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雪林回忆吕碧城时说:“我记得曾从某杂志剪下她一幅玉照,着黑色薄纱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支,美艳有如仙子。此像曾供养多年,抗战发生,入蜀始失。”足见其对这位女诗人的钦慕。
⊙孙中山曾说:“干革命,有两达(邓演达、张民达),革命有希望。”
⊙1933年冬天,胡适与杨振声等人应邀去武汉大学演讲,东道主有意考考几位学者运用“大众语”的水平,便安排他们与幼儿园的孩子们见面。胡适说:“只有杨金甫(杨振声)说的故事全体小主人都听得懂,又都喜欢听。”而他则在这次“考试”中不幸落第,因为孩子们虽然可以听懂他所讲的故事,却不大明白其中含义。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
⊙广西侗族一地,曾流传过一首歌颂翼王石达开的《翼王派兵到我家》的民歌:“翼王派兵到我家,问声米粮差不差,缺粮给谷并银两,牵来耕牛又有耙。财主佬儿乱似麻,穷佬心里正开花,自耕自耘自得吃,大家齐唱太平歌。”
⊙刘半农先生认为,在晚清史上,赛金花和慈禧太后是相对等的重要人物,他说:“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赛金花和叶赫那拉可谓一朝一野相对立。”
⊙胡适称赞吴稚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
⊙胡汉民擅长隶书,时人赞曰:“胡汉民,工书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
⊙吴宓评价辜鸿铭说:“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传员。”
⊙吕碧城是才女,还是个美女。其美貌常为时人所赞叹,有“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冰雪聪明芙蓉色”等佳句传世。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女界以及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说法,足见其风光程度。
⊙1922年秋天,曹锟在保定的部队发生兵变,实际是学生出身和行伍出身的两派冲突引发的,曹锟急召吴佩孚前去解决。吴召集全体官兵作了一次“英雄并立”的讲话,说学生出身的是“英”,行伍出身的是“雄”,而能文能武才是真英雄,希望他们相互学习,好好团结。几句话便把一场兵变化解了。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顾维钧)更好的了。”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镜像追忆
⊙李鸿章的幕僚吴永回忆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闲居在贤良寺西三跨院,“早间六七点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或随意看《通鉴》数页,临王《圣教》一纸。午间饭量颇佳,饭后,更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少停,更服铁水一盅。即脱去长袍,短衣负手,出廊下散步,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予即于屋内伺之,看其沿廊下从彼端到此端,往复约数十次。一家人伺门外,大声报曰:‘够矣!’即牵帘而入,瞑坐皮椅上,更进铁酒一盅,一伺者为之扑捏两腿。凡历数十百日,皆一无变更。”
⊙20世纪30年代,北大教授所受礼遇极高。钱穆回忆说:“在北大任教,有与燕京一特异之点。各学系有一休息室,系主任即在此办公。一助教常驻室中。系中各教师,上堂前后,得在此休息。初到,即有一校役捧上热毛巾擦脸,又泡热茶一杯。上堂时,有人持粉笔盒送上讲堂。退课后,热毛巾热茶依旧,使人有中国传统导师之感。”
⊙1906年,清政府正式对六部制度进行改组,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工部和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此外又增设邮传部,管理天下路、船、邮、电四政。1912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他曾对76岁时的李鸿章作过一番描绘:“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六英尺四英寸以上。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对于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一直众说纷纭。当时的香港报纸更有三人同吃同住、同盖一张大被的花边报道。沈从文在后来谈到他们三人当年的生活时,对“同住”一说毫不讳言。在《记胡也频》一文中,沈从文这样写道:“在银闸一个公寓里,我们是住过同一公寓的,在景山东街一个住宅里,我们也住在同一公寓里,到后来在汉园公寓,仍然又同住在那个公寓的楼上。”
⊙蒋经国回忆在俄国生活的那段岁月时,曾说过一句辛酸的话:“历史上,很少有像我这么苦的人!”在俄国十四年,蒋做过翻砂工,耕过田,经常没有床睡,没有饱饭吃。他做过卫生管理员,工作是专门负责打扫厕所。他还曾一度被充军到西伯利亚做矿工,在那里,遭到皮鞭抽打是经常的事。
⊙阿瑟·H·史密斯在《动荡中的中国》一书中,曾说到清末中国人抽鸦片的情况:“中国人一般将鸦片称为洋烟。我的妻子说:‘访问中国家庭时,他们(。电子书)常常向我递上烟枪,妇女们见我拒绝就会表示惊讶,说她们还以为所有外国人都抽大烟呢。’”
⊙民国成立后,汉人剪去长辫,女子仍留长发,以梳辫或梳髻来作未婚、已婚的标志。五四运动提倡妇女解放,剪去辫髻渐成时尚,理发铺也开始增设为女子恤发、电发的营业项目。在广州,稍为高级点的理发铺,都会向香港订购电发器械,并派专人去香港理发铺学习。
⊙在李鸿章任北洋通商大臣的1877年到1896年间,德国克虏伯公司共得到清政府约2000门大炮的订单。为此,克虏伯公司专门为李鸿章出了一套纪念册。
⊙康有为认为光绪的死和袁世凯有关,并为此大造舆论。1909年1月8日,《纽约时报》采访康有为之后报道说:“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从北京驱逐的著名中国改革家康有为宣布袁世凯已经被结束了高等职位。原因是他在前皇帝的死亡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并且袁世凯可能会因为与此事有关联而被审判。”
⊙通电在民国时期应用广泛,比如上台通电、下野通电、嘉奖通电、谴责通电、讨伐通电、和谈通电,等等。有人作过统计,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国通电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因此有人说:“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
⊙冯自由说,最先剪掉辫子的是他的父亲冯镜如。当时冯镜如在日本的横滨开了一家印刷厂,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多旅日华侨回国避难,直到《马关条约》签订,才陆续返回日本。冯镜如由于担心回去后会被日本人轻视、欺负,所以干脆剪辫易服,自报为香港人,并请求英国领事保护他的印刷厂。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光绪降旨: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纽约时报》当时以《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为题作了报道:“李鸿章黄马褂被褫夺,算不上什么划时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可被视为大清朝廷力图以加强法纪来整合民心所用权术的一个范例。对西方观察家来说,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实,即为什么李鸿章在头天被任命为清军最高统帅,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夺清国贵族的最高荣誉?这项荣誉赋予清国臣民身着‘黄马褂’的权力,而这种‘黄马褂’据说是大清皇族专用服装,禁止非皇族人员穿用。这个矛盾的结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袁静雪说其父袁世凯22岁前去上海,“结识了一个苏州籍的名妓沈氏,这就是他后来所娶的大姨太太。他们两个见面以后,情好日密。沈氏劝他及早离开上海,另谋出路,并且资助他盘费,鼓励他早日成行。行前,沈氏备酒送行。席间对他说明,在他去以后,她立刻就自己出钱赎身,搬出妓院;希望他努力功名,不要相负。我父亲听了以后,也就指天誓日,洒泪而别。后来,他随吴长庆到了朝鲜,果然把她接了去,做他的姨太太”。
⊙杨思义在《宋案见闻》中回忆,有一次陈其美对宋教仁说:“钝初(宋教仁),你不要快活,仔细他们会用暗杀的手段来对付你。”宋回答说:“只有我们革命党人会暗杀人,哪里还怕他们来暗杀我们呢!”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共3170人,依次通过天安门、端门,然后穿过皇宫,出神武门,并由俄国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在《中国,长寿帝国》一书中这样描述慈禧:“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20世纪30年代末,八大胡同入册登记准予营业的妓院达117家,妓女有750多人。
⊙中央军校23期学员在校期间,解放军已横扫大江南北,军校所在地成都已是人心惶惶,许多殷实人家急于把手头的粮食、生猪抛出,换成金银准备跑路。一时间,成都市场为之繁荣兴盛,军校伙食也借机改善,有段时间甚至天天都有肉吃,令学员们念念不忘。
⊙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在回忆录中说,自从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总统,住进中南海后,“就没有再出过新华门一步”,他是“活着进的新华门,直到死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