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杀人事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时又一起杀人案在眼前发生了:新娘林黛玉突然倒地,背后鲜血淋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后还是由业余侦探贾宝玉道出了真相……
从图书大厦找了半天才找到这本书,结果好失望。译文看上去中不中,洋不洋。有些地方好像照抄《红楼梦》的,文字流畅,话语流利。有些地方,特别是作者自己创作的地方就又回到日本味上去了。其结果呢,给假口供,破坏现场,误导警方的人(贾宝玉)竟然让人觉得是正义的化身,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惩奸除恶。唉。
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书的看法,不想自己太偏激了。郑重声明:我不是想替该书作广告,我只是想知道这部推理小说,读者如何能够从它的文字中推理出案件的真相,而不是向赖向荣一样要贾宝玉解释才得。
其实如果说一直是连环杀人事件,读者会有审美疲劳…所以最近的推理小说大多数会有创新…所以如果分成单一的案件就简单很多…另外其实你如果读过红楼梦,甚至说你不用读红楼梦也应该知道林黛玉,较为懦弱= = 至少也应该是属于小女生那种…怎么会那么主动去查案呢?还有在王熙凤被杀一案有点太勇敢了(当时还有个小女生,由于我不想去查书,我就不提她了,好像是薛宝杈)…如果不是事先说好,一般女生是不会那么勇敢…肯定是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说是贾宝玉安排的,那就另外了…怎么说,贾宝玉是凶手!非也,如果是这样,动机呢?按红楼梦的贾宝玉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他只想保护那些姑娘…再说他也应该知道真相迟早会被人知道,(一般侦探小说的思路…)不花上几年的时间,怎么能做出一个好计划呢?就算是天才犯罪者,也不可能做得出吧!何况这是推理小说,讲得是逻辑…(其实,我本来也想贾宝玉是凶手…但又不符合原书,所以才看下去)
作为推理小说,确实不错。不过,这本书却被人们批判得…有点觉得冤枉,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又不是红楼梦的续集…人家在导读里,也写得很清楚了…人家也不是恶搞!人家还保留了红楼梦人物原有的性格,不过,贾宝玉似乎有点改变…
作为红楼梦的改编,也确实有点离谱…这里我就不再加油添醋了…
个人观点,里面的推理有些牵强,那么多的巧合聚集在一起,到后来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我看的时候几乎没有把贾宝玉作为凶手来考虑,因为这样的角色设定实在是……话说本书的导读也有泄底的嫌疑。
这部作篇完全是作者出于对《红楼梦》的个人爱好写就的,我们也没必要非要把它跟原著联系在一起,且当作是名著的推理同人小说来阅读好了。
好几个朋友表示想玩杀帖版的杀人游戏,我们狂杀了这么久,是该回归一下了,游戏规则采用古老的杀帖版,游戏背景也回归到论坛的主题——红楼梦,有意愿的来签到。
红楼梦的主题咱们以前玩过几次,这次我想设元春省亲或者海棠诗社为背景
如果用元妃省亲,那么杀帖就要用红楼体来写
如果有海棠诗社,那么杀帖就要求是诗——打油诗也可,顺口溜也可,现代诗也可。有能力者写古诗
已报名十四人:随口而歌、雨山雪、高山流水诗千轴、雪灵、轻烟薄雾笼人家、从嘉婉儿、lovin、郭小邪、叶葳蕤、清风明月无人管、电锯、轻斟浅酌、细细、湘君
角色有: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李纨、抱琴、莺儿、琏二爷、贾宝玉、茗烟、龄官
=
请自己选择角色,将角色名和身份悄悄话给“地主婆”
本游戏暂设定角色身份为:杀手3人、贴身宫女1人、平民8人。(贴身宫女是地雷,只要杀手杀到贴身宫女,则两人同归于尽)
具体各角色人数根据报名人数确定。
如果短时间内三个杀手都出局,则启动第四位杀手,这第四位杀手由主持人在平民中挑选
可选择的角色:元春省亲这章中出现的人物(大家踊跃选主角,如果缺少主角,则由主持人硬性分配)
今明两天是继续报名和选、定角色和身份的时间,等角色和身份定下来,就由杀手准备杀帖,一定要在杀帖中透露相关线索。
规则:
1。游戏开始前,杀手先提交给主持人杀帖,帖杀一人(杀帖既可以是红楼体也可以是同福体,还可以是红楼+同福体)。第一轮帖杀这人不死,只是被囚禁,第二轮开始解禁。囚禁期间不能参与本轮投票,如果该人是贴身宫女,也不同归于尽。
2。杀帖中要技巧性透露或暗示自己的身份,众人并以此为据展开思考和推理。在以后的每一轮都这样。
3。注意,此处贴身宫女仅仅是一个身份象征,与选中“宫女”作角色无关。
5。冤死的老百姓可以有半票权。只限死后的一轮。
6。三个杀手每轮出两个杀帖,杀两人。(第一轮是囚禁两人)
备注:要求每位选手每天都有上网时间,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没投票或没交杀帖,则算弃权一次,弃权两次自动出局
红学是一门大众的学问,因为《红楼梦》是属于民众的。自从1973年,《红楼梦》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出现之后,世界便完全接受了这部小说,并且,国际文化界也按照中国人的眼光去理解《红楼梦》,这是中国文化的荣耀。《红楼梦》有多少语言文字的译本,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西方文化界低下傲慢的头,抛弃文化的偏见,开始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去品读《红楼梦》,这才是关键,因此,《红楼梦》向世界传播的是中国的价值观。
最近,日本作家芦边拓把《红楼梦》变成了暴力与血腥的“杀人小说”。近日,内地引进了这本《红楼梦杀人事件》,贾宝玉变成了业余侦探,大观园的美女们接连死于杀人事件。这一文化事件,是当今混乱的中国文化形态一个鲜明的例子。
世界到底是如何看待《红楼梦》的
我先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首先看看外国人到底是怎么看待《红楼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佛朗次库恩这么评价《红楼梦》:“这部作为异常珍贵的人志学宝库的小说具有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引人入胜的情节经过,相关人物活灵活现的性格特征,令人难忘的符合现实的状态描写,使小说即使作为纯文学艺术作品,也同样受到我们最高的关注……事实上,当我们回忆起黛玉熠熠闪光的、圣洁的贞操,老祖宗温暖的母爱,宝钗温柔理性的女性美,晴雯和鸳鸯感人的忠诚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贾政严厉的责任心,当我们考虑到信奉孔子和菩萨的中国人具有的社会观念、人类的思想和仁爱……,这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在这种伦理道德方面,欧洲从精神上能给中华民族提供些什么?难道中国人民是必须改变信仰的异教徒吗?如果《红楼梦》有助于在这方面清除一些陈旧偏见的破烂,以及能够促进东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的话,那么花费在这本著作上的精力就不是徒劳的。”
德国学界,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予“最高的关注”,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发现了《红楼梦》所承载的中国的价值观,因此,佛朗次库恩是把《红楼梦》当作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来看待的,通过阅读《红楼梦》,西方人可以抛弃偏见,能够尊重东方文明,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佛朗次库恩在1932年《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序言里说的,在76年前,西方文化界已经给予《红楼梦》“最高的关注”,并且当作东西方文明和解与促进的桥梁,今天,一个日本三流作家糟蹋《红楼梦》成了一个杀人小说,这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亵渎,也亵渎了国际文化界对《红楼梦》所取得的国际共识。
不需要日本人芦边拓传播《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杀人事件》对外推广了《红楼梦》的影响,传播了中国古典文化,我只能摇头一笑,我们不需要日本作家芦边拓传播《红楼梦》,《红楼梦》的世界传播从1830年就开始了,距今已经178年的历史,1973年,英文全译本《红楼梦》在美国出版。1932年,《红楼梦》第一个德文译本出版,从1932年到2002年,德国总共出版24个版本的《红楼梦》,没有一本东方古典小说有这样的出版记录。
在1946…1965年,一共有4个荷兰文版本《红楼梦》;
在1957…1965年,法文版《红楼梦》也出了4个版本;
意大利文版《红楼梦》到1970年就有了2个版本;
而匈牙利文版《红楼梦》到1964年,就有了3个版本。
英文全译本《红楼梦》至少有10个版本,这是英文全译本数量,至于节选出版的译文,已经无法统计了。
以上是《红楼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真实状况,所以,说靠日本人芦边拓传播《红楼梦》,真是贻笑大方了!
《红楼梦杀人事件》废弃的是中国的价值观
《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因此,对她的翻译极其困难。就是这样,外国翻译家也是前赴后继地艰苦前行,克服了巨大的文化隔阂,展现出极其精彩的翻译艺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外国人对待《红楼梦》是多么用心、认真和严谨的。
第41回,有一段,“不一时,只听得萧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大家不要小看这句话,它凝聚了我们中文的独特魅力,曹雪芹形容音乐声,不直接去写,而是拟人化描写,“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让人感到音乐声会走,会飞,会奔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萧管悠扬,笙笛并发,风清气爽,穿林度水,具有中文独特的韵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曹雪芹作为语言大师的魅力所在。
在霍克斯的英文译本里,这样翻译到:“and presently;in the c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