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世界-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演进在生物界用了数亿年的时间,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却必须只争朝夕。
未来,不管华为前面的路会有多么地坎坷不平,也不论通向世界级的路途还有多么地遥远,这家中国最神秘、最让人顶礼膜拜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远远地走在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前面,也走到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最前沿。
自从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出现以来,中国一直都处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最低端。当今的世界经济,美国以其掌握世界的经济命脉和规则标准而独步天下,欧洲和日本则依靠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优势紧随其后,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处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最底层,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
近年来国内企业趋之若骛地梦想着进入财富500强,并且已经有十几家中国企业成功入围。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所有入围的中国企业都是掌握垄断资源的国有大型企业,很多甚至是通过行政手段拼凑起来的,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家真正从竞争性行业中冲杀出来的中国企业进入财富500强,我们也没有看到一家代表中国新兴力量的民营企业进入财富500强!我们看到的是,虽然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虽然中国的实力与日俱增,但是在微观的企业层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此之大的中国市场、如此之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并没有产生一家像韩国三星、LG那样能够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的跨国公司。
相反,我们的企业更多的是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颗棋子。例如,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实际上对国外汽车跨国公司来讲还无足轻重,以至于当日产公司CEO戈恩肆无忌惮地说在与中国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中中方的作用等于零的时候,当时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苗圩只能尴尬地笑着却无法辩驳。
如今,一家出自中国本土的、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华为,却在强手如林的电信设备制造业中站住了脚跟,并且在很多领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华为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力量,一种中国崛起的力量。
同时,华为还是一家标杆企业。通过对华为的研究,能够为越来越多希望成为世界级企业、希望走向海外市场、希望建立一套完善公司管理架构的千千万万的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为的经验不仅是属于它自己的,也是属于中国管理界、企业界的共同财富。
而更重要的是,华为正在面对的问题也是同样值得所有中国企业一起思考。所以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我们不想再对华为的经验和任正非的智慧进行更多的描述,相反我们相信,正视华为现在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恰恰是对华为这家中国民营企业翘楚最好的尊重。
100亿美元的门槛
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华为2005年销售收入为470亿元,这个数字与2004年的315亿元相比,增长率达到了49%,华为海外销售额占整体销售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11%,快速攀升到2004年的41%,2005年更是达到了58%,首次超过国内收入,成为华为未来的主要业务增长点。
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华为的地位也在逐年提升,2005年首次进入前10位,位居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的第8。从这些数据上看,华为似乎与世界级的目标越走越近。但是,在这些光环的背后,隐忧也不期而至。
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2005年的净利润为51。5亿元,与2004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利润率为11。1%,而在此前的若干年里,华为的利润率一直维持在15%~20%之间。
从成本优势到成本缺陷
………………………………………
第十二章华为的4道难题(2)
………………………………………
从短期看,我们既可以将近期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3G市场持续投入后的迟迟不能启动,也可以归结为国际高端市场开拓初期的高额投入,如果只是如此的话,未来几年之内,华为将会再次回归高利润的黄金时代。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华为主要的成本构成和增长模式的话,也许就会变得不那么乐观。
华为的竞争优势,目前主要依靠相对低廉的研发费用—即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资源。按照2004年西门子公司董事会内部汇报材料的分析,华为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研发成本。
西门子当时的数据是:华为研发的人均费用(R&DPersonalCost)为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workinghour)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周均35小时,但假日很多),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依照2004年的数据,华为有13000软、硬件开发人员,13000×6×2×0。8(与西方公司开发效率相比打八折)=124800(人员)。华为相当于具备西方同类公司12。5万开发人员的能力,因此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化特性方面反应较快,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这就是华为以小搏大的核心优势。
其次,华为在国内的交易/交付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成本与国外相比很低,效率高低往往不是最敏感因素,很多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因素来弥补;再次,中国一直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产权(IPR)商业规则,这成为国内“交易”的最大低成本,此外,国内的服务成本低、物质资源廉价也是其中的原因。
但是,随着国际销售收入比例的增大,很多国际运作成本都在逐渐显现出来,并成为居高不下的致命因素,如元器件采购、全球化资源配置、财务成本、市场运作成本、订单交付成本、全球服务成本、乃至文化成本等等方面,华为都将不具备成本优势,由于仍然是追随型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成本更高。另外,华为虽然研发(R&D)人力成本较低,但其“阶段0开发”(即从原始阶段开始开发的模式),导致产品研发效率低,而且在产品交付后由于出现的问题较多而导致产品的总体拥有成本(TCO)较高。单纯研发的低成本已经不具备形成端到端的竞争能力。那么,华为如何获得持续获得与行业水平一致的利润率?继续依靠中国“相对廉价”的研发资源是否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实际上,华为企业文化中历来存在只计成功,不计成本的习惯,期间费用方面人均甚至较很多西方公司都高。只不过,在基本属于国家垄断的国内电信市场上,这些持续高昂的费用,都被更高的边际利润所掩盖,以至于出差住五星级酒店,请吃一顿饭动辄上万元的开销可以忽略不计。
华为过去是建立在利润运营模式基础之上的,而随着国际销售收入成为未来增长的主流,未来几年华为将转为以成本运营为主的模式。尤其是从产品模式转型到服务模式后,过去的低成本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例如:国内做服务的可以比做研发的学历低,但在海外做服务的一般需要同样的学历和丰富的经验;国内的质量体系与国际上是有差异的,国内考80分大致就算好了,但国际一流的电信运营商(T1)们非要95分甚至100分,这样都将导致更大的成本。另外,国内的财务成本也非常低(单币种、单地域、融资信誉等)。而这些到国际市场上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除简单产品形态(RTU、ADSL、终端等)外,所需要的服务质量和交付能力都很高,成本因素愈加突出,以往我们认为“低”的部分反而高上来。
任何的行业市场都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基本层次。如果华为的战略定位就是只为第三世界的“穷人”服务,做低成本、穷人用得起的产品,那的确可以放弃前端知识产权,走中国服装、运动鞋等行业的老路。但非常遗憾的是,在电信市场领域,北美和西欧这二个高端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90%以上的国际一流运营商都集中这二大区域。对于希望走向世界级的华为来说,低端市场是的的确确的“骨头”。以华为今天的规模和预期的成长,不能也不可能仅仅依靠低层次市场长期生存。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
第十二章华为的4道难题(3)
………………………………………
但是,如果华为的战略逐步定位在主要是为“富人”服务,而富人要求苛刻、交付成本(TCO/TVO)敏感、质量要求、法律概念严格,以华为目前的竞争水平也将出现低的毛利率,因为华为目前还没有练就这些服务高端客户的软能力。由此看来,华为不可能长期沿用目前的所谓低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华为必须面临商业模式的调整和运作能力的提升。
商业模式决定最终规模
“花盆的大小,往往决定了花的成长极限。”中国的200亿人民币的高科技企业的运作难度,或许大致相当于美国200亿美元的同类企业的运作难度,华为目前的规模,已经接近了优秀企业到世界级企业的转折点。
对于华为而言,影响未来持续成长的主要因素将不是成长空间,而是商业模式或者说是赢利模式。华为今天的“成本结构”存在着潜在风险,实际上,在毛利率还不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时,成本(主要指原料、人工成本之外的期间费用)因素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今天看到华为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财务成本、市场成本、服务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而新利润区的发现却无法通过跟随型战略而出现。
图12…1华为收入与成本曲线模拟
所有公司都必须经历一个阶段,即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成本增长的速度,这样生意做得越大,成本就越高,最终让赢利成为负数。尤其是从设备转向服务,更多的不可控成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