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慈禧前传 >

第250章

慈禧前传-第250章

小说: 慈禧前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两位皇太后的话,”李德立说,“皇上是发疹子,内热壅盛,所以口渴便结,小解短赤,如今用清解之剂,只要内热发透了就好了。” 
  “发疹子?不是麻疹吧?”慈禧太后问。 
  “不是麻疹,”李德立比着手势说,“麻疹的颗粒小、匀净,颜色鲜红,最好辨不过” 
  “你有把握没有?” 
  “是疹子就必有把握。” 
  慈禧一听,这不成话!听他的口气连病都没有搞清楚,但宫中的传统,对什么人都能发脾气,就是对太医不能。倒不是怕他们在药里做什么手脚,有谋逆犯上的行为,而是顾虑他们凛于天威,张皇失措,用错了药。因此慈禧太后心里虽觉不满,口头上还得加以慰勉:“你们尽心去治!多费点神。 
  等皇上大安了,我会作主,替你们换顶戴。” 
  “是!臣等一定尽心尽力,请两位皇太后放心。” 
  “那么,”慈安太后问道:“你们打算用什么药?” 
  “皇上里热极盛,宜用白虎化斑汤。” 
  “是白虎汤吗?”慈安太后吓一跳。 
  “与白虎汤大同小异,白虎汤加玄参三钱、犀角一钱,就是白虎化斑汤。” 
  “都说白虎汤是虎狼之药,你们可好好斟酌。” 
  这一说,李德立也有些心神不定了,退下来跟庄守和商议,打算重新拟方,正在内奏事处小声琢磨时,听得廊下有两个太监在低语:“我看皇上是见喜了。” 
  “别胡说!”另一个太监呵斥着,“宫里最怕的,就是这玩意!” 
  李德立和庄守和都听见了,面面相觑,接着双双点头,都认为那太监说“见喜”是颇有见地的话。 
  “再请脉吧?”庄守和说。 
  李德立考虑了一下,重重点头:“对,再请脉。” 
  等向新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没有多少时候,已经在宫里很红的荣禄一说,他先问道:“皇上如果问,刚请了脉,为什么又要请脉,该怎么答奏呀?” 
  “因为皇太后不主张用白虎化斑汤,得再仔细看一看,能用更好的药不能。” 
  “好!”荣禄领道先走,“跟我来。” 
  一半是那太监的话如指路明灯,一半是就这个把时辰之间,症状益显,一望便知,果然是天花。 
  率直叫“出痘”,忌讳叫“出天花”据说这是胎毒所蕴,有人终身不出,出过以后,就不再出,此为呱呱坠地直到将近中年的一大难关。凡事要从好处去想,难关将到,自是可虑,但过了这一道难关,便可终身不虞再逢这样一道关,也是好事,所以讨个口采,天花要当作喜事来办。 
  “跟皇上叩喜!”李德立和庄守和,就在御榻面前,双双下跪,磕头上贺。 
  荣禄却是吓一大跳,但也不能不叩喜,磕罢头起身,再仔细看一看,皇帝头面上已都是紫色发亮的斑块,但精神却还很好,只听他问李德立说:“到底是发疹子,还是天花?” 
  “是天花无疑。” 
  “那,该用什么药?”皇帝在枕上摇头,捶着胸说:“我胸里跟火烧一样,又热又闷。” 
  “皇上千万静心珍摄,内热一发散,就好过了。那也不过几天的事,请皇上千万耐心。” 
  “你预备用什么药?” 
  “自然是凉润之品,容臣等细心斟酌,拟方奏请圣裁!” 
  于是李、庄二人退了出来,荣禄带头在前面走,一出养心殿,他止步回身,两道剑样的眉,几乎拧成一个结,以轻而急促的声音问:“怎么样?” 
  “荣大人,你亲眼看见的,来势不轻。” 
  “我知道来势不轻,是请教两位,要紧不要紧?” 
  “‘不日之间,死生反掌。’”李德立引里“内经”的话说,“岂有不要紧的?” 
  再怎么说呢?莫非是问:有把握治好没有?问到这话,似乎先就存着个怕治不好的心,大为不妥。荣禄只好不作声了。 
  李德立和庄守和,自然也没有心思去追究他是如何想法。 
  两个人仍旧回到内奏事处去斟酌方子,未开药,先定脉案,李德立与庄守和仔细商量以后,写下的脉案是:“天花三日,脉沉细。口喝、腰疼、懊恼,四日不得大解; 
  颈项稠密,色紫滞兢艳,证属重症。” 
  “这样子的征状,甚么时候可以消除?” 
  “不一定。” 
  答了这一句,李德立提笔,继续往下写药名,用的是:芦根、元参、蝉衣、桔梗、牛蒡子,以及金银花等等。方子拟好,捧上荣禄,转交御前大臣伯彦讷谟诂。 
  “你看怎么办?仲华!”伯彦讷谟诂坐立不安的那个毛病,犯得更厉害了,一手拿着药方,一手直拍右股,团团打着转说:“是送交六爷去看,还是奏上两宫太后?” 
  “我看要双管齐下。” 
  “对,”他把方了递了过去,“劳你驾,录个副!” 
  录副是预备恭王来看,原方递交长春宫,转上慈禧太后,随即传出懿旨来,立召惇、恭、醇三王进宫。同时吩咐:即刻换穿“花衣”,供奉痘神娘娘。 
  三王未到,宫门已将下钥,慈禧太后忽又觉得不必如此张惶,而且入暮召见亲王,亦与体制不合,所以临时又传旨,毋庸召见。但消息已经传了出去,惇王与醇王,还有近支亲贵,军机大臣,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恭王府,想探问个究竟。 
  要问究竟,只有找李德立,而他已奉懿旨在宫内待命,根本无法找他去细问经过,因此话便扯得远了,都说皇帝的体质不算健硕,得要格外当心。独有惇王心直口快,一下子揭破了深埋各人心底的隐忧。 
  “我可真忍不住要说了,”他先这样表白一句,“顺治爷当年就是在这上头出的大事。” 
  真所谓“语惊四座”,一句话说得大家似乎都打了个寒噤,面面相觑,都看到别人变了脸色,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如此。 
  “那里就谈得这个了!”恭王强笑道,打破了难堪的沉寂,“照脉案上看,虽说‘证属重险’,到底已经在发出来了。” 
  “要发得透才好。”一向不大开口的景寿说:“刚才我翻了翻医书,天花因为其形如豆,所以称为痘疮。种类很多,有珍珠豆、大豆、茱萸豆、蛇皮、锡面这些名目,轻重不等。皇上的天花,大概是大豆。” 
  “什么叫大豆?”惇王问。 
  “颗粒挺大。”景寿掐着指头作手势,“这么大,一颗颗挺饱满的,就叫大豆。” 
  ‘那不是已经发透了吗?” 
  “对了!所以这算是轻的,最轻的是珍珠豆,其次就是大豆。” 
  “这一说,不要紧罗?”宝洌省!
  “如果是大豆,就不要紧。” 
  “那么,怎么样才要紧呢?” 
  “医书上说:最重的叫锡面。顾名思义,你就知道了,发出来一大片,灰白的色儿,就跟锡一样。那,”景寿咽了口唾沫,很吃力地说:“那是死证。” 
  “不相干!”宝洌Т笊档溃路鹨剐信鹿恚笊っ懦罚约鹤匙约旱牡ㄋ频模奥霭干纤档氖恰现透裳蕖嬉坏愣汲恫簧稀!薄
  “不过… 。” 
  “嘚!五哥。”恭王抢着打断他的话,“这会儿胡琢磨,一点不管用。明儿个早早进宫请安,看今儿晚上请了脉是怎么说,再作道理。” 
  这一说等于下了逐客令。等大家散走,又有一个客来专访,是内务府大臣荣禄,他是怕恭王不放心,特地来报告,说皇帝黄昏时睡得很舒服。李德立亦曾表示,照眼前这样子,虽险不危,他有把握可以治好,就怕发别的毛病。 
  “别的毛病!”恭王诧异:“什么毛病?” 
  “我也这么问他。他有点儿说不上来的样子,好半天才说,不外乎外感之类。” 
  “出天花总是把门窗关得挺严的,那儿会有外感?” 
  恭王又问:“明儿进宫,还有些什么仪注?” 
  “就是花衣、悬红。”荣禄说,“有人说奏折该用黄面红里,还是顺治年间留下来的规矩。等六爷明儿进了宫再拿主意吧!” 
  到了第二天,宫中的景象,大异平时,各衙门均已奉到口传的诏令,一律花衣,当胸恳一方红绸,皇帝的正寝乾清宫,内外都铺猩红地毯。内廷行走的官员,则又得破费,要买如意进献,一买就是三柄,两宫太后和皇帝各一柄。一切都照喜事的规矩来办,但这场“喜事”跟大婚、万寿,完全不同,个个面有戚容,怎么样也找不出一丝喜色。 
  病假中的文祥也销了假,一早入宫,先到内奏事处看脉案,然后到军机处,只见李德立正在向恭王回话。 
  “大解已通,昨天进鸭粥两次,晚上歇得也安。喉痛已减,皮色亦渐见光润。”李德立的语气,相当从容,“种种证象,都比前天来得好。” 
  听这一说,无不舒眉吁气,仿佛心头的重压,减轻了许多。 
  “不过,”李德立忽用一句转语,“天花前后十八天,天天有险,但愿按部就班,日有起色,熬过十八天,才能放心。”于是又个个皱眉了,“证状到底如何?”恭王问道,“你的脉案上说,‘证属重险’,重到什么程度?” 
  “重不要紧,只怕逆。王爷请宽心,逆证未见。” 
  景寿正在看医书,对这些证状特感兴趣,因又问道:“怎么样才叫逆证?” 
  “天花原是胎毒所蕴,等发出来,就要发得越透越好,故而发烧、咳嗽、舌苔黄厚、大解不通、小解短赤、口渴喉疼、精神烦躁,都是必有的证象,不足为虑。倘或手脚发冷、干呕、气急、大解泄泻、无汗,就是蕴毒不出,有一于此,皆为逆证。” 
  “见了逆证怎么样呢?” 
  “那… ”李德立悚然肃然,垂手低声:“我就不敢说了。” 
  “李卓轩!”恭王倏然存立,握着拳有力地顿了两下,重重说道:“这十八天你片刻不能放松,无论如何不能见逆证,过了这十八天,我保你一个京堂。” 
  太医院官员,是雅流官儿,做到首脑,不过五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