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非常媒·戒 >

第16章

非常媒·戒-第16章

小说: 非常媒·戒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谈公司的股本结构。
  最初的注册资金是300万元人民币。为什么正好是300万?原因很简单,当时在上海注册一家具有电视节目制作和演出经纪资格的传媒公司,注册资金不能低于300万。
  它的股东有三个:一家是湖南娱乐频道,占总股本的60%;后来湖南娱乐频道替王鹏垫资,算是借给他的,让他占总股本的5%;另外一家是北京一家叫天博宏达的广告公司,占总股本的35%。
  这个天博宏达很有来头,是“天中文化”的控股子公司。“天中文化”是一家香港公司,是刘德华及其老搭档、着名经纪人李小麟、张国忠等人出资联手打造创立的多媒体娱乐集团,曾经拥有包括刘德华、苏有朋、林依轮、零点乐队等大牌艺员,后来又成功包装了2004年“超级女声”季军张含韵。
  我问王伟,这个天博宏达或天中文化是怎么找到娱乐频道的?或者反过来说,娱乐频道是怎么找到天博宏达或天中文化的?
  我问这个问题的理由在于,大家要共同组建一个公司,必须知根知底,或者说要“道”相同才能相与筹谋,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好某一行业良好的市场前景,或者至少要像冯仑说的,大家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王伟说,天娱传媒成立之初是想做艺人经纪,娱乐频道有频道载体资源,天博宏达或天中文化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也算是强强联合吧。
  这算得上一个解释。
  有一个小花絮可以说一下,天娱传媒刚开始成立的时候,王鹏曾让王伟在上海找人测过字,找的好像是“中华取名网”的李佳麟,这个神秘的、“神机妙算”的“大师”当时给了他四个字:外美内恶。
  找人测字本来是一个玩笑,但起码说明了王鹏、王伟当时的心境……初次下海的忐忑与兴奋。这也是很多成立新公司或要生孩子了的人常干的。
  奇怪的是,风水大师解释这四个字的情景,后来还将时不时地在王伟的脑海中浮现,尤其是在公司极度困难的时候或极度辉煌的时候。这说明王伟虽然把它当成一个笑谈,心里多少觉得还是有点诡异。
  李佳麟说,天娱传媒一定能干出一些大事,但却又是一个短命的公司,它在外面的名声会很大,大得你现在都无法想象,但内部却很乱,各自为政、难以为继。
  算命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们惯于给你一阴一阳两种说法,让你欲知的前景充满了可左可右、模棱两可的玄机,横竖都有他的道理。
  在当时,王伟还不至于因此而五味杂陈,他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不会听命于“大师”而停滞不前或打退堂鼓。再说了,不是还有个“外美”的光辉前景吗?又再说了,他只是一个副总,前面有一大串人在那里顶着。
  王伟曾经找过很多朋友,求教新的公司应该怎么做。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但说归说,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可供操作的计划,当然更没有人替他们担当。王伟觉得,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两种结果,要么真的把天娱传媒做得风生水起,要么就被市场经济大潮的海水给淹死。
  他和王鹏很快分了工,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在公司注册初期,天博宏达广告公司像隐身人似的,没有过多地抛头露面。
  王鹏是董事长,由他当家主内,负责跟娱乐频道乃至湖南广电的沟通。王伟说,王鹏是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这种分工使他不仅不用离开家,甚至还保持了电视台做企划工作时的上班模式,大多数时间是每天下午两点到广电娱乐频道办公室,很潇洒的。
  王伟负责在外面跑腿,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公司注册下来。
  娱乐频道给了王伟8万块钱的筹备费用,包括公司的注册费、上海至长沙的往返费用、与天博宏达谈判的差旅费、公关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等。这点钱在偏远的农村也许够建一幢像模像样的房子,但是在上海,要维持上述庞大的开销,很快就让王伟捉襟见肘。
  但资金困难还不是主要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2004年4月8日凌晨三点,王伟带着当时还未婚的太太和娱乐频道的司机吴学文开着一个车况并不太好的东南freecar从湖南长沙出发,就像拙劣的影视作品常常用电闪雷鸣渲染主人公大起大落的饱满情感一样,那一路也是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正常情况下十二小时能到上海,结果他们整整开了十八个小时。暴雨及极低的能见度,加上又累又困,他们途径江西的时候几次车差点撞上高速公路的护栏。
  传媒公司的注册流程很复杂,不能交给中介机构去办,因为有一些前置性的审批条件。简单地说,工商登记可以先办,但如果办不下来三证,等于与传媒有关的公司业务,一项也不能做。哪三证?其一,广告经营许可证;其二,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其三,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
  还是举例来说吧。
  先说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在审批的时候,首先必须有一个担保单位,这个担保单位还必须是由上海文广主管的。俗话说,熟人多了好办事,问题是那时王伟在上海一个熟人也没有,真的是两眼一黑。本来他也可以去找娱乐频道或通过娱乐频道找魏文彬和欧阳常林,动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但这不符合王伟的性格,真那样,一有一点事就找领导,那不等于是抱着别人的脖子下海吗?那算怎么一回事?
  可是,事情又必须解决,怎么办?
  王伟想到了一个最原始、最笨的办法,就是上网查上海文广下面的二级单位,然后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过去,看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他们的主管,只要对方松一点点口风,马上约好时间登门拜访。
  后来有一个什么上海工程协会,终于答应愿意给他们做主办单位,双方谈定的价格是每年6000元的管理费。
  办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似乎更麻烦一些,按规定,需要四个经纪人证。那时候公司就只有他跟王鹏两个人,哪里去弄四个经纪人证?王伟在湖南已考取了经纪人证,但上海根本不认,他们只认上海的证。怎么办呢?要么就在上海招人,要么就必须派人在上海考试。招人不可能,跟人家谈,人家动不动就要5000块钱一个月,四个人每月就是两万。公司还没注册,王伟不可能把钱花在这上面。那就考吧。但是,谁去考?在上海招人要花钱,在湖南招人带到上海去一样要花钱。为了省钱,王伟想到了自己的未婚妻。她当时在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工作,正经八百吃“皇粮”的,王伟硬是忽悠着让她把工作辞了。公司筹备组那时候还找了一个会计许珺,刚好她姐姐也在上海,就这样凑齐了四个人,读了两个月的书,通过考试拿了四张证。因为是自己的人,也就只花了一点报名费和考试培训费。
  除了经纪人证和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其他的前置性条件还有很多,如基本的制作设备等等。当然这种设备可以租赁。公司是娱乐频道办的,但不可能把娱乐频道的设备搬到上海。王伟想到的变通办法是跟当地的电视台签订一份联合制作合同,设备由他们解决,拍不拍片先别管,先到工商部门蒙混过关再说。
  办理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除了上面说的四张经纪人证,还要两个有六级外语证的员工。而办理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则要有五个高级职称的员工。那两个六级外语证的员工和五个高级职称的员工,天娱传媒公司根本没有,王伟只好凭私人关系找湖南广电的朋友借证。(据我所知,近几年,一些会读书善考试的人,考取了各种各样的资格证、资质证,当公司注册需要相关证书时,他们就挂出去,也不用去上班,每个证根据考试的难易程度和通过率,每年有数千到数万的收益,俨然已成为一个产业,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独有的怪现象?)然后广告经营要有审查员证,还要有几个美编证,都是他找朋友借的。
  能考的就自己考,所以,除了经纪人证之外,王伟本人还考了广告从业人员证、广告审查员资格证。
  这个证那个证能把人的头弄晕,如果按一个证配一个人计算,公司办齐三证,至少要有四五十个人,但公司初创期在上海的员工就四五个人,一个是肖文俊,任行政总监;一个是吴学文,就是和王伟一起开车去上海的那个司机,他在上海待了一个月,因为老婆孩子都在长沙,在上海入不敷出,生活工作条件太差,便仍然回娱乐频道上班了;司机换成了王戬,再加上会计许珺和王伟自己。就这么几个人。
  我发现王伟漏了一个人,就是和他一起考上了经纪人资格证的他的未婚妻。
  王伟告诉我,她不是公司的员工,不拿公司一分钱。
  王伟反复强调,这是他的原则,他认为夫妻一定不能在同一个公司干。其实,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和他跟王鹏的交情,只要王伟以此为条件跟王鹏提,王鹏完全会同意。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住房补贴,什么都没有。就四千块钱死工资,在上海租个房子就要一千五。所有的员工都挤在那套房子里生活,吃喝拉撒,全部在里面。为了节约成本,他们甚至不敢请厨师。王伟就经常亲自下厨房,为大家做吃的。
  公司的办公场地呢?总不至于也挤在一起吧?
  那倒没有。公司就在对面,从表面上,完全小打小闹的格局。
  他们4月8号去上海,5月26号拿到工商执照。到八、九月份,上面说的那三个证一个不差地全部办好了。后来“超级女声”全国巡回演出的时候,这三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在表现王伟的办事能力时,暗含了对旧天娱传媒的批评——除了注册资金是实的,它的专业人才配备可大部分都是虚的,和冯仑他们当初的公司比,称得上另外一种意义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