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1期 >

第2章

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1期-第2章

小说: 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1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自上海三联书店《梁文道:我读》

瞬间中的瞬间

作者:尤里。邦达列夫 字数:2331

  究竟是什么主宰着世界和我们大家?也许,是宇宙中心一个星球上的炽热深渊,或者是把群星的躯体甚至整个银河系都吞进自己肚子里的令人目眩的极大的黑洞?也许,正是这个最高当局在给世界的运转颁布法律,确定一切始与末、生与死、地球的转动、人类的存亡,就像地球的大自然在森林里建造蚁穴的同时,就预先规定了它们的最后时刻,就是说,一诞生就注定了死期。
  无法想象宇宙那无限的空间:火焰四射的狂暴飓风,在可怕的巨大旋风中,焚化着一切的太阳那沸腾般的日珥,星球爆炸的火花,万箭齐发般的火焰簇射,就在这种情况下,在神秘的一片漆黑当中的某个地方,在宇宙坐标轴线上的某个交叉点上,飞行、旋转着一个微小的尘粒——这就是地球,造就伟大世界的最高势力根据宇宙构成的普遍规律,为它规定了能量、任务和生存期限。
  不能同意这样的说法,即地球一诞生就已经为最后消失奠定了基础;也不能同意这样的说法:死就是生的不可割除的影子,就是生命那充满喜悦、爱情、青春和成就的喜气洋洋的日子的形影不离的旅伴,并且越是临近日落,那不祥的阴影就越长、越明显。永恒——就是无限的时间,同时,永恒又没有时间。
  如果地球的寿命——只不过是世界能量极其微小的一丁点儿的一刹那,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就不过是最短瞬间中的瞬间。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在北半球上空,有一个像我们的太阳那么大的星球爆炸了。这一神秘的巨型爆炸总共持续了四十分钟,向空间释放的能量足够地球和我们这些罪人使用十亿年。谁都不清楚这一爆炸与什么有关——那可能是一颗新星的死亡或诞生,或者是垂死挣扎变成了新生,也许有可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核能释放,是一个星球的毁灭,使它变成了一个黑洞,或者是一个密度异常大的天体在预先注定它要爆炸和死亡的时刻,以自己的死亡来变成一个全然不可知的白洞。
  谁能确切地回答:大自然和进化,生期和死期,生变死、死变生的推动力,都是由宇宙的什么规律和什么力量管辖的?
  我们未必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的寿命不是九百岁,而是七十岁(按圣经的说法)?为什么青春期如此短暂,如此匆匆而过?为什么老年期却又如此漫长?我们也无法找到关于善与恶为何有时像因与果那样不可分割的答案。不管这有多么可悲,但还不值得重新评价人对自己在地球上所处地位的认识——大多数人认识不到生存的意义和个人生命的意义。要知道,为了有根据说自己活得是否正当,就得过完赋予你的整个寿数。否则,怎样来理解这一点呢?用一些可能性和千古不变的命运之说这类抽象理论来理解吗?
  但是,人们往往不愿同意这样的说法,即他只不过是微粒般地球上的一个从宇宙高空看不见的小得可怜的尘屑,而且一旦缺乏自知之明,他还狂妄地确信他能洞悉宇宙的奥秘和规律,当然还确信能使它们服从于人们的日常利益。
  人是否知道,他必有一死?这一令人不安的想法,只是像一个阴影在他的意识中一闪而过,他不断躲避着它,不断自卫着,往往用一种期望来自我安慰——反正明天不会发生那种不可避免的不幸,还有时间,还有十年、五年、两年、一年、几个月……人们不愿与生活分手,尽管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包含大悲或大喜,而是充满着操劳的汗水气味,还有一些平庸的肉体满足。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人被一条条无底鸿沟彼此分开,只有一些细小的、时断时续的爱情和艺术横竿,才有时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不过,人的意识,头脑清醒和富有想象力的人的意识,毕竟会涉及到整个宇宙,涉及到宇宙间一些星球上常有的神秘而又冷酷的恐怖现象,也会涉及到人生在世、短暂一生中的合乎规律的偶然性的个人悲剧。但不知为什么,这并不会使人感到绝望,不会使人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索然寡味的徒劳之举,就像有智慧的蚂蚁从不停止它们那些不知疲倦的活动一样,看样子,它们的操劳是为了自己那种单一的利益所需。人总以为他在地球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由此深信,他是永生不灭的。他总是久久不愿考虑:夏季必将变为秋季,青春终将为老年代替,甚至那些最亮的星星也将会熄灭。在人的信念中,存在着运动、毅力、活动和激情的推动力。在人的骄傲中,有这样一种观众的轻率:他自信津津有味的人生影片将会无休止地延长下去。
  那种过于自负地希望认清生活中瞬间中的瞬间的艺术,那种期望向人们传达别人的理性经验和感性经验,并由此成为永垂不朽之作的艺术,不是也充满着骄傲吗?不过,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也就没有人的思想,就没有艺术。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瞬间》
  经典伯乐:王利群
  邦达列夫在《瞬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我想,对于具有悠久的古文传统和优美简洁的鲁迅杂文修养的中国读者来说,将不难领会我的《瞬间》的含义。”不知道他对中国文学是否有那么高的修养,足以理解古文和鲁迅的杂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将这三者并列的叙述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通过精练的语言直透人生本质的力度。
  作为一篇散文,《瞬间中的瞬间》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
  它承认时间的无始无终的永恒状态,但又随时在关注诞生、消亡,以及周期。它企图用时间的永恒来消解死亡,但又参照于探讨作为有限个体的人。它嘲笑人类的傲慢,同时又肯定承载人类信念之艺术的终极价值,但它忘记了正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在最伟大的作品中说出了最高贵而又最彻底的傲慢——“人啊,你这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们在文章中绝对找不到获得拯救的道路,但同时我们也很难说清楚文章的基调究竟是悲观还是乐观。也许,它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把读者抛向一个未能认知的空间,剥离了日常生活赋予我们的逻辑保护力量,从而让我们直面我们的存在本身!

喜忧参半的选择

作者:彼得。巴菲特 字数:2256

  做家长难,做孩子也难,家长和孩子都无法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长期受到卓越的工作态度的熏陶,这种熏陶来自我的父亲。我从母亲那儿也学到很多待人处世的态度,母亲对各类人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她无畏而坚定地与他们交往,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
  尽管如此,当面对自己的未来并作出影响前途的决定时,我像许多的同龄人一样,茫然、困惑、无所适从。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打算完成高中学业——至少不会以常规方式完成。由于迫切地渴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我曾想过要提前毕业和跳级。
  我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是我八年级时参加男孩俱乐部时产生的。我不太喜欢体育,音乐是业余爱好,但还没有达到为之痴狂的程度。我需要在人生中找到一项特长来确认自我价值,摄影很符合这个需求。我上高中时,经常给校刊和毕业纪念册投稿,并在一家本地周报社做过暑期工。在我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当中,相机已经成为我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识。
  凭借这点小小的成就,我制定了一个相当浪漫但是欠缺考虑的计划。我想提前完成高中学业,然后去怀俄明州的杰克逊谷当一名摄影记者,一边自食其力,一边享受世界上最壮丽的大自然美景。
  这个方案虽然出于我的年少气盛,但并非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我确实发表过一些有水平的照片,也可能会在报社获得一份工作并在杰克逊谷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此我永远不得而知了,因为当时父母对我的计划持不同观点。他们清醒而又理性的期望,制约了我的青春幻想。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非常复杂的境地当中,并引出一些棘手问题。例如:父母的引导和过度干涉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会变成控制?有多少父母的关爱衍变成为专制,又该随着孩子的成长怎样调整?年轻人在决定人生道路时,到底有多大的选择权?他的自由度应该有多大?是否存在“过度自由”和“过多选择”的问题?
  巴菲特家族在这些问题上,有着特立独行的作风。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断教导是,我们可以成为心中想要成为的人,我们应该追寻心中想要追寻的梦想。
  我们家对孩子有个不明言的期待,即孩子们应当在学校中竭尽全力。父母并没有施加压力要我取得全优成绩,但他们希望我认真、专注地对待学业。这种期许绝非坏事,它能够调动我的积极性:他们期待我在学校表现出色,这肯定意味着我有能力这样做。有了这种自信,我确实在学校表现出色,而且为此感到自豪。
  不过,这又将我带回那个跳级和闯荡世界的年少计划。在这个交汇点处,显性信息“找出你的天赋”和隐性信息“不要过早找寻你的天赋……沿途也不要跳步前进”狭路相逢。
  作为一个典型的不安分的年轻人,我不由自主地就把第二个信息,看做是对我激情的阻挠和对我自由的束缚。但是我后来意识到这种告诫很有道理,只是我当时未能领悟。我的父母并没有试图阻止我,而是劝告我不要在成长过程中操之过急,担心我可能会在匆忙中与美好的东西擦肩而过。我的成年生活就在前方,等待着我出现并安顿于此。通往那里的路可能会布满荆棘,但走捷径也许会令我得不偿失。
  无论如何,我的辍学计划着实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