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 2013年第9期-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老先生时的情景。
(一)
1966年8月27日,吉林省省直文化系统的造反派,在长春市体育馆召开批斗省文化局机关党组书记金树然大会。在押解金书记入场时,他昂首挺胸,正气凛然,颇有许云峰赴刑场时的悲壮架势。在有伟大领袖所支持的革命造反派面前,又岂能容忍这等嚣张气焰?于是便呼啦啦地扑上几个人来,立即将其打翻在地,然后就迫使他跪在偌大的体育馆中央。一浪高过一浪“打倒”的口号声,如海啸般地掠过,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心惊肉跳。所以批斗会从一开始就铺垫出了十分恐怖的气氛。
这自然就促使在此后各单位代表的发言中,每提到某个当权派或某个人的“罪行”时,便有人跟着起哄:“把他揪出来!”“让他下去跪着!”于是在全场与会者的应和下,被点了名的人,就得乖乖地跪在金树然书记的一旁,随即便会有人立即上前去给他(她)剪发剃“鬼头”。随着发言者的不断增加,跪在那里的“牛鬼蛇神”也就在逐渐地增多。更出人意料的是,有个人在喊“毛主席万岁”时,因没有举左手,而是举了右手,也立即被揪出跪在了下边。由于我担心自己也可能会举错了胳膊,从而引出飞来之祸,所以就将右手紧紧地缠到挎在肩上的书包带子上,使其不能轻举妄动。
就在如此人人自危的气氛中,省博物馆造反派的代表上台发言了。当他在控诉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招降纳叛的“罪行”时,突然拉着长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大右派张—伯—驹!。电子书下载
然而就在发言者对这段批判的内容尚未终止,会场里还没来得及响起“把他揪出来”的喊声时,只见在离我们不远处看台上的最后一排,立即站起位穿着白衬衣的长者,然后便匆匆挤出身子,顺着看台的过道,一路小跑着奔了下去。我注意到在整个批斗会期间,他跪在那儿始终是低着头,从未侧脸旁视过一眼。
因为我是此前一年从学校毕业,刚刚由北京来到长春,然后就下乡参加“社教”运动,所以不仅对本系统的一切情况不熟悉,对这位叫张伯驹的,就更不知他是何许人也了!
“此人很坏——袁世凯当年搞复辟要当皇帝,就是他资助的。”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同事,低声对我说。
无知的我,当时就在心里嘀咕道:“这样的人,才是应当清除的历史垃圾呢!”
当批判发言结束时,想不到会场里竟掀起了一个更大的高潮:有人勒令那几十个“牛鬼蛇神”,沿着椭圆形的跑道,爬着向全体与会者去示众——于是整个体育馆又是一阵骚动、惊呼……
伴着这支由省文化局机关党委书记领衔向前爬行的队伍,是震耳欲聋的、有节奏的口号声。渐渐地,有些年老体弱的人,向前蠕动的速度有些放慢了,落后了。当他们爬行了一圈之后,示众者中间年龄最大的张伯驹,竟完全被甩在了最后面,以至于距离越来越远,直到他的两只胳膊再也不能伸屈,终于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了……
全场的“观众”都将目光集中到他那里,禁不住让人担起心来:是体力不支呢,还是突发了心脑血管疾病?面对着此情此景,是否有人会趁机把他拉出去,让其停止爬行,或者可能还会引来一顿拳脚?
人们正在心里这样嘀咕着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彪形大汉快步奔了过去,弯腰就拽住了张伯驹的衣领——于是,此人就如同拖着一具尸体,或者是一件什么沉重的东西,迅速地跟在了那个爬行队伍的后面,向前奔去……
此时此刻,我不知道当一个人被拖拉着与地面摩擦时,是一种什么感受,更不知道这位老者若是真的犯了病,经过这样的折腾,那后果又将如何?
示众“表演”在继续着,可不知是什么原因,原先那呼喊的口号声,却渐渐地低沉,又逐渐地稀稀落落,直到后来,似乎又都全部消失了。
在这突然的寂静里,人们似乎只能听到那艰难的爬行声和被拖拉时的“嚓嚓”声……
终于,又示众了一圈之后,这漫长的爬行总算是停止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张伯驹静静地躺在那里……
(二)
1967年3月,中央文革将长春市几个造反派组织定为“反革命组织”。我被临时抽调到吉林省博物馆去参与筹备《四个反革命组织展览》。因为该展览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另一个楼里独立活动,与博物馆基本不发生什么联系,因此并没有机会能见到张伯驹。可是有一天早晨,因事我到博物馆的主楼去,刚推开门进入前厅,突然发现该单位那位造反派头头,女解说员××,正向站在她面前的一位老者在训话。仔细一打量,我不禁一怔:此人不就是那位张伯驹吗?
只见他光着头,身着一件棕色的对襟小棉袄,脚上是一双矮腰的布棉鞋,显得还算整洁;他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并将头偏向一侧;眼皮下垂着,似乎是在认真聆听,又似乎是在似睡非睡。突然,我发现有一丝鼻液从他的一只鼻孔里流了出来,是越流越长。而他却像是根本就未发觉似的,始终就没去理会它……
我每天都能从安在楼外的大喇叭里,听到这位女头头所播出的,打派性的文章,那真可谓是铿锵有力。而此时的训斥,当然也是明快、清脆。可就在她将要结束训话之时,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她将一面小铜锣和一个敲锣的锤子递了过去:“去!到人民广场转一圈再回来。边走边敲,嘴里也别闲着。要念叨:我是大右派,我是牛鬼蛇神……听着没有?”
“嗯嗯!”张伯驹十分痛快地答应着,眼睛也陡然睁开了。凝固的身子也立即动了起来,然后就接过那个家什,竟没看对方一眼,就脚步轻快地奔向门外。我知道,人民广场距这里足有一趟街的路程,此时竟也禁不住地跟了出去。
望着他的背影,听着那一声声的锣声,以及“我是大右派”的自语声,我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静……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四十五六年了,许多人生坎坷的,或者是心酸的经历,都已慢慢淡忘了,但在文革中两次见到张伯驹的这些镜头,却刀刻斧凿般地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历历在目。粉碎“四人帮”之后,有机会能够读到不少有关张老先生的回忆,心中不断升腾着的是对他的崇敬和钦佩。想他对国家的贡献,想起他的遭遇,特别是一想到他在临去世前,竟因“不够级别”而进不了病房,只好躺在走廊里的那一幕,就禁不住地在心里道:“我们实在是对不起张伯驹呀!”——可是这个“我们”又应当都是谁呢?
(责任编辑洪振快)
一家言
中苏“十年论战”是文革的舆论准备
作者:吴兴唐 字数:10843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国际共运大论战,又可称为中苏“十年论战”。对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现在要来评议呢?
第一,“十年论战”是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和思想基础。批判了苏联的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引申到我国国内,打倒睡在身边的“中国赫鲁晓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中苏“十年论战”,目标是批判“苏修”,但我们国内是把这作为一场“反修防修”的政治运动来对待的,进行全党和全民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
第三,“十年论战”,苏方有错,我方也有错。我方错在“左”,“十年论战”加十年文革,我们有20年是以“左”为指导思想的。
第四,对于十年文革已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全面否定的结论,而对“十年论战”尚未有全面系统的总结。
第五,近年来有一种文革思潮回潮现象。现在疏理“十年论战”的教训,目的是在于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经常警惕各种形式“左”的思想倾向的出现,坚定“主要是防‘左’”的立场。
本文根据部分史实,对“十年论战”作些探索和评议。评议并非结论,只是表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一、中苏“十年论战”产生了一系列后果
(一)“十年论战”虽然主要在中苏两党之间进行,但涉及所有共产党。从而促使国际共运大分裂,使国际共运迅速进入低潮。(二)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注意力集中于论战,错过了科技革命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黄金机遇期,经济发展滞后。(三)论战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动。中苏关系破裂,美国介入,形成“中美苏”的大三角关系。(四)中共反对苏共老子党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维护了我国国家和民族利益,并使国际共运中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活跃起来。(五)就中共来说,论战是在“左”的思想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以我划线”和“以苏划线”,除批倒苏修之外,还打击“一大批”,孤立了自己。(六)我们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帝修反”要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因而得出“要准备打仗”的结论。
二、我方在论战中的主要“左”倾观点
论战有一个发展过程。论战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算起。当时主要争论集中在斯大林问题上。1960年之后,争论在理论问题和国际共运问题上全面展开。从“二十五条”到《九评》,论战进入高潮。1963年2月23日,毛泽东主持中央常委会讨论苏方2月21日来信,决定由写作班子起草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共中央复信于3月9日发出。3月30日,苏共中央向中共中央发出复信之复信。4月初,毛泽东召集中央常委会讨论苏共中央3月30日复信。毛泽东指出,从苏共中央这封长信来看,赫鲁晓夫集团不准备修改他们的路线,我们要系统地阐述我们的观点,提出什么是国际共运应当采取的总路线。
6月中旬复信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