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陛下喊您回家-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能够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他内心深处对于攻打东部四郡,有着无比深切的渴望。他多么渴望这一刻便可立马横刀,亲自斩杀那些残害女人和孩子的畜生!
可是他不能这样做,如果他还只是王侍郎,那么他可以这样做。
事到如今,他已经成为了殿下亲封的将军,他在闻喜的一举一动,不仅仅关系着自己,也同样关乎殿下和国家。他不能一意孤行,做下任何决定之前,都要思及国家,思及殿下,思及百姓。
他的封号是固土,所应为之事,同样也是‘固土’。
这让王彩御想起了早年间曾在与赵国联合伐鲁的时候,偷偷腹诽过殿下的软弱。如今他也到了这种情境下,才发现没有人可以永远强硬,适当的示弱只是为了积蓄力量,成为真正的强者。
当王彩御还在思考这个关乎自己未来人生的问题时,楚国与赵国的战争打响了。
几乎是顺德带兵攻往赵国的同一时间里,吴国也对晋国发起挑衅,放任一队士兵以讨要耕牛为名,前往穿山郡驻扎。
昭乐靠在椅背上,轻声问身后的文知礼:“文师兄,你说我国会与梁国开战么?”
“殿下希望臣说会,还是不会?”文知礼将手中的笔放下。
“我希望你说实话。”
“会,这场战争已经势在必行。吴晋、赵楚已经开战,我国与梁国也同样不能幸免。”
昭乐伸了伸腿,舒展了一下在椅子上窝了许久的身体:“看来我应该给母亲写一封信了。”
“殿下!”宫人捧着固土将军送回的信笺,颤抖着递到昭乐手中。
看到写信人的落款时,昭乐轻笑着将信放下:“果然梁王是不会让我国置身事外的。”
文知礼微笑道:“臣倒是以为不愿我国置身事外的是周国遗民。”
“你是说闻喜的百姓在暗中反我?”说完这句话后,昭乐突然觉得手指有些僵硬,轻轻动了两下才发现并无异常。“我还当他们已真心归顺了呢。”
“臣也只是推测,殿下还是先看看将军的信吧。”
“不了,先给母亲写信……”昭乐摸着自己的膝盖,低头一笑。“若是我与梁王开战,不知道母亲会作何感想。”
文知礼张了张口,却没有勇气将那句‘殿下不该在此刻考虑密夫人的感受’说出来。
他一直站在殿下身旁看着殿下给密夫人写信,信的内容也只是些平常琐事,就连对密夫人的思念之情,都控制的滴水不漏。
他和殿下都清楚的知道,这封信送到密夫人手上之前,一定会是先送到梁王手上。
将写给密夫人的信送出去之后,昭乐才拆开王彩御送回的信,他草草地将信看过后道:“传令下去,命大司马派一万士兵前往闻喜相助王将军。”
宫人领命而去后,昭乐苦笑道:“王师兄总将人想的太好,他竟没有看出一切都是闻喜郡守所操纵的。”他指指信上的‘贼人硬闯军营’。“他也不想想,军营位于闻喜与丹安交界,若非闻喜的守卫有意放纵,这一小伙贼人怎可入内?”
文知礼安静地听他讲着,他知道自己此刻不必发言,只需要聆听即可。
“这郡守不知道是安得什么心思……”昭乐伸了个懒腰。“有些累了,我回去歇一歇。文师兄也回吧。”
“是。”
文知礼正往外走的时候,忽然被昭乐叫住:“师兄与王师兄素来交好,一定要多多提点他才是。”文知礼一愣,知道殿下说的是闻喜郡守之事,连忙应了。一回到家里,立刻修书一封送往闻喜。
大野入苍穹,明月傍云生。
位于楚国边境的歧岭,并无边城常有的荒芜,就连天空中的月亮,也要比地处北方的楚都要柔和一些。在寒风侵体的冬日里观月,总会因寒冷,以及脚边映衬着的枯草,使人倍感凄凉。
顺德所率领的军队正驻扎在歧岭,月色之下,营口矗立的大旗上‘楚’字依稀可见。
他正在站营口仰视着那面大旗,旗后的月亮就这样不经意地落入了他眼中。望着月亮,顺德想起了远在楚都的敬德,想起了许多年前的久安。
那一次,他曾与敬德一起,跟在陛下身旁征战久安;现如今,他独自来到歧岭,等待与赵国的战争。想到这里,孤独感油然而生。他连忙甩甩脑袋,将这些无用的想法甩出去,明日就要开战了,他怎可为这些儿女情长所纠缠?
抬起头便能看到东边的山头上那面平静的旗帜,即便是在夜晚,上面的‘赵’字也还是清晰可见。其实顺德并不知道,他根本没有看到旗帜上的字,那个清晰可见的赵字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
身后传来了脚步声,顺德立刻警醒起来,握住了腰间的佩剑:“是谁?”
“将军,是我。”站在他身后的是一个浓眉大眼的青年,看着比顺德略大上一两岁。
顺德听到他的话,紧握佩剑的手微微松开了一点,却还是没有离开佩剑:“白虔?这个时候来找我,有什么事么?”
“并没有事,只是在巡营的时候看到将军独自在此,前来问候一声。”白虔声音不大。
“若是没事便先回去吧。”顺德又扬起了头,去凝望空中的月亮。
白虔在他身后抿了抿唇,与他道了别便回去了营中。
等白虔走了一会儿后,顺德才扭过头去看营中白虔军帐的方向。
顺德眯起了双眼,开始回忆起这一道上白虔的一举一动。这个从他升为将军开始,便追随他的副将,近日来总是欲言又止。白虔究竟想说什么?
☆、第十七章 一山不容二虎 (3494字)
在接到文知礼的信后,王彩御立即派人前去盯着郡守,以防备他做出对国家不利之事。
谁能料到,王彩御手下人尚未达到郡守府,与闻喜相邻的长山,便传来了若隐若无地喊杀声。
梁军与一队复国军在长山开战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闻喜的没一个角落。
更有那好事者前去看过后,回来信誓旦旦地同大伙儿说:“做下那桩惨案的贼子们,正在这队复国军中!”须臾间,大街小巷便已满是持刀持棍的百姓。
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前去长山战场,为那一家人报仇。
不知道是谁,突然高喊了一句‘雄雄大齐,扬我国威’,人群中立刻就炸开了锅,所有人都跟着他高喊起来。他们一面喊着,一面奔向长山战场,就连在路旁看着的女人,都放下手中的活儿,跟着他们一起高举手臂喊了起来。
已来不及阻止了,激动的情绪已经延展到了每一个人。
“雄雄大齐,扬我国威!雄雄大齐,扬我国威!”
匆忙赶来的王彩御听着这一声声震聋发聩的喊声,隐藏在心底的渴望在蠢蠢欲动。他用力去握紧手中的缰绳,生怕自己一时控制不住,会随着百姓们一起振臂高呼。这八个字已经在他嘴边徘徊,只要张开嘴,就会不自觉的流出来。
马旁的士兵们也已经攥起了拳头,他们与王彩御一样,受到了百姓的感染,同样在渴望着这场战争。诚如百姓所说,这场与复国军的战争,并不单单是报仇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扬大齐国威的战争。
王彩御看到身旁的士兵们眼中已燃起了烈火。
他无法在克制自己,克制他们,到达闻喜后他已经软弱了太久,这一次他也该是时候挺身而出了。做为大齐的军人,他岂可让百姓们在前线孤身犯险?
“大齐的好男儿!随我赶赴长山,扬我国威!”王彩御抽出佩刀高高举起,在正午的阳光下,他整个人都笼上了一层光辉,仿若天神降临一般。
他身后的士兵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抽出刀高举后,开始跟在他的马后奋力奔跑,丝毫不觉得高举手中的刀会为他们带来不便。
“雄雄大齐,扬我国威!”
他们的喊声十分洪亮,从闻喜响到了长山,又从长山响到了沫后,终于响遍天下。
除了天真的百姓之外,所有参与或者不参与这场战争的人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然而,没有人会在乎了。
沙场上的儿郎们要做的从来都只有一件事。
杀敌!竭尽全力地杀敌!
如同昭乐早先预料的那样,齐军只要参与到这场混战中去,就会不可避免与梁军产生冲突,从而引发齐梁的战争。果不其然,距离长山的那场混战才刚刚结束了不到三天,梁王谴责齐军的信便已送到了昭乐桌上。
昭乐捏着信在眼前晃了晃,复又扔回了桌上。
如果胜利的是梁军而非齐军,自己会怎么做呢?会不会也送上这样一封可笑的信给梁王呢?昭乐在心中问自己。
他没有得到答案,或许送,或许不送。这样一封信,又能做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呢?
毫无意义,惹人发笑,就像是现在梁王的信对他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一样。
当他知道齐军和闻喜的百姓一起高喊着‘雄雄大齐,扬我国威’时,他感到惊讶;他的惊讶尚未平复,信使便报上了了一个足以令他震惊的消息。
王彩御不仅带着这群人战胜了复国军,驱散了梁军,还为齐国攻下了长山。
其实作为昭乐的立场来说,他并不需要长山,齐国也同样不需要长山。
攻下长山,对于齐国来讲毫无利处,甚至可以说是弊大于利。这只会加剧齐梁之间的矛盾,也许还会激化齐梁间的矛盾,成为新的战争的引火索。
这种时候,往往应当选择将长山归还给梁国,继续来维持两国间的友谊。这样也是避免战争,最正确的作法。
但是昭乐没有这样做,他也不能这样做。
他选择留下了长山,因为这是闻喜的百姓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为他博来的。他唯有倍加珍惜,方可让百姓们得到满足。
在民心与邦交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心,放弃了邦交。
放弃邦交,这让他忍不住想起了楚政来,想起自己一次又一次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与楚国的邦交,放弃了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