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出,梁人此时并不是太“奸滑”而是变得有些不通机变,甚至有些逆来顺受和麻木不仁了)梁武帝过度致力于佛教事务,本身也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社会了,时间越长,脱离的程度也就越严重,偏偏梁武帝又高寿,觉得自己是英明神武有佛祖保佑,在治国上的失误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梁武帝一心“立教为首”,梁国却并未摆脱南朝其他几代王朝衰弱的规律。信仰虽然重要,但不可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民以食为天,没有经济的发展,空有信仰,也无益于国家。
普通年间,梁国的经济危机逐渐显现,战事频繁,大兴佛事,使得国库日益空虚。普通四年(公元523年),政府下令罢铜钱而铸造铁钱,这种铁钱又称“铁五铢”,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铁钱价值不及铜钱的十分之一,结果自然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吏大肆贪污,商人从中渔利,民众苦不堪言。
比普通百姓更糟的,是军人的经济状况。南朝的兵制承自三国两晋,其原则为一旦为兵,世代为兵,父死子代,兄终弟及,也称“世兵制”。这些所谓的“军户”被严格管理,担负着沉重的兵役。到了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梁武帝颁布诏书将士兵与奴婢并列,军户的地位低到了极点,逃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士兵们不是剃度为僧,就是投入豪强门下做荫户。
为了制止士兵逃亡,朝廷又规定,一人逃亡,全家以身抵押服役。走投无路之下,各类作奸犯科乃至官逼民反的事件就多起来了。大同年间,广晋(今江西景德镇西北)、安成(今江西安福)、交趾(今越南河内)先后发生了聚众叛乱,其中以交趾豪强李贲的反叛规模最大,他于大同七年(公元541年)自称越帝,与朝廷对抗,极盛时几乎攻下广州。叛乱持续了七年,直至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才被平息,陈国开国皇帝陈霸先,就是通过镇压这场叛乱崭露头角的。
梁武帝并非没有意识到种种社会问题,他曾几次下诏,要求官员上疏举奏提出批评意见。散骑常侍贺琛就上疏,具体列举了时政的四大弊端:一、地方官员横征暴敛,导致百姓流移,户口锐减,妨害民生大计;二、贵族奢靡无度,风气败坏;三、朝廷官吏专为利己,无心奉公;四、政府兴造过多,劳民伤财,动摇国本。
这四条,分析得都是很在理的,可梁武帝看了以后大发雷霆,立即给贺琛回复敕文:“你说有人贪残,有人奸猾,是什么人,是什么事?具体指出来,如若不然,就是欺君枉上!朕三十年如一日,崇尚节俭,百官怎会不效仿?你得好好认识错误,严肃检讨!”贺琛见状,只得乖乖承认错误,不再说话。
梁国朝臣里,像贺琛这样偶尔还敢直言上疏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梁武帝老了,只爱听奉承话,中期的能臣周舍、徐勉死后,他最宠幸的就数中领军朱异了。朱异学问高,本事也有,但是人品很差。他明白如何揣摩上意,一味阿谀谄媚,同时又结纳私党,收受财赂。在他的手里,梁国朝纲每况日下,愈加黑暗。
佛教是讲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梁武帝却只对皇亲官吏慈悲为怀。有一次,梁武帝去郊祀,半路上有个老头拦住御驾劝谏:“陛下执法,对庶民太严苛,对权贵太宽松,这不是长久之道,假如能有所改变,则天下大幸。”梁武帝听后并没有检讨和改正,依旧如故。(梁武帝的统治方略,类似元朝,明太祖朱元璋一针见血地说:“元以宽亡国。”这个“宽”不是指对百姓宽,而是指对权贵宽。以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强悍,尚且不足百年而亡,梁武帝的潜在危险,也可想而知了)
在梁武帝手下做官员,是非常“幸福”的,犯了罪往往能法外开恩。作为梁武帝的亲戚,更是如此。梁武帝的六弟、临川王萧宏打仗无能(参见《绝代双骄》),搜刮百姓却很有一套。六王爷给自己谋了个职业——放债,他以借债人的田地、房产、商号、店铺作抵押,还债期限一过,马上派人夺取抵押的宅店田产,然后再利用这些宅店田产牟取新的暴利。建康周围江东一带,失业破产的百姓无以计数,多半有他的“功劳”。
“精明”的六王爷获利可观,仅仅用来收藏财富的仓库就有将近一百间!萧宏一生最看重钱财,防备极其严密,仓库设在内堂后面,好方便他近距离保护。不过防备得太严密了,反而引起了注意,有人怀疑里头藏有武器,秘密通报梁武帝。
梁武帝听闻临川王私藏兵器,涉嫌谋反,也不得不重视起来,派人调查怕冤枉了弟弟,就亲自出马。他以找萧宏夫妇喝酒,共叙手足之情为名,来到萧宏家里。萧宏热情接待,酒至半醉,梁武帝说:“我想到你的后堂走走。”萧宏脸色吓得刷白,以为要查办贪腐呢,硬着头皮领梁武帝到后堂。一圈走下来,梁武帝乐了,原来萧宏的仓库不是什么武器库,而是个大宝库。其中钱库三十多间,其余各库贮藏布绢丝绵、漆蜜纻蜡等值钱的物品。
梁武帝看着一身冷汗的萧宏,笑道:“老六,你小日子过得很不错啊。”当即放下心,回到前堂继续痛饮,直到深夜才尽兴作罢。
梁武帝对萧宏的宽容,还有多次表现。萧宏跟亲侄女、梁武帝的女儿永兴公主玩乱伦,竟打算弑梁武帝自立。事情败露,公主羞愧自杀,梁武帝却没再追究萧宏的罪责,任他安度余生。萧宏死于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梁武帝追赠他侍中、大将军,谥为靖惠王,厚礼而葬。
萧宏放债敛财,多少算个正经生意;他的三子临贺王萧正德专干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就属于江洋大盗的级别了。
梁武帝早年连生了三个女儿,担心后继无人,曾过继萧正德为嗣子,后来太子萧统出生,就把萧正德还给了萧宏。萧正德本以为将来能当上皇帝,没想到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心理不平衡,一气之下居然投了北魏,声称是梁国被废的太子,外逃避祸。结果转过年来,萧正德觉得北魏对他不友好,仇人萧宝夤还起了杀心,便又无聊地逃回梁国(本来嘛,你在梁国是皇族,到北魏算什么?要不是给你面子,谁理你这根葱?)。梁武帝没有惩罚他的叛国罪,反而流着泪教导他,恢复了他的爵位。
萧正德大有龙归大海、虎入山林之势。他招聘了一批亡命之徒,和弟弟萧正则一起搞了支纠察队,黄昏时分埋伏在路上做打劫杀人的买卖。有梁武帝做保护伞,官府也不敢过问。普通六年梁武帝北伐,任命萧正德为轻车将军。萧正德在前线惦念自己的纠察队,干脆抛弃部队独自一人跑回建康。军情大事,梁武帝火了,削了他的爵位,把他流放临海郡。萧正德还没走到临海,梁武帝又后悔了,派人追上去赦免了他。北伐也别去了,安心留在建康当强盗吧。(在梁武帝的一再放纵下,萧正德后来终于与侯景结盟,要了梁武帝的老命)
三、各怀鬼胎
梁武帝对待兄弟和侄子尚且如此放任自流,对亲生儿子那更是宽纵得一塌糊涂,无以复加。其直接后果,是导致皇子问题成为毁灭南梁王朝的主要因素之一。
梁武帝共有八个儿子,依次是: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其中萧统、萧纲、萧续三兄弟同为丁贵嫔所生,其余五子,分别出自五位妃子。次子萧综我们以前提过,母亲为萧宝卷宠妃吴淑媛,因此利用领兵北伐的良机,投入北魏。梁武帝一度断绝了与他的父子关系,剥夺他的爵位封土。后来萧综客死他乡,梁武帝怀念这个“儿子”,又恢复了他的名誉,派人秘密潜入北朝,盗取他的灵柩,回建康安葬。
中国的皇权时代,从秦始皇算起,到宣统皇帝,两千一百多年中,绵延不断。然而比梁武帝享寿更长的,仅有清朝的乾隆皇帝一人。皇帝的寿命,常常比皇帝的品德才干更能影响皇朝的稳定性,不少皇朝的衰亡是源于皇位更迭得过于频繁,刘宋和南齐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可是皇帝的寿命过长也不见得是好事,清朝的衰落,与乾隆皇帝倚老卖老、固步自封不无关系;梁国也是如此,梁武帝如果少活二十岁,江南百姓的命运或许不会那么糟。
梁武帝即位后所封的太子萧统,即昭明太子,口碑相当不错。
关于昭明太子的传说故事很多。相传他出生时,形貌奇异,右手紧握,谁都无法掰开。梁武帝担心他是残疾,终日愁眉不展,有位大臣建议,张榜天下,招纳名医诊治。榜文一贴出去,第二天就有人来揭榜,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文豪沈约。沈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看小萧统,有趣的是,萧统的小手被他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大喜,便拜沈约为太子的老师,沈约在自己家乡造了一座书馆,专心教小萧统读书。这个书馆,就位于今天浙江桐乡的乌镇。“昭明太子读书处”遗迹至今残存,也算是江南保留不多的六朝风物。
其实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它最大的漏洞是,萧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出生在襄阳,当时梁武帝还在进攻萧宝卷的途中,不可能有精力去掰萧统的小手,更不可能以皇帝之身,张贴皇榜。不过,传说的确寄托了千年来文人对于昭明太子的美好遐思,昭明太子也的确具备集文人、皇子于一身的理想形象。
昭明太子自幼才智非凡,三岁读《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十岁就能开堂讲儒家经学,属于神童级别。他成年后更是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这里还有段佳话,有一次,萧统与一些名士在后池泛舟,番禺侯萧轨兴致很高,就说:“此处应当有伎人奏乐伴舞。”萧统不予答复,脱口吟诵晋代诗人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不已,无语以对。
萧统藏书数万卷,好与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