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华为的世界 >

第6章

华为的世界-第6章

小说: 华为的世界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小的插曲更是让华为感到尴尬。就在BT专家的眼皮子底下,华为一位“勇敢”的开发人员在生产现场没有采用任何的静电防护措施,就从正在调试的机架上硬生生地拔出一块电路板,揣在腋下扬长而去;华为武装到牙齿、高度自动化的厂房中偏偏却有一摊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水迹……

经过4天的考察,BT的专家分十几个单元给华为打了分,每一个单元的满分是7分。除了在基础设施上得到了6分的高分之外,华为的其他硬件指标也得到了较高的分数,但是在像业务的整体交付能力等软性指标上却得到了较低的分数。

在离开华为之前,BT的专家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希望华为能成为进步最快的公司。”而这句包含着英国式礼貌的批评,让华为人感到了极大的震撼。。电子书下载

从1998年开始,华为就已经跻身国内电信市场的第一阵营,在光网络、交换、接入等多个领域的市场份额上保持领先的地位;2001年之前,华为每年的销售额也都接近100%地增长……华为在中国可能是最优秀的企业。但是,华为在进入欧洲市场之前面对的客户本身却并不是世界级的企业,而如果你的客户不是世界级,你的企业也很难有世界级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在欧洲的冲锋,对“大T”的追求与其说是去争夺市场,还不如说是主动把自己送进了学校。这其实也就是任正非孜孜以求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1年年初,在欢送华为的海外将士出征大会上,任正非说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我们的游击作风还未褪尽,而国际化的管理风格尚未建立,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还很低,我们还完全不具备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能力,我们的帆船一驶出大洋,就发现了问题。我们远不如朗讯、摩托罗拉、阿尔卡特、诺基亚、思科、爱立信那样有国际工作经验。我们在国外更应向竞争对手学习,把他们作为我们的老师。”

“但是我们总不能等待没有问题才去进攻。我们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我们现在还十分危险,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任正非的意思很明显—做海外市场就是要革自己的命,因为不这样未来华为一定会没命。

华为决定走向国际化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任正非“把华为送上海外战场去磨炼”的想法也非常有远见。但是华为走向海外的关键并不在于决心和远见,而在于其国际化的成熟程度。国际化的成熟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就是这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商业模式,甚至思维方式是不是与其目标市场接轨。

华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体验到了很多“痛苦的进化”过程。比如在思维方式上,虽然乍看上去华为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思维方式可以打遍天下,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市场的客户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刚刚来到欧洲市场的第一批华为人普遍抱怨这里人情冷漠,表达善意的小礼品都送不出去,而且送了也是白送,至于请客吃饭更是枉费心机。

不断的接触和交流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经历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强烈蕴涵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是否能够被客户所接受,主要依据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他们客观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实际上,荷兰Telfort之所以能够最终弃爱立信而选择华为,就是因为华为提供的分布式基站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满足低运营成本和快速组网运营这两个最关键的客户需求。

同样,在商业模式和商业规则上,华为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的“不适应”。例如,原来华为搞不太清楚离岸价格与到岸价格究竟有多大的区别,由于没有事先考虑高额的通关费用,华为在国际市场的利润率和完美订单履行率都不足国内的1/2。

………………………………………

第一章新血统(12)

………………………………………

再以印度市场为例,华为的营销人员在印度签订某个合同的时候,不清楚服务合同需要预先交付超过40%的服务保证金,而是依照国内的惯例,将销售合同与服务合同捆绑在一起,与客户签订了一份完整的销售/服务大合同。而客户则将整个合同视同服务合同,致使合同还没有开始履行就已经注定无法赢利。

这些“缺乏国际化常识造成的小问题”可以通过交学费来解决,毕竟这些学费虽然可惜但终归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在与“大T”打交道的过程中,华为则开始认识到只有整个公司的实力提升才能跨越世界级的门槛,而这个过程的“学费”不仅仅是付出一些成本的概念了。华为已经面临着脱胎换骨的考验。

比如,华为必须针对每位“大T”成立端到端的项目团队,与他们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另外,华为还必须在大到研发、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小到工作语言和产品说明书等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能够用客户熟知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而且,在国内依靠销售人员个人能力打市场的传统在这里根本不适用,因为这里谈的不仅仅是折扣和成本,而是如何通过新业务取得领先和收益,这也使得华为开始明白卖(Sales)和营销(Marketing)不是一个概念。

所有这些都在让华为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因为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就会发现海外的市场不等人,客户也很难给你第二次机会。华为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想慢一点,想退回来,根本就没有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就是把自己送上了“角斗

场”—要不脱胎换骨变成强者,要不就在刀光剑影中倒下。

为了进化必须否定自己

“希望华为成为进步最快的公司”是英国电信专家团留下的一句客气话,但是对于华为来说,这句话却是自己必须实现的目标。虽然为了进入英国电信的ShortList(短名单),华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花费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但是华为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未来可能获得的几十亿美元的合同。

“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英国电信。”一位华为高层说道,“而是为了真正接近世界级电信设备商的管理水平。今后都是硬碰硬的较量,取巧不得。所以华为被认证的过程其实比认证的最终结果对我们更有意义。”

今天,走向海外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华为某个流程、某个环节的变革,在距离欧洲市场近万公里的深圳总部,为了适应迅速扩张的海外业务,华为更深层次的变革也正在开始。华为正在作为一个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国际化的规则、语言,甚至是思维方式。

早在几年前,华为就将销售部门按区域划分成国内和海外两大部分,分别由两位高级副总裁负责。海外这部分又被分成了八大区域,每个区域都组建了区域总部,从而将决策职能前移,加快在海外的决策反应速度。

到了2005年年底,诺大的一个中国区已经被“降格”为全球九大区中的一个大区,而原来只负责海外销售的高级副总裁胡厚成了全球销售和客户服务部门的负责人。至此,在华为内部,已经没有国内国外之分,而只剩下了全球市场和各个大区的概念。这让华为在结构的形式上与思科、阿尔卡特等跨国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除了地区线之外,为了适应国际通信行业的变化,华为在产品线和客户线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在产品线方面,一方面华为将电信核心网业务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计划将业务网分拆出去独立发展。

这些看似矛盾的举措其实有着背后的逻辑:核心网是电信的基础业务,同质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只有整合在一起才有成本优势;业务网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必须加大资源投入,因此需要独立发展。目前,华为已经将原来分散的光网络、接入、数据通信等产品线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2G、3G、无线接入等产品也被全部注入移动解决方案当中。针对业务网,华为内部成立了独立于网络和移动之外的业务与软件产品线,已经开发出了例如IPTV、ICT等应用类型的产品。目前,这条产品线已经拥有了3000多名员工,并且还在扩军。据了解,华为已经准备在业务与软件产品线的基础上成立一家独立的子公司华为软件,并且计划收购一家国内知名的电信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

………………………………………

第一章新血统(13)

………………………………………

在客户线方面,华为针对每家“大T”成立了一对一的全球系统部,一般都是由“大T”所在国家的华为公司总经理作为牵头人。如此下来华为其实已经与IBM的多重矩阵的组织结构非常相似,整个公司有产品线、客户线、支撑平台以及地区总部四条线贯穿其中。

2005年11月,华为又对业务部门做了一次梳理,日常最高决策层重组为EMT(ExecuteManagementTeam,执行管理团队),包括市场和服务、战略和市场、产品和解决方案、运作和交付几个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能分别是销售、市场营销、研发和供应链,这几大业务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加上财务、策略和合作、人力资源三大部门,整个华为被重组成七大部门。

同时,华为在内部取消了常务副总裁的职位,原来的常务副总裁有的担任EMT负责人,也有个别的就此“下岗”。改组之后,原来的总裁办公会议就此取消,大的决策通过召开公司EMT会议来解决,各个EMT部门之间的日常协作则通过流程来完成。2004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华为内部的新任命和调动满天飞,很多员工也换了新的岗位,但是却没有掀起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