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第7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政东首先想到的就是贝湖如何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有可能抓住机遇,突飞猛进。
纵观中部诸省,平心而论,只有湖北才有成为中部增长极点、增长中心的可能,也只有贝湖才有可能成为梯度发展的次级中心。
贝湖地处中部地区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经济沟通、辐射、互动能力强,便于东引西进,南拓北击。
贝湖地处沿海高经济梯度向西部低经济梯度之间的过渡地带,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位置,在利用西部资源,进入西部市场方面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贝湖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条件在中部地区无人出其右。
贝湖还是全国高校和科研人员聚集较多的省份,人才资源丰富和科技力量雄厚。国家直管机构的区域中心大都设在贝湖,便于与中部各省的协调和合作。
如果国家要选择和培育中部发展极点,非贝湖莫属。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贝湖有发展成为中部增长极的多种优势和各种可能,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中部各省间差距不大,优势不明显,大家各具特色,如其他毗邻珠三角,毗邻长三角的也有其优势等等。中部诸省都有机会成为中部中心,成为国家经济的次级中心。
对此,陆政东也有一种迫感、危机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流勇进,争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部核心和中部增长极点,否则将会坐失良机。
而要有所作为,思想观念就很关键,贝湖省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基础扎实,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交通、大能源、大钢铁、大汽车、大商业、大高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中部其他省份,甚至东部地区的省份也望尘莫及。
可是为什么贝湖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呢?
按理讲,就这样的条件,贝湖的发展至少应该好于中部其他省份,科事实并非如此。
在不少方面,贝湖都落后于中部其他地区。外地人非常纳闷,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其他人不明白,可陆政东在贝湖工作几年,有一个最深的感受,贝湖什么都不缺,天时、地利俱全,唯独缺少人活,缺少的是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缺少的是“舍我其谁”的风险精神。
贝湖经济发展滞后是被自己打败的,是被思想打败的,陆政东是从外地调入贝湖的,进入贝湖后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湖北人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缺少敢闯敢干的风险精神。主要有五个表现:一是自大清高,固步自封;二是因循守旧,生搬硬套;三是随遇而安,小富即欢;四是目光短视,机会主义色彩浓;五是官本位意识浓厚,唯书唯上难唯实。
小农心态、内陆意识一览无余,叹为观止。
贝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任重而道远。思想和观念是贝湖最大的问题,也是迎接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
世界变化本不奇妙,只要换一番脑筋,换一种思想,就会换一个天地。
“思想解放,换金换粮;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生产力,此话一点不假。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青睐湖北,但是如果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绝难抓住机遇抛来的“红绣球”。
而即便是在思想上有改观,那还得迎接市场的挑战。
中部崛起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的新战略,追求公平、公正的竞争,追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打击地方保护和本位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贝湖不少企业在地方保护大旗下,心安理得,悠哉乐哉,不思进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更新换代如龟爬蜗行。依靠保护偷生的企业如何能够独立应对市场竞争?如何能够在逆境中生存?
这是贝湖面对中部崛起战略、面对外部竞争的真正挑战。
在襁褓呵护下的企业,在政策优惠下的产业,在壁垒保护下的产品,一旦摘掉保护伞,一旦被迫打开市场,将会无所适从,节节败退。自由贸易,公平竞争,浩浩荡荡,不可逆转,依靠层层保护维持企业生存,得不偿失,依靠贸易保护发展的想法,最终将化为泡影。痼疾需用猛药。正视地方保护,清除壁垒、强干弱枝、直面竞争是贝湖的当务之急。
而贝湖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发展同阶段的世界平均水平。首先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加值的比重为七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比沿海甚至高出五成,甚至和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都高近三成。
国有企业的比重高,一是说明了贝湖企业积弊丛生,所有制结构转换的任务异常艰巨。
而国企比例过高,也反映出民营和私营经济不发达。
这就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太高,第三产业太低。就工业而言,重工业比重太高,轻工业发育程度不足。
贝湖重工业比重高,拜建国初期国家工业布局所赐,但是贝湖却没有经过轻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轻工业发育不完善,这种结构无助于贝湖最大的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失业工人的再就业。
最后就业结构不协调,结构问题是经济问题的核心,是贝湖在中部崛起战略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他陆政东的挑战……
而能否处理好这些挑战,是他能否成功上位的关键,虽然他是作为省长候选放在常务副省长的位置上的,但只要没有正式任命,依然存在极大的变数,这一点陆政东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压力自然还是有一点的……
第220章 重回贝湖
陆政东即将重回贝湖的消息在会议结束短短时间里就传遍了贝湖省内,一时间如惊雷乍响,阵阵回荡,在整个贝湖大地上都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
当然也在西部办掀起了一阵波澜,在陆政东得到准确的消息没多久,杨永清道喜电话就已经过来了,电话里没有多余话语,但是这么久的接触,陆政东也粗略知晓杨永清的一些想法。
杨永清是希望随他去地方上,只是现在自己也是去向初定,杨凌峰是要接替到点的三峡办主任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到时候他才有可能就任代理省长,现在还远谈不上其他。
不过杨永清也算是自己在西部办里边一个知根知底也能够谈得来的人,陆政东对于其能力也还是很认可,杨永清想跟着自己下去,这个意愿对方早就流露出来了,部委里能人实在太多,而位置实在太少,特别是发改委更是众星云集,有些有能力的司局级干部搁在其他那个部委担任个副部级干部也是完全能够胜任,但在这里机会却是很小。
杨永清也曾经和他半正式的提及过,在发改委里边工作这么多年,无论是在眼界还是思路上都表现不俗,而且更为难得的杨永清和自己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也比较相近,对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上也相对客观,不像有的干部那样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特别是对于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这一块很有些水平,如果有合适的机会,陆政东也觉得杨永清是负责这方面挺合适的人选。
所以陆政东也不和他客套,只说让对方不要有其他过多想法,自己已经放在心上,一旦条件成熟,就会立即考虑。
杨永清在发改委这么多年,肯定也有其他渠道,在发改委这么多年,能走到司局级干部这一级,当然也不可能没有半点渊源,他需要的是一个机会,需要是他这边开口要人,其他的杨永清估计自己是能够想到一些办法的。
陆政东也觉得自己在西部办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一点,即便是陆政东很希望能够早一点到地方,但是还是觉得如果能够在西部办继续工作两年,对自己的成长帮助还会更大,在西部办里当个副主任未必就不如其他部委担任一把手,从某种角度来说,还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现在想这些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陆政东也知道现在自己更需要的是把自己手中的工作移交好,他应该很快就会启程前往贝湖了……
而到贝湖,对于他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安新的发展也让人们提高了对他的期望值,这无疑也是一种压力。
陆政东带着这样的挑战和压力再一次踏上了贝湖的土地。
中组部的负责同志在会上宣布陆政东担任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宣布完中央的人事调整决定后,中组部的有关同志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陆政东的情况,历任西河省长滩市宜蓝县委书记、西河绵西市市长、体改办经济运行局局长,安新市市长、市委书记,发改委副主任兼西部开办副主任等职,系中央候补委员。
陆政东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强,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经过多岗位锻炼,领导经验比较丰富,工作中注意谋全局、抓重点,熟悉经济工作和党务工作。熟悉贝湖经济社会发展。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思路开阔,思想解放,改革创新意识强。工作有朝气,推动工作力度大。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勤奋务实,作风严谨,为人正派,严格要求自己,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中央认为,陆政东同志任贝湖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提名陆政东为贝湖省常务副省长候选人是合适的。相信他一定会在贝湖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为推动贝湖在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为贝湖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高级领导干部的评价,这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字斟句酌,而且也是惜墨如金,而字数越多也就意味着优点更多;同时,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