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名门天姿 >

第164章

名门天姿-第164章

小说: 名门天姿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不会他所言作评价,只问杜如晦:“克明,你如何看?”
    杜如晦身子一直不好,竭力忍住咳嗽,却终究还是没忍住,咳嗽一阵,才说:“回禀皇上,臣认为杨氏六房可用。”
    杜如晦只一句,李世民“哦”一声表示询问。杜如晦则继续说:“君集与房相所言皆有理。然,我们在此,只瞧其可能之害,瞧其缺点,却忽略这杨氏六房的能耐。首先,就说这盐,大唐之前,战乱不断,制盐工艺水平急剧下降,诸多匠人无法寻找盐,制盐工艺落后。前日,程老将军就抱怨前线将士无盐体弱,与敌人根本无法对垒——”
    杜如晦说到此处,又是一阵剧烈咳嗽之后,才继续说:“如今,杨氏六房找寻到这盐矿,直接采来,就这般高纯,这是大唐之福。杨氏六房此种能耐与你们方才分析可能的危害相比,他们可能的危害不值一提。盐矿是造福百姓之事,是强大唐之事。何况,先前,杨氏兄妹以及暮云山庄呈上来的马铃薯与红薯,实在也是为民造福之举。陛下,杨氏六房不仅可用,还可大用。”
    李世民略略点头,还没说话,侯君集就有些不满,接话道:“杜相此言不无道理。然大用一事,还须斟酌。”
    “自是要斟酌,如今,我们亦不曾见过弘农杨氏,尤其是杨氏兄妹,亦不好下判断。”房玄龄打圆场。
    李世民这老狐狸这会儿才说:“我这里有之前对杨氏六房前前后后的详细调查。你们亦先瞧瞧。”
    几人便拿了绝密资料仔细看了看,看到后来,都不约而同地皱了眉。尤其是侯君集,显然很是不相信这资料,但又不好拂帝王面子,只得隐忍。长孙无忌依旧是老油条,保持沉默不语。
    房玄龄则是蹙眉,尔后倒吸一口凉气,说:“若是如此。杨氏六房倒可用,毕竟他们提出的格物院,若真成立,对大唐以及百姓都是福泽。只是这杨氏六房如果是这般单薄,与弘农杨氏罅隙颇深,如今,就要看他依附谁家。”
    “自成一家,未尝不可。”杜如晦直接指出。
    “自成一家,谈何容易。”房玄龄摇头。
    一直不出声的长孙无忌却是幽幽地来了一句:“看这调查,若是调查无误。这杨氏兄妹倒还真能自成一家。”
    长孙无忌这一句一出,几人同时沉默,各怀心事。(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你而来

    翻云寨、羌人部落,全部实现收编,在晋原县落户,且成为盐矿第一批开采工人。
    江承紫带领寻找盐矿的小队伍,亦名声鹊起。当然,在解决羌人之患之后,她与父母商议带大兄杨清让一并出发。
    对于矿物的探查识别,杨清让都学得很快。
    洛江山区、嘉善山几处盐田的发现,让大唐一直以来的盐荒得以缓解。朝廷很快派人前来对盐田进行保护,且开始讨论官府贩盐政策,制定官方价格。
    江承紫向来不管这些,只是杨氏六房上书一再表决心就是为了百姓能和乐安康。如今找寻这盐矿一则是希望大唐强壮,二则就是希望百姓安泰。
    李世民看着那表决心的书,然后丢给房玄龄,问:“爱卿有何看法?”
    房玄龄看了许久,才说:“杨氏六房在请恩,怕是想要回长安吧。”
    李世民知道房玄龄并不如魏征那般耿直,也不多问,只召了魏征前来,私下询问:“魏爱卿以为如何?”
    魏征看了看,直言不讳:“无故上书于帝,表此决心。这杨氏六房,绝非单单在表功要赏。依臣看,倒像是在提醒陛下,盐矿定价一事,还得以百姓为先。”
    “到底是爱情敢直言。”李世民叹息一声。
    魏征道:“若是如此看来,杨氏六房卧虎藏龙,人才辈出。然而人才最是双刃剑,伤人伤己。若陛下担忧。何不早日将之召回,搬到长安,在陛下眼皮底下。才能好好使用这把利剑。”
    “爱卿所言极是。只是我亦考虑到蜀中富庶,物产丰富。若杨氏六房还能找出几处盐矿,大唐便可百姓人人能吃得起盐。”李世民叹息一声。他何尝不想见一见杨氏六房,尤其是那杨氏阿芝和其兄杨清让。作为一个帝王,这样滔天本领之人,到底让他不安。然而,他是帝王。身背百姓天下,自然不能以自己喜好就耽误百姓。
    “陛下圣明,魏征替天下百姓感谢陛下。”魏征立刻伏地行大礼。
    “爱卿。何以自此。快快请起。”李世民连忙将魏征扶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也没有提让杨氏六房入长安之事。如同上一次发现第一块盐田一般,杨氏六房并没有获得任何封赏。李世民只是命令户部打紧开支,多拨款加紧格物院的建立。
    朝廷里的老狐狸本以为经过马铃薯、红薯事件。又加上盐田的发现。杨氏六房一定会平步青云。就连房玄龄这样的人都以为杨氏六房入主长安指日可待。却没想到这件事倒没了声息,这整整两月过去,杨氏六房又发现好几座盐矿,提炼出纯度颇高的盐。
    那白花花晶莹的盐,一车车运入长安。长安从皇宫内院到高门大户,都在使用那盐,厨师们人人都觉得厨艺提高不少。
    而长安城的百姓也发现盐的市价降低不少,且那盐的价格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遭的便宜。且盐的质地真是从没见过的好。
    而人们,统称这些盐为蜀盐。
    蜀盐盛行。这背后自然是江承紫的手笔。外间则盛传是杨氏六房的手笔,杨氏兄妹皆是英武不凡之人。
    至于张嘉,在那日与李恪联手肃清羌人之后,又马不停蹄肃清了晋原县附近各处潜藏的敌人。也是那一刻,江承紫才真正见识到古代名门士族的力量强大如斯。
    短短三日,仅凭张氏住宅眉州所养之私兵,就扫清晋原县周边七八个郡县的**暗桩,且没留下任何把柄。这边厢张嘉暗地里肃清,那边厢作为益州大都督自然向朝廷通报此事。
    李世民听闻,先是回书信询问李恪推荐何许人担任何职位。李恪接到信,轻笑,说:“父亲常言,我类他。那既然像他,他之所想。我又如何不知?”
    他笑得悲凉,在一旁画设计图的江承紫将铅笔丢掉(没错,就是铅笔,上辈子江承紫就将这个工艺带到吴王府,后来她身陨之后,由吴王继承),这一世,这铅笔也成为江府里特有的物品),说:“他是你父亲,却跟是一代帝王,身上肩负大唐安危,众多子民,你若理解,该为之骄傲才是。”
    “那个位置是天下最孤寂的位置,作为臣子,我敬仰他;作为儿子,我怜悯他。”李恪回答。随后,拿起江承紫丢掉的铅笔在上好的清江白纸张上拟了个给李世民的回信草稿,尔后又让江承紫修改几番,最终下用蝇头小楷誊写在宣纸上,大概意思就是虽是小小地方官,但任免一事,还得朝廷慎重。他只懂些小玩意儿,推荐官员这种事,实在见识有限,怕贸然推荐让大唐蒙受灾难,故而建议父亲还是召集谋士大臣,尤其是长孙舅舅前来商讨。不过,若是要论对蜀中熟悉之人,他可以附赠个人建议。
    “这样如何?”李恪书写完毕。
    “这名单附赠不错。你若要不附赠这名单,你爹就觉得这太狡诈,他得更担心。”江承紫点点头,赞许地说,“你果然了解他,这样的话,他就知晓你的深浅。”
    李恪颇为沮丧,说:“父子之间,这般猜忌,实在心寒。”
    “你们不是普通父子。”江承紫指出。
    李恪转过身来,便是瞧着她,认真地说:“阿紫,为了你,我便无论如何也不要那位置。我只想做你的丈夫。我们只是夫妻,不是君臣。”
    江承紫听这话,没来由觉得心跳得极快,嘟囔就娇嗔还嘴一句:“谁跟你夫妻了。杨氏祖宅那边却还没处理妥帖呢。”
    “那边不是事。我与老夫人,还是你大伯父见过一面。”李恪回答。
    “你却不知。弘农杨氏,我大伯父早就管不动事了。如今,管事的是驸马爷呢。”江承紫撇撇嘴。
    “他比不得你大伯父威严。威严不是管事不管事。”李恪回答。
    江承紫还是觉得而一颗心怦怦跳。嘟囔一句,道:“你别瞎说,谁跟你是夫妻。”
    “你名声被我坏了,你必得嫁我。”李恪贼贼地说。
    江承紫扫他一眼,说:“我来自男女平等的时代。你这点小九九吓不到我,嫁不嫁人无所谓。再者,你以为凭我的聪颖与才能。你这点小伎俩我不能化解?再者,我这么璀璨之人,想娶之人。趋之若鹜。说不定,你爹还想过把我嫁给太子呢。哈哈哈。”
    江承紫说到后来,轻描淡写地将当初的分析说出来,然后还颇为高兴哈哈大笑。李恪青了脸。说:“闭嘴。你若想当那皇后,我与你取这江山就是。”
    江承紫白他一眼,呵斥道:“隔墙有耳。莫说你没这心思,即便你有,即便你我一处,也莫要说。再者,你明知我对富贵名利无丝毫兴趣,却还这般说我。哼,不高兴。”
    江承紫将手抱在胸前。一脸不高兴状。李恪也是小孩子气,冷哼一声说:“哼,你只能是我的。谁让你无端提太子作甚。”
    “你自己也清楚,他必定起过此心。只是目前还想用弘农杨氏,二则你到底是他儿子,先前你闹得天下皆知,他也顾忌于你。”江承紫分析。
    李恪点头,说:“我父亲定然想过。不过,迟迟没有走这一条路,我亦不清楚他会不会走。”
    “他不会选此路。他还不清楚我,另外,他不想让你成为他的敌人。他要走更有利的路。”江承紫很笃定。
    李恪不语,只在纸上写下了杨如玉三个字。江承紫点点头,说:“此事,我先前就有预料,亦正是我所想。太子若与大姐成婚,杨氏六房就是太子府后盾。而你我若有风吹草动,亦会为杨氏六房乃至弘农杨氏所不容。再者,若你我稍有异动,你父亲便不是父亲,只是君臣。”
    李恪听闻,久久没有说话,只怔怔地看着江承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