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插队手记-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医疗。
她看上去很腼腆,实际却很健谈。她同我谈了一些最近在上海发生的事,最后说:“上海真的老烦的,一会儿批林批孔,一会评法批儒,阿拉又不懂的。我喜欢出来巡回医疗,外头山清水秀老安静的。”
在张地营子旅馆里,我曾碰到一个北京来出差的干部子弟,十分忧国忧民。他谈到干部子女的两极分化:一种是口称“子承父志”,靠父母功劳走后门,调回城市。一种是热爱工农,深入基层,靠自己的一双手改天换地。
那晚谈着谈着就半夜12点了,他一看时间太晚,赶紧煞车,说:“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将来会怎么样,现在还很难说呀。”
我想我既没有享受安静的福分和超脱,也没有思虑深远的忧愁和大志。
我只是在不能完成大学学业的无奈下,回到了下乡前最初的梦:当一个农民作家。
这总比什么也不是的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要好。
终于,在国庆前,刘科长正式通知我:“县委通过讨论,根据1974年工农兵学员招生提纲上对学生去向有‘或上山下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条,所以,回生产队也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已经同意你的要求。”
县文教科搞了一个欢送仪式。刘科长说:“不管怎么说,在这里拿过三个月的工资,就算是从这里回爱辉的了。”
从心里说,算哪里回去的,对我来说重要吗?
正文 103、转点争论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45 本章字数:2369
1974年10月8日,我打起铺盖回到了知青点。
就在当天晚上,知青点食堂里发生了一场争论。
争论是从仲志疆转点回南方老家插队的事引起的。
王根生说:“说老实话,她这样走就等于逃。”
王晓雁一听非常气,就问他:“逃的性质是什么?”
王根生一时语塞,就说:“别人怎么能呆下去,她怎么就呆不下去了?”
王晓晗说:“你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她是有正常手续,经过各层批准才走的,怎么能和‘逃’联系起来呢?”
王根生被呛得面子上下不来,说了一句:“不和你说了,跟你这样的人说不通。”气呼呼地走了。
王晓雁追着他的背影说:“说得通说不通要看你说的什么理,你想用歪理把人家说通是不可能的。你想用职权来压服人家更是办不到的!”
食堂里一屋子人都笑了,觉得是不该用“逃”字去说转点离开的知青。
自从那年知青拿下稻田后,这些年逐步挑起了生产的大梁,在今年队长选举时,王根生又被选上了队长,这生产队就由知青当家了。不过,上海插队干部老孙调回上海后,王根生没人指导,暴露了一些弱点,威信骤降。
我转移话题,对蔡景行、昊宇说:“吃好饭一起拉小提琴怎么样?”
两年前,蔡景行开始学拉小提琴,我和昊宇也各自买了一把小提琴跟在蔡景行后面凑热闹。离开生产队的一年多里,三个人还没有机会合奏过。
三把小提琴,尽管演奏水平不怎么样,但毕竟也是音乐,回响在知青点的院子里,一番热闹。
热闹之余,我们坐在那里闲聊,从他们的话语中却听出几分惆怅。
1974年,随着上海插队干部的撤退,知青下乡也进入转折。就拿我们队知青点来说,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的人,大家在经历了最初的满腔热情后,开始进入一场痛苦的反思:我们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走和留,是现在知青议论最多的话题。
今年,在我回队之前,生产队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队里推荐三个知青,其中两个年轻的被大队剔除了,理由是照顾年纪大的。
年纪大,竟然成了推荐上大学的理由。
有人不服气,于是大队干部就像当年插队干部问我一样,问他是怎么对待革命前途和理想的?想不想在农村扎根?这就成了大是大非的问题,甚至可能成为以后不再推荐他去上大学的理由。
所以,一提扎根的事,就弄得好多人很为难。
有人问李晶霞:“你有没有扎根农村的准备?”
她说:“有。”
再问:“你明年去报考大学吗?”
她回答:“不去。”
又问:“你后年去不去报考?”
她默然,然后不耐烦地说:“现在还不到后年呢!”
我对她说:“不是非要说自己‘决心扎根’这些话的。如果想报考大学,就应该说清楚,这又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想想,生产队每年除了一两个上学的名额,还有一两个招工名额,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轮到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彼此之间多少有一些竞争和戒备。
昊宇说:“僧多粥少,照这样下去,总有人会永远留在农村的。”
大家又议论起前不久刚结婚的程小岚。
程小岚也是新知青,下乡时带着才十五岁的弟弟程小磊。在我们知青点像这样姐弟或兄妹一起下乡的有三对。8月份程小岚与邻队的一个上海男知青举办了婚礼,这是我们大队里第一个结婚的知青。
程小岚才21岁,结婚好像早了点,但符合婚姻法定年龄。听说有些兵团农场的快到三十岁了也没结婚,孩子倒有了。
蔡景行说:“对她来说,上学招工都没有希望,转点南方又没关系,恋爱结婚过日子倒也干脆。”
我问起国明的情况。
国明曾经想让学校根据他70届的身份,按四个面向的政策重新分配。在上海折腾一年后没有结果,只好再回到生产队。回来后他一心想等招工走,连煤矿招工也想去,被我劝了下来。那是一年多前我还没上学时的事。这次我回来发现他情绪不错,觉得有点奇怪,难道他现在有了新的想法?
王晓雁说:“可能有点什么原因吧,今年春节回上海探亲时,有个小姑娘自称是国明的对象,跑到我家打听国明的情况。她说她父母不同意他们谈恋爱,国明就对她说,不管怎么样,他都要回上海去的,要么被抽调回上海,要么就自己跑回上海。”
蔡景行说:“还想抽调回上海?这不是白日做梦啊!他是在骗自己还是在骗人家上海小姑娘?”
王晓雁说:“自己跑回去倒是可能的,但是没有户口没有工作,人家父母不同意,小姑娘自己也不会同意的。”
大家问我对队里知青目前的思想状况持什么观点?
我想起父亲知道我要回生产队后,曾来信再三告诫我:“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与全局有关的,都是党的需要,你回农村只是个人的愿望,不能强加于党,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这样做。”
我于是回答他们:“能走的就高高兴兴地走,不能走的也要好好生活下去,我陪着他们。”
说这话的时候,我是轻松的,因为我是已经走了再回来的人,心归于平静,与别人不再有利益竞争。
不可否认的是,知青在走和留的痛苦反思中,开始面对现实,曾经失去的正常青春开始焕发,长期压抑在心头的生活追求、爱情欲望、知识渴求……悄悄萌芽。他们不再为自己曾经高喊过的口号而激动,梦想着最基本最实在也是最迫切的要求:安居乐业。
正文 104、老乡心思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45 本章字数:1918
回来后,我参加了第一次队委会。
一年多之前,我就是队委,现在叫我参加队委会也属自然。
队长王根生在会上提名让我担任政治队长,大家也没什么意见。
当时队长是一把手,另外还有生产队长、政治队长、车马队长、妇女队长,都是副手。作为政治队长,负责生产队前景规划和夜校的工作,还是比较超脱的。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现在的队委会成员同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除了队长王根生、政治队长我、妇女队长张春芳是上海知青外,团支部书记刘鹏晖也是上海知青,原来还有一位上海知青担任会计,刚被推荐上了大学,会计就由刘鹏晖临时兼着;老乡在队委中除了生产队长、车马队长外,还有保管员和贫协主任;知青和老乡一半对一半。
已经是10月中旬,大雪就要来临,队委会的主要议题是秋收任务和劳力安排。
散会后,保管员李胜俊和我俩单独走,他言语不多,闷闷地憋了好半天才对我说:“你还是不回来好,在我们生产队,谁要是敢说几句公道话,那是没什么好处的。”
我听了只是一笑,觉得他话中有话,很有意思。
是对我的关心?还是对我的警告?
撅黄豆,一周下来,我已经慢慢适应。
早晨,西北风送我们上工地,风力很大,把我的耳朵吹得辣辣的。云块也随着我们往西边聚集。不一会儿,空中便飘起了细粉一般的雪。
天更冷了,哪怕你弯腰累了,直起身挺一下腰的那么点功夫,也会冷得全身打颤。
中午休息吃饭,发觉水壶里结了一层冰花,就着冷馒头,吃得心窝里就像塞进了冰块。
午饭后,老乡走了一半,回家睡热炕头去了。
农村自从搞定额管理后,干多少算多少工分,上下班时间没有人管。
我脱下棉袄,跳着活动了几下身子,又干了起来。天越冷我干得越欢,要不是镰刀断了,今天能干两个定额。
人出汗了,天也放晴了。
下班时,西边的太阳连着山尖那半部被拉得尖尖的,红得像火一样;太阳的上半部却圆圆的,黄黄的。看上去真像一只倒置的成熟蜜桃。
坐在颠簸的马车上,我感到一天劳动后的轻松。
回到知青点,看到肖明正在抹墙,我拿了把铁锹帮他和泥。
每年过冬前,东北都会用稀泥把外墙的缝抹平,再把窗户外的缝也全部贴上纸条,这样屋子不透风又保暖。
俩人边干活边唠喀。
他说起自己分在上海工作的弟弟,已经入团当了干部,自己有点自卑,说:“我就当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