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边境插队手记 >

第91章

边境插队手记-第91章

小说: 边境插队手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再过4天就要初考,我不多写了,让你的微笑,陪伴我一起走进决定命运的考场吧。
  1978年6月13日 爱辉”
  上海,同一天晚上,晓雁也在给我写信:
  “你好!
  6月3日来信收到,免你挂念,及时给你回信。
  对于我病退之事,我现在倒是不大担心了,整天想到不知你是否能考到上海,今后我们怎么安排生活?
  我曾问过母亲:‘如果他考上黑龙江的大学,我就转到黑龙江工作怎么样?’我母亲不同意,她说:‘我别的主意不能拿,这点主意还是可以做的。’
  我想,我们俩的事要经过曲折的办法才能成功了。当然,能一下考到上海来,那自由就属于我们了。
  我们的感情建立快两年了,现在突然离开,真的好像缺了什么东西,不是滋味。有各种人来劝我把这段感情‘黄掉’,我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根本不考虑。
  1978年6月13日 上海”
  晓雁的这封信,是我在初考结束回到生产队才收到的。
  我觉得很有意思:要知道,这是我们第二次同一天相互写信了。
  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在这一天的同一时间写的?
  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以前对这句诗的感受并不深,认为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感情抒发。如今俩人一个在农村高考,一个在上海病退,分处两地相隔六千多里,虽然不能相见,但是心心相印。我们同时在信纸前拿着笔,同时在脑子里思念着对方,同时用文字的方式无声地表达着相互的关心,不正是李商隐这句诗的真实写照吗?
  爱,是没有距离的。
  在时代转折人生变迁的动荡中,有一个爱的人与你在心灵上默契共鸣、同声相呼,这是多么地幸福呀!





    正文 191、初考顺利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1:03 本章字数:2411

我16日去县城,18日参加考试,19日回生产队,一共去了四天。
  在县城,我住在王根生所在的粮库宿舍里。三年前,王根生被招工到县粮库后,平时队里知青来县城碰到不方便,都喜欢到他这里来落脚。
  到底是插兄插弟,王根生对我来县城参加初考更是照应。白天帮我打饭,晚上帮我打洗脸洗脚水,只提供方便不进行干扰。
  只是在我初考结束的那天晚上,才对我谈了他自己对将来的安排:看到知青纷纷离开回上海搞病退,他觉得再待在这里已经没有意思。目前他父亲正在联系山东老家的对口单位,准备把他和对象一起商调回老家即墨。
  王根生的对象也是我们队的知青,姓卢。小卢一年多前被县水泥厂招工。这俩人都曾在知青点一个锅里吃饭,如今在县城举目无亲,经常来往,下班后碰个头,聊聊当年下乡的事儿,十分有趣。一男一女的,日子一长便处起了对象。
  还是回到我的初考上来吧。
  这次初考三门课:政治、语文、历史。
  听监考的老师说,今年考生才七百人,去年有二千多人。我从现场也可以看出来,今年参加高考的上海知青不太多,我们公社才20来个,估计大多知青都搞病退去了。
  进考场刚坐下那会儿,我还有点紧张。等到监考老师把考卷发下来,我一看题都很简单,心中完全踏实。
  我轻松顺利地答完,走出教室,等候一个公社里其他参加高考的知青出来。一方面是打个招呼,大家好分道扬镳各自回屯子去;一方面也想沟通一下考完后的感觉,看看自己答的对不对路。
  不大一会儿,大家都出来了。根据互相交谈的情况,我可以断定,自己的考分在全公社中一定是拔尖的。
  接下来我将投入更加紧张的复习,为7月20日的统考而努力了。
  一回到生产队,张大娘家的老闺女兰兰就来帮我晒被子。
  晓雁长期住在张家,与张家大姑娘胖丫、老闺女兰兰的关系都特别好。晓雁回上海搞病退前叮嘱张家姐妹,平时关照一下我的生活。
  晒着被子,兰兰抽空帮我洗了几件衣服。晚上,又来拉我上她家吃晚饭,说是她爸妈说的,要犒劳一下从考场凯旋而归的我。
  晚上,我总算一个人静下来,在宿舍再看一遍晓雁写来的信。
  这信封落款的日期,同我去县城初考前给她写的信一样,都是6月13日。
  不过,信是我今天刚刚收到的。
  不得不承认,对于生活,女人要比男人看得更远更实际。
  当我还忐忑不安地在担心如果考不回上海,俩人的感情怎么办时;她在短短的信里流露出来的则是另一种考虑:一旦我考在外地,该如何安排将来的生活?显然,在感情这个问题上,晓雁没有任何异议。
  这对我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
  我提笔给晓雁回信:
  “你好!
  今天,我怀着胜利的心情,从黑河坐船回到知青点,收到了你6月13日的信,心里十分舒畅。”
  我把这几天在县城初考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后,话题一转:
  “当初为劝你回上海搞病退,我对你说过一些生硬的话。因为那时我担心如果自己考不回上海,你的父母会像我的父母一样,也来反对我们再谈下去。我想过,如果那样,即使你选择和我‘黄掉’,我也会谅解你,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具备的良心。
  当然,我想到过,那些生硬的话可能就会引起分手;并且,对一个十分有把握病退回上海的人来说,还可能正好成为分手的借口。
  但是你忍受了,这让我十分感动,我以后不会再考验你而惹你伤心了。尽管将来的路很曲折,我们也要共同走下去。
  我父母已经知道你回沪搞病退,但他们来信都不提及此事,我也不想在紧张复习的情况下节外生枝,毕竟他们是我的亲人,等考完之后再说吧。
  1978年6月19日爱辉”
  几天后,我也收到了晓雁对我在6月13日的信的回复:
  “你好!
  我也收到了你6月13日的信,我们已经好几次都在同一天写信了。
  为避免误会,以后我们在信中都要写明接到的是哪一天的信,好吗?
  看到你对我的了解和放心,我觉得很高兴。我白天黑夜做梦都在问自己:我们将来的命运会如何?
  初考分数什么时候公布?题目难吗?什么时候填报志愿?关于你要报考的学校,我也不太懂,我想最好上海报两只,黑龙江报一只,你是否写信和家里商量一下?应该还来得及。
  街道在16日通知我去复查,我去了,结果医生有事,叫我23日再去。真倒霉,好不容易轮到了,还没检查上。
  现在上海病退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很大一部分人不用检查就可以回来,这部分人的范围有‘二农’(家中有两个插队的)、‘外地子女多的’(不管是插队还是兵团农场)、‘家庭条件困难的’等等。
  我有一个建议,现在还想在黑龙江等待招工的知青还是让他们回来搞病退,虽然病退回来的知青将来在上海干什么工作还说不定,传说也很多,但不管干什么,总比留在黑龙江好。至于将来,就看各自的运气了。
  1978年6月22日上海”
  这封信,透露出上海对知青的“病退”出现了进一步的松动。尽管还有一些条件限制,但毕竟无“病”也可以退了。我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更多的知青。
  当然,我更关心晓雁在这封里关于高考志愿“上海报两只,黑龙江报一只”的建议,说明她既希望我能考回上海,也给了我在黑龙江读大学的余地。
  这说明晓雁是了解我的,她知道我即使考不回上海,只要是大学,我都会去读。





    正文 192、填报志愿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1:03 本章字数:2014

“你好!
  看到你6月19日的信,首先为你第一步初考取得胜利而高兴。
  这些天上海一直处在高温中,已经连续一周35-36度,家里热得要命,人像整天在蒸笼里一样,晚上无法入睡,汗流个不停,实在受不了。
  今天仍然是36度,家里人都上班去了,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我还能定下心来给你写信。你一定等急了吧?望原谅。
  今天是7月1日,是你的生日,不知你是怎么过的?
  一跨进7月,对你来说,时间就更宝贵了,希望你抓紧最后的几天,在统考时也能像初考那样顺利。
  听说别人帮你洗衣服,我可以想像得出来,你一定把脏衣服又存放了很多。希望你讲究卫生,黑龙江洗衣服还是很方便的。
  要是我在你身边有多好呀,现在没办法了,只能让你自己辛苦点了。
  我刚才到四院去复查,大夫问了问我的病情,然后就叫我在家里等消息,说是会叫我去拍片子的。
  我对我的病退是很有把握的,因为确实病得很严重,以后的病情发展如何是无法想像的。有时我想,谁跟我一辈子肯定要倒霉,因为我是一个活不长的人,真不想连累别人。
  我本来曾经想过你会不要我的,经常暗暗地流泪,觉得自己很苦命,这样也加重了病情。现在我已经去掉了这块心病,我相信只要我注意饮食方法,病也没什么可怕的。
  1978年7月1日上海”
  晓雁在信尾提到的“曾经”,是指我在上海突击复习数学的两个多月里没给她写信,她怀疑我不要她了。
  现在,我真的又要不给她写信了。
  7月20日――22日是统考的日子,我到了最后冲刺的关头。我必须完全投入复习,半个月,甚至20天,我不能给她写信。
  初考成绩是在昨天公布的。我的三门课共得248分,平均82。6分,在全公社文科考生中是第一名。
  今天,我填好了参加高考的志愿。
  填报志愿有专门的规定,并不象晓雁说的那样,可以“上海报两个,黑龙江报一个”。所有考生一共可以填报十个学校,其中重点大学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