在整个住院期间,我们往水沫蛋中所添加的油,全部是油南边床上所提供的。由此,就不难看出我们跟小伙子一家所结成的友谊有多么深厚了。
第050章 口腔进食
在医院,水沫蛋当然是无法蒸煮的。当时,我们都是将调好水沫蛋的瓷碗拿到公用微波炉处进行加热的。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不管放的水多还是少,用微波炉加热的时间控制在一分半到两分钟之间为最好。用微波炉加热的水沫蛋,胃口当然比不上蒸煮的,但身在医院,也只能将就着了。
食道癌术后患者的饮食,讲究的是少吃多餐。少吃,是因为食管被切除一部分之后再接上的时候,就是将上面食管的往下拉了一拉,将下面的胃往上提了一提。如果多吃的话,那么过重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下坠,会拉伸接口从而引发渗漏甚至断裂的危险,即便只是出现比较轻微的食管变细的现象,也必然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多餐,自然是为了补充患者所必须的营养。一次大手术后,患者想要彻底恢复,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主治医师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要有充足而丰富的营养摄入,否则病人是很难快速恢复的。要不,南边床上的主治医师也不会一天开出两瓶营养液了。
正是由于多餐,所以两顿水沫蛋也只不过是每天饮食中的配角而已。刚刚开始用嘴进食的时候,也是先用汤之类试一试。但,即就是清淡的汤汁,久未进食的父亲也是一个劲地夸赞“好吃”!后来,食物才逐渐增加厚度并丰盛起来。
用嘴进食跟打食时相比,负责后勤的姐姐所费之精力明显多了不少。因为,现在不仅要考虑营养的问题,还要注意食物的味道以及种类的合理搭配。说得简单点,如果做出来的食物,父亲不愿意吃,那么不管其中营养有多丰富,也绝对是百搭。
起初,遵照主治医师的嘱托,父亲每天的用餐量是八到十顿。算下来,几乎是每两到三小时就要吃一次。晚上,由于父亲要休息,所以用餐的间隔时间会长一些。因此,一天之内想要完成八到十顿的任务的话,白天吃饭的频率就势必要有所提高,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父亲白天基本都是两个小时就吃一次的。一天这么多顿,而且间隔的时间如此之短,想要让父亲每顿都吃得有滋有味,想要避免吃烦、吃腻的现象的出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父亲自己进食那一天开始,如果说姐夫、母亲和我是身体上的劳累(要轮换着值班),那么姐姐就是精神上的劳累了。因为,姐姐每天都得绞尽脑汁地想。正常人所吃的饭菜,父亲是不能吃的。父亲吃的是介于汤与饭之间的一种比较特殊的食物。不能太薄,太薄了,营养会跟不上;不能太厚,太厚了,下咽时的巨大阻力会拉伤食道缝合处;不能太硬,太硬了,吞食的时候势必会直接给脆弱的食道吻合口带来损伤。其实,即就是没什么讲究,这种要求严格的食物也是比较难以烹制的。更何况,当时,姐姐还得想方设法地不断变幻花样呢?
现在已经不是记得十分清楚了。印象中,有粥类的,当然不可能是单纯的米粥,其中往往会添加不少佐料。有时候是蔬菜类的,比如青菜、胡萝卜、黄瓜……这些蔬菜可不是简单地洗净加入。只要有蔬菜,在蒸煮之前,都会将之切,不,用“剁”更准确一点,剁成碎末状。入锅的时辰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早了,蔬菜的色泽会发生改变,比如由绿变黄,当然这也会导致叶绿素的流失;晚了,蔬菜就会过硬,这样父亲吞咽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有时候是肉类的。如果是猪肉,那么就得先将之剁碎,然后下锅和米一起蒸煮。一直到煮到肉屑透烂为止。如果是鱼类的,那么得先煮熟,然后将鱼刺剔除干净,最后才能跟米一起蒸煮。
有面食类的。面食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面条。面条中当然也会加些蔬菜。蒸煮面条的时候,一定要煮透、煮烂。一是馄饨。馄饨吃的时间已经比较靠后了。因为馄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以吞咽的一种食物。生性谨慎的主治医师就将这一食谱押后了又押后。当然,馄饨一般都不是我们自己做的。前面跟大家提过了,父亲比较喜欢的就是我们当地一个特色小吃某某(地名)小馄饨。只要父亲想起要吃,我们都是专门前去据说味口最好的那家小馄饨店去买。也许,那时候才是姐姐最为轻松的一刻吧。
也有汤类的。当然,这里的汤跟前面所说的汤汁是有很大区别的。前面所说的汤汁是真正意义上的汤汁。就是用骨头、鸽子、鱼等等蒸煮出来的纯汤水,不带其它任何一点杂质。这里所说的汤类,是将之前所提到的蒸煮出来的汤汁先盛出来,然后进行再加工。比如里面放上蚕豆。使劲地蒸煮,直至将蚕豆煮到入口即化的程度。当然,里面也会适当地添加一些绿色的蔬菜。比如里面放些皮子(方言,指的是做豆腐的时候,用秸秆从最上面所提结出的一种油状物,一旦凝固之后,就如同动物的表皮,因此称为皮子。当地人将之视为大豆的精华。皮子一直是当地人眼中营养最为丰富的食品之一。)。皮子切得很细很短。待皮子煮过一段时间,再将其它配料(蔬菜、煮烂的肉末)放入一起烹饪。
粥类、面食类和汤类,交替出现,各种食物轮流上阵,在厚薄适中、软硬适应的大前提下,既能保证营养的正常供应,又能确保父亲的旺盛食欲。可以说,那段时间,姐姐费尽心思地做到了色香味俱全且顿顿不重样、天天有惊喜。反正,在我的印象中,住院期间,父亲就从来没有一次因食物而抱怨、不满过。
直到现在想来,我还有些佩服姐姐。跟我那天天强打精神的守护相比,姐姐做饭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术含量明显要高了许多。
第051章 谈孝
百善孝为先。我想,正是由于“孝”的牵引,我与小伙子和中年人才会一见如故,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无比深厚的友谊。此后,整个病房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才能维持那种温馨、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
然而,“孝”也并非人人都能具备。记得以前提到过,北面床上一般都是中年人在此侍候。中年人一拐一瘸的腿并非天生,跟老奶奶一样,也是车祸造成的。中年人跟老奶奶不同,身强体壮,那一点点伤势根本就不需要住院治疗,简单的处理之后,只等慢慢恢复就行了。因此,中年人一直呆在医院,可不是为了自己的腿伤,而是完全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