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不赢爱情-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在英吉利做英雄失败的拉夫,和在珍珠港偷二嫂成功的丹尼参加了这场战役。他们使用改装了的B52飞到日本本土,炸得狼烟滚滚,敌人鬼哭狼嚎。炸弹一投一个准,敌人的高射炮一打一个歪。完成了任务,他们就离开了日本,准备按照计划,在我们中国降落。落地以后,日军很快找到了他们,为了掩护同志,丹尼壮烈牺牲,上演了《卡萨布兰卡》的最后五分钟。
拉夫回到了珍珠港,和小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艾教育孩子们:“我们美国是战无不胜的。”全片完。
就这样,我欣赏完了巨片《珍珠港》,刚刚大家也看见了我介绍的剧情。不知道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我觉得这片子有一个关键: 如果我们把这三个人又臭又长的三角故事去掉了,居然一点也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整个片子最好看的是双方的空战场面,非常激烈,特技用得很好。飞机的种种机动性表现得很完美,和真实的战斗场景很像。(当然也存在漏洞,以后会说——菜头注。)其中两个男主人公共同歼敌的一段,双方的配合简直可以作空军教科书。在日本轰炸珍珠港的一节里,到处是爆炸声,滚滚燃烧的汽油,低空扫射的日本战机,倾覆的战舰,跳水逃生的水兵……表现出了战争的突然和残酷,非常壮观,尤其是数艘战舰同时燃烧的场景,令人永生难忘。同时,影片也在细节上注意着力描写了一些小人物在突如其来的战争面前的变化,从慌张到最后冷静地作战。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也非常地感动。我猜测导演加进这段三角恋爱的目的是做个对比,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美好,也想让我们看看人的感情和生活是如何被战争所摧毁的。但是他套用了很多的常见的战争爱情模式,对这段爱情的把握不足,在宏大的战争场面下,这段爱情显得很苍白和单薄。在近三小时的片子里,导演在表现战争和爱情上平均用力,结果是战争让人看了觉得还不够,而爱情多余。
我们考察所谓的战争片,爱情在其中无非是两种模式。一种是爱情是主题,战争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以爱情的缠绵和甜蜜,让人对战争的残酷有深刻的认识。经典名片《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里,甚至都没有出现具体的战争场面,战争只是作为甜蜜爱情弦乐的阴森背景,而并没有作为第一主题出现。另外一种是战争和爱情交织出现,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表现爱情的力量和美。这样的好处是保持了快速的节奏,有张有弛。战争不至于多到让人厌烦,而爱情也不至于让人乏味。《罗宾汉》和《勇敢的心》里,主人公都是忙中偷闲搞对象,这样的爱情才刺激,有看头,才浪漫。
而《珍珠港》的前半部分,除了海峡之战的很短一段外,都是慢节奏的爱情故事。两人如何认识,如何相爱。在战前和珍珠港,人们过着怎样的美好生活。而后就是丹尼怎么和小艾相爱的,他们爱来爱去爱得多浪漫多精彩。前半部分里,惟一使影片保持张力,使人不至于睡着的部分是日军的准备,他们磨刀霍霍,给影片增加了一种紧张空气。然而,为了给爱情让路,日本军的准备活动表现得根本不充分。山本五十六是个橘皮马脸的老杂碎,只有简单的对白,很短的情节,所以日军跨5000 英里的奇袭根本没有表现出一个“奇”字。据说如果没有战争的话,山本是准备到拉斯维加斯做职业赌徒的人,所以他主持奇袭是性格使然。影片在这方面没有很好地表现,而只是以漫画式的手法表现几个仁丹胡站在地图前,说两三句话。敌军如此不堪,这战争如何能让人提起兴趣?
所以,在结构上,《珍珠港》存在严重缺陷,这影响了整部影片的质量。在对这一次类似神话的奇袭战的表现上,本片甚至还不如美日合拍的《虎虎虎》,至少双方主要人物没有后者血肉丰满。花了一亿多,搞出了个“一半是爱情,一半是战争”的拼盘,而且拼盘中间还居然明显地存在一条战争和爱情的分界线!真是失败!我看,干脆叫另两部电影的名字更确切些——《珍珠港遗梦一条细细的红线》。
在一些细节上,这片子也让人遗憾。其中有一个镜头: 在空袭后,美国兵在一艘倾覆在水里的船壳上挖洞救人。水兵割开船体,里面伸出了一双黑手,紧紧地抓住救援人员的手,随即又一点点松开,水花一现,就沉下去了。这镜头看起来,黑白分明的两双手,黑手逐渐失去生机,白手极力挽救,应该说很传神,很感人。但是,看完了片子仔细一想: 船翻在海里,半沉半浮。水兵在浮着的一面开洞,那么至少说明了在这一面是空气层,否则钢铁的船早沉了。但是洞一打开,却看见贴着船壳里面就是水!真是活见鬼了!船身这一面在海面以上,而舱里的海水居然比海面还高,而且这船还不沉!就是阿基米德再生,看见美国人的如此浮力定理,怕也要裸奔三圈,以示抗议。而且,舱里全是水,里面的人如何活到救援人员在空袭后赶到?潜水也不是这样潜法啊!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空战的场景安排。特技中,日军大约两百架飞机在空中组成了一个阵势。看起来很壮观,不知道实战中是否是这样的。从航母上出发的飞机,要在空中结阵,然后才攻击。我听说过的是波次进攻,这种空中步兵方阵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希望喜欢军事知识的朋友给予解答。在袭击珍珠港的空战中,日军的战斗机往复俯冲,这无可厚非,但是镜头上给出的景象是满天都是飞机,各个方向的都有,而且就在珍珠港上空。我知道现代飞机的速度快,安装有紧急避撞系统,但是,难道在二战的时候,战机也可以相对飞行,穿错飞行吗?他们用什么技术保障飞机不会迎头相撞?而且,日军当时使用大量的鱼雷攻击机,为了让鱼雷适合在浅水中进攻,采取的是低空飞行。低空飞行的规避技术难度更大,难道是日军和美军的飞行员技术比今天还高?
看完了整部片子,我只对空战场面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而对这次战争本身,并没有多大程度上的了解;同时,对三个人的三角恋爱,并没有什么感动的意思。从整体上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失败之作。尤其让我讨厌的是,根据当年的历史,轰炸日本的美军飞行员,在中国降落的大部分人,都是被中国人民救起来的。尤其是在敌占区,为了掩护他们,中国牺牲了很多人,而且辗转千里,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了。在影片里,对这一段一点都没提。落地以后,战友牺牲。镜头一转,美国人就又神气活现地回到珍珠港了。美国人真英雄!真牛B!
好莱坞生产巨片,更多的时候是生产垃圾。《珍珠港》应该算作垃圾片之一,除了空战,乏善可陈。所以,在肯定这一亿多美金中的特技部分后,我们得由衷地说一声: 一部精品垃圾!
第三卷 第九章
最近和疯子结缘比较多,连看VCD也是如此。上个星期某晚,我在碟店里同时发现了《闪亮的风采》和《美丽心灵》,就一并买下。《闪亮的风采》我早闻其名,但一直敬而远之。据说该片讲述一疯子钢琴家的故事,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何况是一疯子?当年自己也曾想加强音乐修养,买了贝多芬的《命运》来听。音乐不错,但是自打我买了它以后,很是倒霉了一段时间。根据中国人的神秘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我从此打消了欣赏西洋音乐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对音乐的欣赏水准,只在《十八摸》上一点。如今要我欣赏一钢琴家的故事,
我真的提不起精神来。
《美丽心灵》的情况也类似,Nash是数学家。理科生都应该是志如铁,意如钢的那一种。临进棺材了,也要半坐起来,对来宾说:“告诉棺材店老板,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确多两位。”《美丽心灵》里的Nash居然疯掉了,这是严重违背原则的事。一如道学家死于酗酒,神父死于艾滋病。但是我架不住一位女同学的反复劝说,说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疯子全无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疯子就有了行动的合理性。
于是我把两部片子都买了回来,老板还用一部《天下无双》当了添头。
我一口气看到了凌晨2:30,大呼满意。钢琴家David和他犹太爸爸之间的故事,多少让人联想起傅聪和傅雷之间的关系。傅雷对子女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聪没有疯掉。David疯掉了,因为要完成他父亲的梦想——弹奏《拉赫曼尼诺夫三号钢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于他比后者理性、不偏执,虽然有点像诸葛亮。家书里事无巨细,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没有那么幸运,老爸天天要他当胜利者,要他守着家不准去外国念书。他终于反抗了老爸的权威,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念了书,老爸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最后,他准备用“拉三”证明自己的时候,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疯掉了。
David后来的故事就有点类似莫大先生了。他冒着雨在城里找一架钢琴,嘴上叼着香烟,脸上戴着难看的黑眼镜,整个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疯疯癫癫。等他进了酒吧,娴熟的指法牛刀小试的时候,众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乐在手,David哪里是一个落魄的中年汉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闪,琴中剑一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David刚刚病倒时,他的手的一个特写镜头——手的主人已经全无知觉,但是那只右手依然在床单上疯狂弹奏。世多有疯狂的人,但少疯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疯狂,也依然停驻在他内心世界最爱的那一部分上。音乐已经超越了David的生命,无论他是在什么状况下,音乐永远是他生命中的惟一,这让人肃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过了音乐,人也会疯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说的“求不得”的苦——希望用音乐来证明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最多是个大匠师。大匠师疯狂,人们有的只是同情。
《美丽心灵》里的Nash也是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