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悬疑推理电子书 >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

第97章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第97章

小说: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有“女书”的巾帕、纸扇,高歌赞颂她们心中女性的主神姑婆娘娘。1931年出版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写道:“每岁五月,各乡妇女持扇同声歌唱,其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该文字者,余未见之。”
  ●“女书”梁祝不见梁山伯大部分“女书”所言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女中豪杰或贤德之女,而男人有时甚至是丑化了的配角。如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流传下来的“女书”中,记述的故事标题变成了《祝英台》。在迄今整理出的“女书”作品中,90%以上为诗歌体,甚至与“五言”、“七言”等汉字成熟诗歌体形式接近,这更使得识写“女书”成为了当地妇女心目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言。如新娘出嫁时候陪嫁的贺礼———用女书写就的“三朝书”,成了新婚之日婆家摆放在大厅中骄傲的“脸面”。“女书”世界的妇女们用一种内部流通的文字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既是无聊时光的慰藉,更是一种同男权社会对等的身份识别系统,她们用这种只传女不传男的“密码”,为自己圈出了一方男人们无法进入的世界,并世代相传。
  ●推测与“甲骨文系”并立对“女书”几近20年研究的谢志民教授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在对“女书”字形的比较中,谢志民和叶绪民等教授吃惊地发现,“女书”字体明显呈现出“图腾崇拜”的痕迹,而这只有在史前人类的文化如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化、甲骨文中才会出现。“种种研究表明,‘女书’可能崇拜的‘图腾’是‘鸟’。”谢老对记者说。“女书”中,“头”在书写上象形为鸟头,而由“甲骨文”演变的汉字“头”象形为人的头;又如“体”象形为鸟的身躯,而汉字“体”则象形为人的身躯:“君”象形为“两个鸟身躯的并列”,而汉字“君”则象形为“一个人握着笔加一张口”。“甲骨文系”崇拜人,“女书”崇拜鸟,如果这个推断最终能被确立的话,那么以往学术界一致认定的以“甲骨文系”文化主打中华的语言文字理论将可能会随着“女书”这一惊人发现而打破,从而形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南两部分中华古文化,后者最大的可能代表便是春秋时曾雄霸中原的吴、越王国的起始族群———从未见到过其创造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字作任何记载的古越人。让谢老对该研究推测深感自信的是,代表古越族史前文化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上海及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出土的文物大多显现着“鸟图腾崇拜”的痕迹,甚至在数千年之后,越王勾践佩剑上雕刻的“王”字下方,也有二鸟呈现。
  ●亟待抢救破历史谜团据了解,“女书”目前正面临传承危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书”传人高银仙、义年华等几位老人相继去世,目前在世的能阅读和书写“女书”的只有93岁的杨焕谊和60多岁的何艳新等人。此外,“女书”作品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失到国外的“女书”作品有近百件。由于经费等原因,保护及研究方面举步维艰。女书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如果不能得到抢救,女书为什么只在江永及其毗邻地区流传?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男性如何能容许妇女学习和使用男性不懂的文字?女书何时形成?这些谜团将留下“永远不解的历史遗憾”。无疑,江永“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植根甚深、牵涉面甚广的神奇文化现象,它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3。“梁祝”生平素未谋面流传千年凄艳绝美的《梁祝》传说令后人垂泪同情,既惜梁山伯的英年早逝,又怜祝英台的红艳薄命。但人们还是心存疑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真事?如果有,那么“同窗三年仍不识英台女儿身”、被“小九妹嗔骂其‘笨如牛’”的“傻书生”梁山伯,又凭什么魅力吸引祝英台呢?有关专家就此发表的一些看法引起人们关注。
  首先,“梁山伯”确有其人。史载:“梁山伯,会稽人,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壬子年三月一日(公元35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举贤良为县令,卒于东晋孝武帝宁康癸酉年八月十六日辰时(公元373年)。”梁山伯在县(今宁波、鄞州区一带)做过两年县官,死时仅22岁。史料还详细记载:“梁山伯率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工程,积劳成疾,死后葬于西清道源九龙墟。”根据1997年8月在宁波梁山伯古墓址考古发掘看,出土的晋朝绳纹水井罐、水波纹四系青瓷罐、双素纹三兽足熏炉、谷仓等陪葬品,显示该墓主人与“县令”身份相符,且墓址就在今日鄞州区的“九龙墟”。另从墓砖、墓形规制判断证实该墓属晋代无疑。
  其次,“祝英台”是虚构的。据史料记载,梁山伯生前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他英年早逝,百姓万分悲痛,葬其于九龙墟时,发现已有一穴“祝英台女侠之墓”(古墓)。古墓中的“祝英台”,并非传说中的“同窗求学祝英台”。那么,“梁山伯”凭什么魅力吸引虚构的“祝英台”?专家认为,国人有个传统理念“清官侠女骨同穴”。既然梁山伯是个清官,又英年早逝,那么就把已作古的“祝英台女侠”阴配成夫妻,同穴合葬。后来,人们把这则真实事件逐渐演变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经典故事,直至发展成“梁祝化蝶”传说,并通过各剧种形式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国家广泛流传。
  另据研究梁祝文化40多年的蒋尧民先生介绍,大量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江苏宜兴人氏。其证据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其中在县志证据方面有较大突破。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在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的《善卷寺记》中就有关于梁祝是宜兴人的说法,比现在公认的公元550年梁元帝《金娄子》中的最早记载还早70年。其次从宋代开始,宜兴就不断出现关于梁祝故事的诗的系列,有证据还表明梁祝化蝶情节也是在宜兴形成的,而不是人们公认的发源于宁波。同时在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也有不少关于梁祝为宜兴人的记载。
  4。冰封的印加少女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区的安帕托,被视为印加的神山,是一座海拔20700英尺的火山。印加人用珍贵的东西———生命———作为祭品,祈求它赐予生命之水、带来谷牧丰收。
  1995年9月8日,约翰。瑞哈得与米盖尔扎。瑞特登上被火山灰覆盖的安帕托山。当时,安帕托附近的奈瓦多火山正在喷发,山顶涌出的火山灰高达1英里,纷纷扬扬地落在安帕托的山脊上。忽然,走在前面的米盖尔发出一声轻哨,只见他轮起的冰斧停滞在半空中。约翰赶过去,在米盖尔手指的方向,一簇扇形的红色小翎毛,夹在附近山坡的岩石中。那是印加祭祀典礼中常见的一种小雕像上的头饰!两个人兴奋起来,米盖尔将绳索系在腰间,攀过歪斜的陡坡,小心翼翼地拔出羽毛头饰的小雕像,一个,两个。这是一流的印加小雕像,用金、银、和珍稀的海菊蛤贝壳雕成,掩埋的方向面朝安帕托山顶,裹在外面的五彩服饰看起来像新的一样,那些吸引约翰和米盖尔的羽毛也十分完整,显而易见,这两个小雕像才露出地面不久。印加少女在印加的神山安帕托峰顶已静静地躺了5个世纪约翰和米盖尔继续前行,快抵达峰顶的时候,一块被冰覆盖的岩石吸引了他们的视线:那里有一个布包裹,看起来像是个木乃伊。他们攀过岩石堆,看清楚了,裹得紧紧的布包裹,的的确确是一具印加木乃伊!一些织物的碎片零落地散布在木乃伊周围。附近的冰面上,她有乌黑的长发,修长的颈脖,丰满的双臂他们又发现了一个用海菊蛤贝壳雕成的女性小雕像、骆驼骨、陶器碎片、和两个装有谷壳和玉米穗的布袋。约翰将他们一一拍摄下来,米盖尔则用冰斧凿开冰层,将冻在岩石上的木乃伊取下来。这下,他们看清了它的面目,那是一张印加女孩的脸。她有乌黑的头发,修长的脖颈,丰满的双臂;她身披绚丽的羊驼毛披肩,静静地躺在安帕托峰顶;她年轻的生命属于山之神纳瓦多。安帕托。
  这位印加少女就是5个世纪前,一次印加祭礼中的祭品。她安眠在陶土的墓穴中,没有任何挣扎、勒杀、殴打的痕迹,或许她在被埋入之前就已经死去。墓穴中,陪伴她的还有精致的小雕像,古柯叶和谷物。过去,考古学家在安第斯山区仅发现过几具冰冻木乃伊,而且其中没有一具是女性。这个女孩,年龄估计有十几岁,可以猜测得到,她是作为祭祀仪式上的祭品,被掩埋在安帕托山顶。由于近年来的山脊崩塌,冰层和岩石顺着山坡下滑,将她从墓穴中捎带出来。由于山脊崩塌时,受到冲击,木乃伊最外面的一层织物已经被扯散,裹在里面的贝壳雕像和其他随葬品跌了出来,散落在周围的山坡上。女孩的面部已经风干了,约翰和米盖尔试着将她搬起来,它足有80磅重,显然,她身体的大部分还未解冻。约翰和米盖尔进退两难。如果把木乃伊留在安帕托山顶,火山灰吸附的太阳光热会毁了她,同时,她裸露在外,很难说会不会遭遇盗墓者的劫掠。更重要的是,此时正是一年中季节转换的时期,暴风雪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淹没山峰。看来别无选择,只有带她走,并且尽可能地将随葬的古器物一同带下山。背负80磅重的木乃伊下山,路途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毕竟是在海拔2万英尺的高山上。天公也不作美,这时竟然开始下雪。冰封印加女孩1他们用塑料纸将木乃伊捆好,放进约翰的大登山背包。米盖尔则承担了两个人的行装。火山灰掩藏了冰面,一路上,他们不停地打滑。一些冰块尖锐的断面,更为行进带来了困难。黄昏时分,两人抵达2万英尺的高度时,他们只得将木乃伊契入两块冰岩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