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读书 1979年 >

第4章

读书 1979年-第4章

小说: 读书 1979年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是他的功绩,他的假说在一定范围内或许是正确的,但他所做的进一步的结论,如果不是完全错误,就是非常片面的夸大。以后,马克思在向路德维希·库格曼推荐这本书时,说“这本书虽然写得很粗糙,充满了地质学上的错误,历史文献方面的批评也很差,但是总的说来,它还是比达尔文前进了一步。”经过讨论,马克思对这本书的缺点方面,同意了恩格斯的意见。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书评中,对同一著作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自己的看法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是研究工作中的正常现象。怎么能把革命导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当作金科玉律,当作永远正确的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是科学,就在于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而逐渐达到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正是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写的书评所得到的教益。

仲民
作家与书评
《纽约时报》的影响

    我有一个友人,近来完成了第三部小说,原定于去年十月出版,但当时纽约各报大罢工,停刊了好几个星期,因此出版商、编辑与作者三方同意,延期出版此书。报纸停刊与出版小说有何关系?事实是关系极大。一个无名作家的作品,出版了以后,如要引起读者注意,至少必须经过两种宣传活动。一是广告介绍,在日报、周刊及专门杂志上登载新书广告。另一是书评,出版商将样书提前分寄与各报、杂志及著名文学批评家,请他们发表书评。但美国每年出版之书,数以千计,一般报章不能每书皆评。即使是声誉极高的《纽约时报》,日刊载书评二、三篇,星期日的书评周刊登载数十篇,也无篇幅包罗一切,做到有书必评的地步。美国虽有好几千家报章杂志,但只有《纽约时报》占有独特地位,受人重视。这便造成了“如果《纽约时报》停刊,出版界几乎不能存在”的现象。
    这句话当然有点过份夸张。但《纽约时报》受人重视原因有数个:一、美国因地势广大,各地都有报纸,而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报纸。《纽约时报》由于包罗各种新闻,记者分布世界各地,便成为全国性报纸的替代。一般高级知识分子,虽不住在纽约,也必须订阅《纽约时报》,否则就不明国家大事,世局动态。二、《纽约时报》在历史上就一贯是家质、量并重的报纸,它的读者包括政府、工商界、学术界、文艺界的领导人物。高级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它的读者。任何材料,无论是文章、书评、广告或读者来信,一登《时报》,就受到社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注意。三、报纸质地佳与读者质地高,是互相有帮助的。报纸质地越好,读者越要看。读者质地越高,报纸的影响力越大。四、《纽约时报》的销路不如他报,例如小型的《纽约每日新闻》销路就比它大过好几倍,但它的读者多是小市民阶层,文化水平低,喜看黄色新闻。这样的报纸登了文学书的广告,无人注意,又有何用?
    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YTimes Book Review)上如能争取到一篇佳评,就等于包售了数百本、数千本的新书。由于新书出版之多,该刊对一些平庸的作品,不屑一评。所以即使是新书不得好评,但能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篇幅上占一席之地,对一般的默默无闻的作家也算是一种荣誉,因为至少它的编辑们已注意到你的书。一般而言,《纽约时报》避免评论一般通俗小说,或没有文学价值的书。但没有书评,出版商却仍不惜化了高价,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登整幅广告,引人注意,招徕生意。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另有受人注目的一页是《最佳畅销书目》(Best Seller List)。这书目分为小说(Fiction)和非小说(Non…fic…tion)两栏。每栏列十五本本周销量最大的书名,按每周向全国各地大书店征集来的数字的多寡先后排列。当然,越是列入这一书目,越是有可能引人注意;越是销路大,作者的版税标准也因而越高。能够列入这《最佳畅销书目》的大多是有名的作家,无名作家一旦榜上有名,便立即一举成名,文坛登龙,身价百倍。比如去年澳大利亚一个家庭妇女麦可乐,写了一本关于澳大利亚牧区的家史小说《荆棘岛》,连续二、三十个星期位居《最佳畅销书目》之首,销路达五、六百万册,单是平装本版税就得了一百九十万元,可说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但是一般无名作家的所谓“第一部小说”,能销上几百本乃至几千本的已经不错了,所得稿酬有低到二、三百元的,要靠此生活是不行的。
    美国各地著名大报如《华盛顿邮报》、《圣路易快递报》、《洛杉矶时报》等也都有周末书评附刊,但身价都不如《纽约时报》。其他受到学术界和文艺界重视的是《纽约书评周刊》(N。Y。Review of Boo…ks),此刊乃是十余年前纽约各报首次发生大罢工(为时三个月)时所产生。当时文学界人士不能等待《纽约时报》复刊,乃自行创办一个书评杂志。在开始时甚受人重视,但其内容逐渐改变,现在所登之文章着重于政治性甚于文艺性。
    其他各种周刊、月刊等书评栏也相当受人注意的有《大西洋月刊》、《哈泼氏月刊》、《纽约客》、《新共和》、《时代》、《新闻周刊》等。但这些刊物的书评,一共加起来,还不及《纽约时报》一家的份量。
    美国出版界乃是一项巨大的商业。一本畅销书可以使一个无名作家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这类作家的进益不是单靠售书的版税,而是也靠卖给好莱坞拍电影或广播公司拍电视的所得。但那是另一篇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谈。
    (一月十日寄自纽约)
纽约航讯
董鼎山
美国的书商


    美国每年出版的新书中,有40%由书店经销。一年按出版新书四万种计算,就有约一万七千种书在书店出售。另外,全国图书市场上销售的多年来一直在重版的书有四十余万种,其中40%即十七万种以上的书也由书店出售。两者加起来,一个书店从理论上说,每年出售的可达十九万种以上的图书。可是,实际上比较大的书店每年也只能陈列五千至一万种书,大多数零售店还到不了这个规模。因此,不少图书积压在仓库里,有图书过剩的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美国公众却抱怨说,他们去书店常常买不到想买的书,例如古典名著、烹调书等等。他们在书架上看到的往往是全国范围内二三十本畅销书。
    如果将这种情况完全归咎于书商,也不太公平。书商在挑选该进什么书的时候,经常遇到左右为难的局面。他们如果听信出版社推销员的宣传,进了大批可能成为畅销书的图书,结果往往并不美妙。当然书商有权退还出版社那些卖不出去的“畅销书”,可是为这些书花掉的仓库保管费和退货时的运费,不能不是一笔损失。但如果不进那些可能的“畅销书”,一旦它们畅销起来,书店老板又会措手不及。脱销一本畅销书不仅使书店少赚许多钱,而且也有损书店的声誉。所以美国的多数书店宁愿追求“大型”书和畅销书,而放弃那些有价值的书。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书店就实行“专门定购”的制度。顾客提出要求,书店派人到出版社仓库里挑,包装寄出。这样,顾客所花的钱常常是书价的几倍。(罗)


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风格
部分书籍的装帧设计观感

    “开卷有益”,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名言。其他国家也有许多赞美书籍的警句。随着社会在前进,书籍同人类生活的关系无疑会愈加密不可分。然而无需证明,任何书籍都得有一定的形式,没有形式的书籍是不存在的。人们在“开卷”之前,第一眼看到的只能是书的相貌装束,即书籍的形式,术语称之为装帧。一本书,有了精美的装帧,会给人以读书之乐。反之,装帧低劣,纵使内容不错,也会使人产生美中不足,兴味索然之感。可见,书籍装帧在千百万读者之间起的作用。书籍装帧作为一门艺术,在国际上早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它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美。我们只要接触到一点外国的图书,就不难理解它正在怎样飞速地发展。
    目前,当祖国大地结束了酷寒冰封之后,最先一批迎春而开的装帧艺术花朵,正陆续出现。它们虽不算多,却冲破了先前那种贫乏、枯燥、全无生气的局面,以其新意和活力,给人以鼓舞,预报着即将到来的万紫千红。
    封面是书籍装帧的重要而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搞好封面设计,不断创造新的形和新的色,以更好地体现书籍的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吸引和满足读者,这是改进装帧工作的重要方面。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在各类书籍的封面中,都能够看到用过心思的设计。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世界的儿女》(阿尔及利亚长篇小说),封面的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有新意,特别是它的构图和色彩。设计者根据小说的主要内容——阿尔及利亚妇女在革命中的觉醒和成长,集中概括出一个引颈迎向朝阳的年轻妇女的侧面头像:面部为霞光染得分外鲜明,头像富有雕塑感,顶天立地,头顶直抵封面上缘,颈部连接大地,浑然一体(地面上的仙人掌使人联想到非洲)。黑色为主要色彩,覆盖着封面的一半以上篇幅,但并不显得昏黑,在黄(背景)、橙(面部)两色的对比下,反而显得十分鲜明、强烈,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构图,以及这样的色彩,体现出“新世界的儿女”的基本精神面貌,同时象征着希望和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说,如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运用写实手法的成功,那么,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于无声处——一批冲破禁区的好作品》的封面设计,则从运用写意手法方面取得了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