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悬疑推理电子书 > 中国盗墓传奇 >

第10章

中国盗墓传奇-第10章

小说: 中国盗墓传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盗墓贼时加以小心防范了。若墓坑的摸金者侥幸活着出来,则又往往因分赃不均而引起相互之间的仇恨,从而引发向官家告发或火并的恶果。

  据旧社会长期盗墓的长沙“土夫子”们说,盗墓这个行当,合伙人最为紧要,也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头等大事。合伙做这种生意,主要靠的是一个“义”字,一旦合伙人见利忘义,起了邪念,进入墓室中的人就很难活着出来。财宝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不但所谓的铁哥们靠不住,就是舅舅外甥也不见得可靠,甚至有父子也为了争占财宝而发生自相残杀的悲剧。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盗墓行业中尤见分明。现代考古发掘证明,这位“土夫子”所说的凶险之事是屡见不鲜的。如著名的天星观一号楚墓中,在盗洞深约14米处,发现人头骨一个和零散肢骨。据推断,这个人骨架当为盗墓者所留。若真如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此人在取出宝物后被同行所害。至于是未出地宫就封锁了洞口,还是将要爬出洞口时被上面的同伙一脚踹回洞内,或者被一棒子敲昏于地下,那就不得而知了。20世纪60年代发掘的陕西乾陵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即武则天孙女,唐中宗李显七女儿李仙蕙),考古人员在墓道第七天井(最后一个天井)接近墓室头道门的东边,发现有一个盗洞,盗洞下靠墙立着一个死人骨架,周围地面散落着零碎的金、银和玉石、玛瑙等饰品。经勘查,发现有打破石门,从右上角钻进石墓室,移动棺椁,入墓室行窃的现场遗痕,后部墓室的白墙上还留下了一只很显眼的黑手印。据推断,盗墓者至少在两人以上,很可能是一同进墓室盗取财物后,先出墓道者产生了独吞之念,对未出者下了毒手,致使后者一命呜呼,千余年来立于阴暗的地宫与美丽的公主相偎相伴了。




盗洞中发现人头骨(3)




  据曾侯乙墓发掘队员刘柄发掘纪录显示,在5月25日这天,曾侯乙古墓盗洞处清理时发现一个破碎的人头骨,但未见其他骨架和人骨,“有可能盗墓人已死于洞中,何原因死,还不清楚”。由此可见,盗墓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擂鼓墩盗墓现场还原(1)




  擂鼓墩曾侯乙墓盗墓工具与盗洞中人头骨的发现,为推断盗墓贼进入墓室的过程提供了难得的线索和依据,沿着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整个盗掘场景可复原如下:

  秦末汉初,当八千江东子弟兵在一代人杰项羽的统率下,走出楚地,与农民造反集团合兵一处,攻城掠地,越过函谷关,浩浩荡荡地杀奔咸阳之时,天下陷入了大动荡、大失控、大混乱的格局。在硝烟弥漫,战火连天、殍尸遍野,人头乱滚,天崩地裂的历史转折时刻,两个黑影在一个初秋的茫茫夜色中,悄悄潜入杂树丛生、荒无人烟的擂鼓墩山岗。沉寂了一袋烟的工夫,见四周没有动静,黑影压低了嗓音道:“我说老弟,动手吧。”

  “要得。”只见二人提着一堆黑糊糊的东西,猫一样迅捷快速地来到不远处一个大土冢之下,听听四周真的没有异常动静,便施展腾挪跳跃的本领,嗖嗖窜上土冢顶部。待稳住阵脚,二人来到圆顶偏西北的方位,年长的道:“就照这里挖下去。”

  “准不准?”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

  “你就挖吧,保证见到棺椁,说不定正对着地下那个死鬼的头呢!”老者颇有些自负地道。年轻人不再言语,拨开四散飘荡的草丛,挥动手中的铁臿,弯腰弓背挖掘起来。沉寂的山岗立即发出扑扑的响动,草丛中不时冒出金属工具与岩石擦撞后的点点火花。一阵大风掠过山岗,树木发出沙沙之声,躲在丛林中的猫头鹰发出一阵凄厉的悲鸣,给夜色下的山岗平添了几分恐怖色彩。天空的乌云渐渐向东南方飘去,月亮悄悄地钻出云缝,一缕微光洒向山岗的树木草丛,斑斑点点的月色映照着草木繁盛的大土冢和正在挖掘的两条汉子。二人一高一矮,皆身穿黑色老鼠衣,全身裹得严丝合缝,只有七窍留着门户,以便于听、闻、交谈和观察动静。从谈话的声调中可知,矮者约五十岁左右,高者年约三十。随着铁臿的掘动,大土冢上部很快现出了一个仅能容身的圆形洞口,年轻者在洞中不断掘进,老者将掘出的泥土悄然无声地用竹筐移于丘下一个低洼处。当洞已没过人身时,老者从一个口袋里摸出一根双股扭成的麻质绳索,一头拴在身边的树上,一头伸进洞中,像当地农民打井一样,把挖出的泥土利用竹筐和绳索提取出来。

  约四更天的光景,山岗下乡村传来了阵阵鸡鸣声,此时圆洞已深入地下一丈多深。年长者对洞中小声喝道:“鸡叫二遍了,收摊吧,明晚再接上。”洞中传出隐约的应答之声。不多时,洞口之人顺着绳子爬了上来。

  二人并不说话,只是找些树枝乱草将洞口遮掩,然后又来到低洼处,以同样的方法将挖出的泥巴做了伪装,疲惫中带着几分希望与憧憬,像夜行的老鼠,滋滋溜溜钻入树丛草莽之中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夜晚,两个黑影再次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昨日挖掘的土冢之上,继续从事未竟的事业。约三更时分,洞中之人顺绳索爬了上来,一边用手抹着满脸的汗水,一边气喘吁吁地说道:“好像遇到了封顶石,难弄得很,得换别的家伙。”

  长者一听,兴奋地道:“石头下面就是墓穴,只要想办法凿穿石板,后面的事省心得很。”言毕,从一只口袋里摸出了锤子、凿子之类的工具,最后拿出一个牛皮灯盏,用火镰引出火种,慢慢点燃,递与年轻者道:“在旁边挖个小洞,把灯盏放上,找准石板的缝,看能不能撬得起。”

  年轻者缓过劲儿来,将新的工具扔入洞中,口含牛皮灯把,沿绳索复入洞中。

  将近五更时分,洞中人爬了出来,两眼放光地对年长者道:“总算弄开了,下面还是土。”“弄开就好,赶快离开,山下的鸡都叫过三遍了。”老者说着,急忙收拾随身携带的东西,对洞口和挖出的泥土又做了些伪装,悄然溜下山岗。

  又经过一个夜晚的挖掘,盗洞自上而下由西往东斜插墓室椁顶。根据年长者的指点,年轻人在洞中用铁锤和凿子在洞的两侧分别砍凿木板。凡盗墓者皆清楚明白,只要挖到椁盖板,离最后的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而大多数椁盖板在地下埋葬成百上千年,早已腐朽成粉状,一触即溃,映入眼帘的则是遍地奇珍异宝,只待盗墓者像搂草一样哗哗往筐中收拾即可。只是,此次的情形却有些不同,椁盖板既宽又厚,且基本保持完好状态。要在十几米之下且仅容一人之身的空间内用原始的铁凿或铁斧,切断半米多厚质地坚硬的梓木板(木椁的用材,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鉴定,全部为梓木),其难度和耗费时间可想而知。对盗墓者而言,非常不幸的是,借着欲望之火,费了几个夜晚的力气,于惊恐、烦躁、疲惫中,终于将一块椁盖板在相距80厘米的位置分别截断,断后的椁板掉入洞底,而这个时候,与此相关联的椁板东端因失去平衡,无力承受上部的巨大压力,哗的一声斜插入洞底。如此一着,盗墓贼一定如闻炸雷突响,银瓶迸裂,惊出了一身冷汗。尚未回过神儿来,扑的一声随着倾斜的椁板跌入洞底,上面的泥土劈头盖脸地砸压了下来,牛皮囊灯盏随之熄灭,洞内一片漆黑。




擂鼓墩盗墓现场还原(2)




  此时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种是盗墓贼跌入洞底后,椁板下是2米多深的积水,上面的散土和石块一并塌下,立即将洞口封住,此贼尚未来得及叫喊一声,便没于水中绝命而亡。这便是盗洞底部淤泥中所发现的那个人头的由来。至于人的骨架没有被发现,很可能在抽水时被潜水泵的吸力吸于墓坑之外而无法查寻了。另一种可能是,盗墓贼落水的瞬间,本能地抓到了盗洞周边尚未断裂的椁盖板,经过一翻周折,终于从泥水中钻出,重返人间。两种推测,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大石板落下的时间。从考古发掘的情形看,至少有三块大石板落入洞底的椁室之中,而墓葬所铺石板层的高度距椁顶为2。8米。若截断的木椁落水之时,三块大石板和上面的散土随之落下,则蹲在椁盖板上的盗墓者必死无疑。若石板与散土是盗墓贼走后,经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与浸泡陆续落到洞底,则盗墓者尚有存活的可能。遗憾的是,考古人员对此无法做出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推断。

  从盗洞中出土的铁臿、铁锄,特别是黑色竹竿和稍加修整的五根树枝与凿成凹字形带叉口的树杆推断,在椁盖板被截断并落入水中之后,仍有人持竹竿、木棍等物对洞下的情况进行过探索搜寻,并在椁室底部留下了方圆近一平方米的明显扰痕。那么这个手持木棍向水下探索者是谁呢?此处又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是截断木椁后随之落水的那位年轻者,侥幸爬出洞口后向老者报告了洞中的情形,在椁室底部情况不明又不敢贸然下水的两难中,只好找来几根木棍竹竿之类的长柄物进行试探。一种是守在洞口负责用绳索提土和望风的老者,当他听到洞下突然传出哗哗啦啦加扑扑棱棱的声音时,一定感到情形不妙,他的心咯噔一下,头皮发炸,汗毛根根竖起,眼睛瞪得形同鸡蛋般大,但却不见洞中的灯光传出。慌恐之中,趴在洞口向下叫喊,洞底却一片死寂。此时老者应当明白,下面那位年轻的兄弟或许是遇到了墓中的飞刀,或许是身中毒箭,或者遭到了什么暗算,总之是不幸与世长辞了。想到年轻人家中那80岁瘫痪在床的老母和一家没吃没喝的老婆孩子,此时正在望眼欲穿地盼着亲人安全归来,弄几块破铜烂铁换些钱财,全家吃顿饱饭。想不到年轻人出师未捷,突遭罹难,命丧古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