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千古大变局 >

第45章

千古大变局-第45章

小说: 千古大变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及她的利益。慈禧先是冷眼旁观,“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然后将光绪身边的得力干将撤职,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一点点地束缚他的手脚,最后决定重新“出山”,训政收权。慈禧虽为女人,却有着稳、准、狠的铁腕手段与凌厉风格,由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光绪皇帝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而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一班书生与她相比也非同一重量级别的“选手”。于是,慈禧一出手,光绪的权力立时被收回,维新派不是被抓就是出逃,顿时分崩离解。仅仅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就此中途夭折,所有已经推行和即将推行的变法措施全部“冻结”终止。

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就这样无可挽回地失败了,而另一个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袁世凯却由此脱颖而出。维新派领袖看准了小站练兵成功、拥有七千多名新建陆军的袁世凯,决定用其对付守旧派,光绪下旨将他破格提拔为正二品级别的候补侍郎。一天深夜,谭嗣同在康有为等人的推举下拜访袁世凯,出示光绪密诏,命他诛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带兵包围颐和园控制慈禧。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袁世凯口头应允,而暗地里却出卖光绪,投靠慈禧太后。然而,这又是一段显得扑朔迷离的历史,近来据专家根据大量文档、史实考证,袁世凯在没有卖身投靠之前,慈禧就已行动,将光绪从养心殿移居瀛台控制起来。袁世凯在慈禧已然警觉、荣禄预作防范的情况下,以驻防天津的区区七千兵力攻取北京围困颐和园捕杀太后,无疑以卵击石,对率兵举事不得不慎之又慎。夹在名正言顺的皇帝与执掌实权的太后之间,也真让袁世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其实,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袁世凯除了遵旨率兵举事惨遭失败、出卖光绪投靠慈禧这两条路外,还有第三种方案可供选择,那就是两边都不得罪,装聋作哑,没事似的像过去的老样子继续“埋头苦干”,光绪不会供出袁世凯,谭嗣同等维新派领袖肯定也不会出卖他。事实也正是如此,哪怕面对慈禧的严厉审问与呵斥,光绪帝一直都没有承认所谓的密诏之事,这也成了戊戌政变中一桩无法考证的悬案。

然而,袁世凯最终选择了背叛光绪。其实他走的是一着险棋,皇帝是名正言顺的主子,出卖光绪,一切利害关系姑且不论,仅在道德层面,便将自己变成了一名小人。时至今日,所有档案材料都已解密,各种史实相互证明,袁世凯的主动告密,的确发生在戊戌政变之后。然而,正是他的告密——“围园劫后说”使得慈禧咬牙切齿,怒不可遏,她一辈子都在耍弄别人,没想到由她一手扶植、培养的光绪帝却胆敢向她发难,且欲置她于死地。政变由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慈禧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收权主政,而是变本加厉地严惩不贷、否定一切。她立即下令处死捕获的戊戌六君子,缉捕康有为、梁启超等在逃的新党中坚人物,将移居瀛台的光绪帝囚禁起来,将侍奉光绪的二十多名太监不是处死就是从军,无一幸免。做完这一切,慈禧犹不解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将光绪帝废掉。

令慈禧没有想到的是,西方列强对此积极干预,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强硬。他们对光绪的戊戌变法主动开放学习西方抱有好感,担心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回复到四十年前排斥外国势力的时代”。当慈禧对外大肆宣传光绪帝病重准备取而代之时,在华公使很快觉察出隐藏其后的阴谋,英国公使坚持要派一名外国医生为皇帝诊病以判真伪。于是,她想直接废掉光绪的计划不得不有所收敛与妥协,便退后一步,暂缓废帝,先立大阿哥(即皇长子)。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一改清廷自雍正皇帝开始就已不立太子的成例,正式宣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她先是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各国公使参加,趁公使夫人们玩得高兴的时候提出欲立大阿哥的想法,夫人们竟置若罔闻地集体沉默,没有一人表态。尔后,她又遍邀各国公使出席册封大阿哥仪式,结果没有一人到场,慈禧不禁恼羞成怒。

在慈禧看来,这些远道而来的洋人,不知为什么总是与她过不去地时时作梗。她想好好举行寿诞大庆,每次都让外人闹得不愉快;她发动政变,洋人不给她好脸色;她要抓捕康有为,洋人出面保护;她要废除不知图报、不听使唤、冲动狂妄的政敌光绪,洋人反对;她示意妥协了,退后一步只立大阿哥,洋人依然抵制;还有,那些基督教徒跑到中国,提倡与中国传统悖逆的一夫一妻制,鼓动百姓入教闹事,根本不把大清帝国的法律习俗放在眼里;而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更是在大清帝国的版图上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巧取豪夺……由个人恩怨到家恨国仇,它们纷纷攘攘地汇聚慈禧心头,一股强烈的复仇欲望无法克制:“外国人已经成为中国的祸根,但愿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永远离开中国,那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恰在这时,义和团运动如野火般在华北大地熊熊燃烧,他们焚毁外国教堂,杀死洋人教民,打出了“扶清灭洋”、“助清灭洋”的旗号。这种强烈的排外狂潮与慈禧报复洋人、发泄积怨的心理情绪正相契合。可她毕竟与洋人打了几十年交道,深知他们的“功夫”与厉害,不敢轻举妄动。而传得神乎其神的义和团法术——水火不惧、刀枪不入犹如添加的氧气与燃料,使得慈禧心中几近黯淡的复仇火苗唿啦啦地上窜不已。为谨慎行事,慈禧派遣刑部尚书赵舒翘到京畿一带、大学士刚毅赴保定查探虚实。两人经过一番实地调查后发现,所谓的拳民都是一些市井无赖,实不堪用。返京途中,两人不期而遇,免不了一番商量揣摩,觉得慈禧让他们外调暗访的真实意图,就是加以利用,以雪洋人逼迫过甚的心头之恨。遂决定隐瞒真相,投其所好。于是,两人上呈的结果如出一辙,都说义民忠于朝廷,没有他心,民气可用。慈禧闻言,自是高兴得眉开眼笑,觉得长期积淤心中的大仇小仇,终于可以发泄报复了。对此,蒋廷黼在《中国近代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利用‘民心’或‘民气’对外,是林则徐、徐广缙、叶名琛一直到西太后、载漪、刚毅、徐桐传统的法宝。”

1900年6月16日,慈禧吩咐召开有光绪皇帝在座,王公大臣、六部九卿一百多人参加的御前会议,讨论向洋人开战复仇的重大国策。因反对者众多,殿廷辩论激烈,一时和战不决。第二天,御前会议继续举行。就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一封所谓的洋人四条照会传到慈禧手中,其中一条便是勒令太后归政。权利是慈禧的最后一道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她决定豁出去了拼死一搏,不由得情绪激昂地高声叫道:“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群臣慑于慈禧淫威,只得纷纷磕头道:“臣等愿效死力。”这时,慈禧想了想,又为自己开脱道:“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苦心,勿归咎予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6月22日、24日,又连续开了两次御前会议,宣战之事形成决议。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帝名义,向西方列强十一国正式发布宣战诏书。

狂热的“文革”时期,江青不知是有意寻找,还是无意见到,总之是读了当年慈禧发布的这篇情绪激昂、义正词严的宣战诏书,不由得心悦诚服地叹道:“太后至少有宣战勇气!”其实,诏书刚一颁布,慈禧就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后悔不已。又一时无以更改,只好暗中嘱意缓攻使馆,尽可能地留有转圜余地。

事后考证,所谓的洋人四条照会纯系伪造,一种说法,是江苏粮道罗嘉杰得到消息密告荣禄,荣禄立即密报慈禧;另一说法,照会由端郡王载漪在大沽炮台失陷当日伪造,经荣禄进呈,因为洋人的百般阻挠使得策立溥儁为大阿哥、承续皇帝大统成为泡影,作为父亲的载漪便假慈禧之手,以报洋人一箭之仇。

慈禧一辈子在皇宫生活了五十多个春秋,独断乾纲,两次成功地发动宫廷政变,以个人喜好与家族利益两立皇储,三次垂帘听政,其政治生涯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853年…1861年,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浮沉,终于脱颖而出;1861年…1874年,执掌实权,重用汉人,整顿吏治,使得清廷渡过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1874年…1898年,排斥异己,控制光绪,不择手段地巩固个人实权,置个人享乐于民族国家利益之上;1898年…1908年,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诏令,经过八国联军的武力干预与仓皇出逃之后,慈禧突然间变得开明起来,重启被她否定过的维新变法之门,施行更加开放的改革措施。然而时不我待,清廷已多次弃却改革变法、繁荣图强的大好时机,“清末新政”作为气息奄奄状态下的一抹亮点,怎么也改变不了满清王朝衰朽覆亡的命运与结局。

慈禧作为一个统治了近代中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的实际统治者,我们进行分析、研究、描述时,应将其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女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男人,加之中国几千年歧视女性的深厚传统,“雌鸡司晨,国之大难”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女人执政,比男人遇到的阻力更大,承担的风险更多,受到的非议更甚。中国古代临朝太后不少,人们熟知的就有汉高祖皇后吕雉、东汉章帝皇后窦氏、西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唐高宗皇后武曌、辽朝景帝皇后萧太后、清初真正的开国之主孝庄太后等,但执掌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